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地喝茶也不如后世方便,当时的交通,虽然说彼此联络是没有问题,但是想在很短时间内尝到各地的土产,那也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除非是皇家特别要求,普通人是不可能有此人力物力,还有要对付种种不可测的因素。比如天灾,一场大雨,在当时的道路条件来说,可能就是使得南北交通断绝十余天之久
当时的北方人,喝的茶还是以加辅料为主,比如加糖来改善水质不好的问题,或是加草药,中和茶叶的味道,总之,对嗜茶的张佳木来说,之前的日子实在是一场噩梦还不带醒的啊……
现在好了,用的正经的青花小盖碗,饮茶来说,什么杯具也比不上这玩意儿,用这个喝茶,才能慢慢的品味茶香,观其形,饮其神。
当时的西湖茶山已经兴盛,张佳木托词是于谦赠给,但在场的人都知道是胡说八道。从杭州到京师那么远的路,路费得比茶叶钱贵的多了,除非是凑巧托人带点,不然的话,以于谦靠死工资银子攒的那几个钱,能派人送茶叶到京师来?
骗鬼哟。
茶叶倒不是很贵,虽然喝着香极了,但一路北上的功夫可就真大的很了。而且沿途的税卡虽然少的可怜,税吏们也不大喜欢给皇家收税,但地方官府的盘剥可比正税多的多了,沿江靠江吃饭的人更是海了去了,路上的山大王们也很不少,正经商人想靠运茶来贩卖,根本就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冒险。
况且,还要茶引哪
不过,张佳木弄这个倒真的是好营生,凭谁也不能在锦衣卫身上敲竹杠不是?从杭州可以一路航船到南京水西门,再从水路到清江浦,还是一路水路上来,这些正经的春茶这么一路到北京,这可真是一条来钱的好门路啊
第356章 分赃
锦衣卫来钱,也并不全是明抢。当然,永乐年间的纪纲大人富可敌国,在家挖地道,穿吴王冠冕,置办了几万人的铠甲兵器,养了几千死士,用的钱就是数也数不清了。
纪纲的钱哪儿来的?
好几个门路。一,就是皇家正项拨给。当然,这一部份是最少的,能维持锦衣卫这个庞大部门的运作就不易了,更不要说余下钱来做别的事。
第二,便是巧立名目,强取豪夺。抢谁的,夺谁的?当然是那些商人富户。纪纲当权的那些年间,被他逼的倾家荡产的真不知道有多少,数也数不清。
随便宰几只肥羊,就是几十上百万的金银入袋。
第三,便是利用锦衣卫的特权做生意,他给各级下属都下了命令,开质铺也好,弄钱庄也罢,或是搞丝厂,贩卖药材,反正锦衣卫做生意无往而不利,从各同知到千户百户,大家都想办法弄钱,然后和指挥使大人分账,靠着这法子,纪纲也弄了不少钱。
现在张佳木这个锦衣卫都督也是位高权重,蒋安看了看眼前的特产名珍,突然若有所悟:“佳木,你是在打算卖人参和茶吧?”
“对了”
“好主意。”蒋安大为赞赏,拍着膝盖道:“凭你的关系势力,春茶这一项,少说也弄个几十万到手里了。”
“也不全弄好的,”张佳木不动声色的道:“还打算弄点劣茶,制成茶饼茶砖,那些骚鞑子,吃的出什么好茶坏茶?”
京师之中原本也有和蒙古人暗中贸易的,在曹吉祥支持下的万家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家。他们家富可敌国,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把持了和蒙古人私下里的走私贸易。
大明现在和瓦刺鞑靼都份属敌国,茶马贸易开展的很不正常,得一直到嘉靖年间和蒙古人和议达成,大明封其可汗为王,两边双方开始互市,以茶和丝绸换马,换羊,换牛,总之,到那会儿,才是互惠互利,蒙古人可以不必抢掠就换来汉人的东西,大明可以用茶叶换来需要的战马,彼此两利,皆大欢喜。
至于那会子蒙古开始信奉黄教,并且在百多年的禁铁政策下战力已经萎靡不堪,甚至号称控弦四十万的林丹汗不是三万人水滨之主的对手,这一点来说,也是当时的大明政府绝对想象不到的。
这会子蒙古和大明还在敌对,正式的官方贸易当然不可能有,但小宗的走私贸易,甚至秦晋等地的边军和蒙古人贸易,朝廷也是争眼闭眼,不大去管的。
只要不卖铁,茶盐丝绸换战马,何乐而不为?朝廷也不傻,蒙古人现在缺不得茶,几十斤茶叶换一匹马,傻子才不干。
京师到几个口外的贸易点,都是由大商人和勋戚们垄断,垄断生意当然就做的风生水起,反正鞑子也分不清好茶坏茶,至不济给头人们送点好的,或是送几匹丝绸过去,把生意一接下来,就是一生一世花也花不玩的金山银山。
好生意,做的人当然也多。现在万家把握着最大宗的贸易,后头的人则是曹家。
蒋安虽然实力不弱,但当初在宫里硬是叫曹吉祥带着牛玉一群人压的他抬不起头来,后来张佳木帮他喘过气来,现在蒋安和刘用诚走的很近,和怀恩等后起之秀关系也还不错,提督东厂虽然威风不如前辈,大家也知道他压不住锦衣卫,但好歹也是督主厂公,司礼里头挂着一个秉笔的名,底下有千百号番子听命,从这一点来说,宫中不少人其实是把蒋安的实力给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