受到新文化洗礼的张国焘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每个星期都将阅读过的报刊和新书,特别是《新青年》,加注眉批、心得后,邮寄给父亲。他还经常给家里写信,宣传新思潮,希望父母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自己思想合拍。秀才出身的张觐光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也不想与偏激的儿子较真,于是采取了缄默的态度。
张国焘自负辩才,每次与老师和同学打嘴仗,总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胜多败少。现在发现自己施展三寸不烂之舌,竟然不能撼动父亲半分,心有不甘,更加频繁写信,集中攻击父亲挂在嘴边的孔圣(孔子)和亚圣(孟子),说几千年来奉若神明的“孔孟之道”其实是困厄中华民族思想的缰绳和铁链,必断之以解困、碎之以自活。张觐光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开腔了,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批驳新思潮,讥讽白话文,主张保存国粹。张国焘奋起应战,父子之间通过书信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张国焘的母亲刘氏见他们父子笔战愈演愈烈,自己又插不上嘴,想给儿子说门亲事,羁绊他的*之心,把注意力转移到家庭上来。刘氏自作主张,在上栗聘了一个世交的女儿作儿媳。听说这事后,张国焘立即给家里写信表示反对,说:“那个成为我未婚妻的女子也许是很合适我的,但我根本不认识她,不想与之结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时的婚姻规矩。张国焘抗命不从,使张觐光和刘氏在亲友面前信誉扫地。
恼羞成怒的张觐光到北京劝说儿子。话不投机,又打开了嘴仗,从婚事争到旧风俗,从孔孟遗训争到旧道德,从敬辞用语争到白话文,战线越拉越开,肝火越争越旺。
性急之下,张国焘脱口而出:“张觐光,你的思想太陈旧、迂腐了!”
按照礼仪,儿子不能当面叫父亲的名字,要避讳。张国焘平时在宿舍里与同学辩论时,都是直呼其名,习惯成自然。这次辩急了,忘记了这一点。
“张国焘,你这个逆子!”张觐光气急败坏,狠狠地扇了张国焘一巴掌。
张国焘捂着红肿的脸,说:“不错,我是一个逆子!我不仅忤逆不孝,我还要向旧社会宣战,以后可能会麻烦缠身。你素来谨言慎行,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我愿与你脱离父子关系,从今以后,你对我的所作所为可以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张觐光踉跄而回。张国焘说到做到,从1917年开始,基本上与家庭脱离了关系,过着天涯孤旅的生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四健将(4)
蔡元培有一句话曾经被北大师生视为校训:“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但是,当时丧权辱国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内平静的书桌已经系不住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
张国焘参加的第一次爱国运动是反日请愿示威。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以对德参战为由,与日本政府秘密订立“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日本军队可以在对德作战的名义下,任意进入中国的领土、领海,占用中国的各种设施,中国当局必须与日军合作,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日本还有权支配中国军队。
消息从日本传到国内,爱国学生怒不可遏。5月21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等校学生和少数天津学生代表约2000人,前往新华门总统府请愿。
这次请愿类似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笼罩在温和的气氛中。大队人马来到总统府后,在新华门肃静等候,派4个代表捧着请愿书,恭恭敬敬地求见总统。总统派秘书出来接请愿书,安抚了两句话,然后全体学生收队回校。
张国焘走在*队伍里,心里不是滋味:“这算什么?没有人演说,没有标语口号,市民不知道学生们在做什么,这种请愿有什么结果?”他觉得示威*应该像平地卷起的一股风暴,要有气势,要有影响,要有结果。
这时,天津学生代表中一个叫郭隆真的女生委屈地大哭起来,引起了路人瞩目。
回到校园,张国焘向请愿活动的组织者提意见:“北京的学生死气沉沉,类似冷血动物,爱国热情不仅比不上留日学生,甚至还不如天津一个中学女生的哭啼有影响。”
一些进步的学生认为,要引起社会的注意,就要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提出组织团体、发行刊物。8月份,以北大学生为主的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宣告成立。10月,学生救国会决定在北京成立“国民杂志社”。该社的宗旨是:(一)增进国民人格;(二)灌输国民常识;(三)研究学术;(四)提倡国货。
参加这个杂志社的有一百多人,多数是北大学生,如易克嶷、廖书仓、黄日葵、邓中夏、许德珩、段锡朋等等,张国焘是其中最活跃的要角,担任总务股干事,负责向社员募集经费、编辑出版、组织发行等事务。
国民杂志社是一个政治思想比较复杂的团体,重要成员之间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分歧较大,经常爆发争论。少数的保守派,主张保存国粹,反对白话文;占半数的调和派,提倡救国,但主张新旧学说并行、东西文化并重;与调和派势均力敌的激进派,主张革命救国,拥护新文化运动。
由于编辑业务,张国焘接触到北大众多的教授,包括对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李大钊与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思想界并驾齐驱的一对“双子星座”,当时在青年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小诗:
北李南陈,
两大星辰。
漫漫长夜,
吾辈仰承。
张国焘有幸成为这对思想巨匠和*早期主要领袖的学生。他曾经饶有兴致地比较过两人的异同:
都以“铁肩挑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励,都以道德、学识和文章征服了天下。李大钊出生于北京,是近代中国传播*主义的第一人,他的三篇骇世雄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我的*主义观》)引导了包括张国焘在内的一批进步学生选择*主义和俄国革命道路,被称为北李;陈独秀出生于安徽,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被称为南陈。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四健将(5)
都有突出的前额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李大钊其貌不扬,中等身材有些发福,一张圆脸,上唇有两撇浓浓的胡子,戴一副金丝眼镜,常穿草黄色的夹袍,说起话来慢条斯理。鲁迅说他“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陈独秀相貌出众,身材修长,梭角分明,富有阳刚之气,无论西装革履还是一袭长衫,都显得脱尘出俗、风度翩翩。
都是一口乡音,经年不变。李大钊的北京官话敦和柔润,不疾不徐,意韵悠长;陈独秀的安庆话尖厉高亢,声如洪钟,只要一开腔,立刻引人注意。
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都精通外国语言。李大钊知晓英、日两国语言,陈独秀还多一门法语。异国他乡的经历没给李大钊留下任何烙印,陈独秀也只养成了抽雪茄的习惯。
都性格真挚,善于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