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煮酒话古人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煮酒话古人

作者:听风雨声

内容简介:

古时没多少娱乐活动,古人便喜欢在酒席之间或是茶余饭后侃大山,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乃为其中之名篇。

曹操和刘备这论英雄乃是当世英雄,而且这酒带着一股杀气,不太好入味,我现在这煮酒话古人,乃是小论古时人物,有英雄豪杰,文臣武将,天马行空,随便侃侃。这读者也不用要喝酒,这喝茶,喝饮料,甚至什么都不喝,随便看看,请君随意了。

正文

1 煮酒话古人之赵括

谈到赵括,就使人想到纸上谈兵,想到长平之战。春秋战国几百年,论决定性的战役,莫过于长平。一战死四十余万,这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之后秦朝灭亡的巨鹿一战,项羽杀降20万,(不知在战役中秦军损失多少,但是估计不多过20万)秦朝主力毁于一旦,秦灭。秦灭楚动用兵力60万,也已经是秦国当时动用的倾国之军,由此可见,长平一役对赵国的打击又多大。

(四十余万这个数字一直有人怀疑,毕竟就算在更加强大的后代,要动用这么大的兵力也很少见,何况赵国只是七强之一。不过我个人认为四十万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后世用兵大都是留有余地,不象战国时期的战役是决定国家兴亡的战役,全民皆兵。尤其是长平这种决定性战役,举国之兵都动用上,四十万完全有可能,后来长平之后四十万降卒被坑杀,赵国举国哭泣,这说明赵国这次确实动用了倾国之兵。以秦国的用兵程度看,在围困赵军的原秦军基础上还征河内15岁以上的男丁入军参与,由秦国的大规模看,对峙的赵军有四十万是可能的。此外,这四十万还不单是赵国军队,还很可能有韩国上党的军民,那这样加上去四十万是完全可能的数字。不过赵国的恢复力确实可怕,之后在魏国支持下解邯郸之围,击败燕国大军,最后李牧还能战胜秦军,可算是战国七雄中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假若此时四十万长平将士还在,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现在就来看这个使得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性人物吧。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估计是受了老爸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和老爸讨论兵法,还时常胜利,不过都是口头上的。假若是现在他一定是战略游戏高手。但是赵奢对儿子的评价不好。说儿子把打仗看作游戏一般,假若赵国用了他,那会给赵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以老爸对儿子的批评而言,这话可说的够狠的,不过赵奢是赵国名将,当年曾经击败秦军,看人的眼力肯定是有的,赵括一定是有难以为将的缺点。

不过,要说赵括就不能为将,也太过绝对了,毕竟我们已经知道他战败了,所以我们称他为纸上谈兵的将军,但是以当时的人来看,并不一定如此,首先赵括至少在当时也算有些名气,能口头上击败自己的名将老爸,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了,战国当时靠舌头吃饭的纵横家可不少啊,要说没经验,赵奢当年也是一战成名,当时大将廉颇乐乘都说没办法挡的秦军赵奢就独力挡下来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便是说赵老先生的。)这次长平一役廉颇表现也不好,当时赵军连战连败,只能固壁防守,赵孝成王一定很不爽,上党没捞到,还要支撑这么多军队的吃饭问题,心想说不定赵奢这个儿子也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呢。赵孝成王估计也是这样想的。何况,当时虽然秦国奸细制造流言,但是选择赵括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要是选择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人物,那一看就知道是谣言了,所以赵括也应该不算很差。

但是不算很差不代表很好,赵孝成王和赵括的对话很有意思。他问赵括,你对于打仗战胜有没有信心。赵括的回答是:“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这话很搞笑,很明显是中了玩太多战略游戏的毒了,把将军的战斗力按数字化了,先不说你是不是比廉颇强,打的过王龁,你这里都已经说了假如白起来,要考虑一下,说明这时他已经有些担心了,有点托词的意思。偏偏赵孝成王还听不懂,你想秦国派谁为将,不就是他的事吗,你这边派出赵括,他那边自然也可以派出白起,万一这样了,难道你还要再把赵括调回去,再找廉颇来?又不是过家家玩游戏,一物降一物。但是赵孝成王还真就没听出弦外之音,估计自己也是新生代,看到年轻人喜欢,就任命他为将了,后来赵母还有蔺相如来劝说也不当回事。

这下好,赶鸭子上架了,赵括不干也得干了,先是把赵王赏赐的宝物收藏起来,这点就可以看出赵括没有经验,或者说贪财,日后的赵国名将李牧都把得到的赏赐和大家一起分享,而赵括却把宝物收藏起来花钱买田,这首先就失去了人心。虽然后来王翦对秦始皇也来了这么一手,但是他当时的局面是对楚国占据完全的优势,就算输了也只能说晚几年解放,秦始皇担心他造反比担心他输更多一些。但是这次赵国是处于劣势,一旦输了就有灭国之忧,此时要防君王对你的猜忌之心时间还早了些。不过从其母对赵括的评价看,赵括一向如此,估计还是本性贪财。

再是来到长平从廉颇手中接过兵权,再就是下令改变军令,更换将士,要求士兵遇敌就要进攻,不得后退。这些军令若说错也不错,当时赵军连败,假如这样可以振奋军心也很好,何况当年赵括的父亲赵奢也说过狭路相逢勇者胜,也算老子的经验运用了吧。此外还有一点很关键的因素,赵军四十万人吃饭不容易啊,对赵国是相当大的负担,后来都向各国借粮了。当初廉颇带兵守着,人数还算少,赵孝成王已经很不爽了,换了赵括就是要速战速决,要赵括这次带了更多的兵就是指望你快点解决战斗,然后或一路杀到秦国吃他们的粮食或者退兵休整。假如这时赵括你还搞廉颇这一套不单面子上过不去,丢了自己战略游戏高手的脸,连大王那边也会暴跳如雷。在这种因素下,赵括就算不想进攻也得进攻了。只是选择的机会实在不好,当年赵奢嘴里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硬是等了二十八天等秦军麻痹才断然出击,赵括倒是好,秦军一退主动出击,被包了饺子。

被围后,赵军也使用了各个办法突围,在战斗中也使得秦军损失惨重,最后实在是粮食不足,饿死还不如战死,于是赵括带头冒险突围被射杀,由此群龙无首,赵军全体投降。

被围后赵括的表现还算不错,在粮道断绝的情况下还能控制军队不乱达四十余日,在突围中身先士卒,给予秦军沉重打击。虽然面对数量相差不大的秦军始终不能突围,但是考虑到秦军由白起率领,防御严密,面对赵军都是用在壁垒后用箭射退之。赵括能作到以上这点也算不容易了,可见还是了解一些为将之道的。假如这次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一次小规模战役,赵括生还后想必对为将之道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成为名将不敢说,一般的将领是没问题的。

但是,事实无法改变,长平之战就是因为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指挥,使得战国最有可能抵御秦国的赵国一战而损全国的元气。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统的局面已经是不可改变的现实。

2 煮酒话古人之李自成

李自成,确实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喜欢明朝的人,把他当作覆灭明朝的罪魁祸首,喜欢满清的人,对被清朝打败而失去天下的贼寇也没好感,反正也就是两头不是人的那种倒霉蛋了。

但是,李自成确实是个大英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由平民起家,几番沉浮,而一度险夺天下,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年,有几人能作到?(刘邦可算一个,朱元璋也可算,他们都建立了比较长久的王朝,而黄巢这个盐贩和朱温这个叛徒也可以算吧,其他的开国之帝大都是有财有势甚至掌握军权的官僚豪强或是篡位而不是造反的)。世上造反成功或险些成功的还真不多。

此外,李自成夺天下还是几番沉浮,几次失败,一度到了只剩下几个人的地步,却又咸鱼翻身,就后来失败死了还流传做和尚的传说,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实在是个值得一说的人物,也怪不得这么多小说以他为题材了。

还是从头开始说李自成吧,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陕北有流传的俗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头、瓦窑堡的炭”,估计就是说的那,不过看明朝那时是出了个闯王。李自成出身于农民家庭,开始的家境还应该不错,因为说他喜欢骑马射箭练武,“穷文富武”想那李自成家里不是小地主也是个富农。后来父亲死了,家境一下就差了许多,(八成是李自成不会理财,把家给败了,后来看大顺的财政也是大塌糊涂。)结果跑到官府驿站做马夫,和大家关系也不错。(可见李自成挺豪爽,爱交朋友,比较得人心,这也是做将领的一个条件。)李自成家是代官府收租税的,应该说这个职位在村里还算有点权力的,但是偏偏李自成心好,一年大旱,大家交不起租税,他自己就借债把钱交了。心到是不错,也讲义气,不过也就闯了祸,债主告到官府,县官把他抓起来毒打暴晒,还不给东西吃,(这时李自成估计还想做良民,没反抗)结果那些驿站的驿卒还有得了恩惠的人向县官求情,县官不听,犯了众怒,大家一拥而上,救了李自成(唉,就因为县官的一念之差,明朝就灭了。)后来他们去甘肃当兵了,结果过了几年,陕西大饥荒爆发了农民起义,又把甘肃的兵调过来,偏偏又没发饷,李自成就站出来,带领大家兵变了。(明朝的兵还真容易混,犯罪了跑去当兵就行,还不给发饷,怪不得兵变不断,战斗力这么差了,李自成反正也是获罪之人,这次看看要回家,大概不想对付乡亲,或怕被人认出来,一看军队哗变,就干脆造反了。)

不过就李自成这些人,他还闯不出什么名堂,就跑去参加了别人的部队,别人被招安了,他就跑去投奔其他的部队,后来跑到当时的闯王高迎祥那里,高迎祥很赏识他,他也被人称为“闯将”。(李自成也是死心和明朝作对,老大招安你也跟着招安得了,就是不干,后来张献忠。罗汝才都投降过,明朝也对他开出很高的条件,但是他就是不投降,也不知和明朝有什么深仇大恨)

后来高闯王的队伍越来越强,成了义军领袖,为了对抗官兵围剿,就召开了义军大会,也可以算是绿林大会吧,在会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头出击的战略。(从效果看还算不错,毕竟义军弱小,合起来也对抗不了官兵,分散开可以减小目标,还可以打游击作战。)结果还真闯出一件大事,高迎祥,张献忠当然也包括李自成这部的军队打到凤阳,把朱元璋祖坟和皇觉寺给烧了。(说实在的,高迎祥,张献忠还真是武夫一个,你把人家祖坟烧了,和别人惹下深仇大恨,不是更加要引得别人打你,而且烧祖坟也不是好事,得不到民心,由此看那时的他们真是彻头彻尾的的农民军队,在烧祖坟这件事上李自成不知有多大的份,但是当时他还是一将,地位连张献忠也比不上,决策应该是高迎祥和张献忠做的,而明军后来连张献忠都招降了,估计李自成也不会怎么,不过祖坟被烧对明朝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前人相信风水,祖坟龙脉断了一些老百姓就相信明朝日子不久了,不再忠于明朝,不过后来却让清朝占了便宜。)

之后高迎祥被孙传庭设计伏杀,李自成继承了闯王的位子(这般看李自成在闯军中已经确立了绝对的威信。)之后张献忠,罗汝才先后投降,李自成虽然几番在陕甘川游记作战,但是还是被洪承畴、孙传庭设计在潼关伏击,全军覆灭,只有他和刘宗敏等十七人逃出来隐蔽起来,世间流言已死。

当然,李自成没死,不久后他卷土重来,到了河南,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如此时李自成不杀福王,而是剥夺其财产,软禁他,用他的名义假意归顺朝廷,慢慢扩展壮大势力,日后寻机再起,这样日后获胜的可能性大的多,基础也扎实的多。就算拥立福王,也比独立作战的名分好些。但是他却把福王杀了。(虽然福王有很多钱,但是收了他的钱不一定要杀他啊。)确实是太简单了,这么看李自成有点象项羽,只会用武力争天下,而不知阴谋诡计。这件事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南明弘光政权在清兵入关后还是与李自成为敌,不单是因为崇祯之死,还是因为弘光天子就是李自成杀死的福王之子。直接的杀父之仇啊,也难怪他帮清兵追杀李自成了。传说在河南李岩和红娘子投奔了李自成,但是顾诚先生考证并无两人,不过仔细看来,这两人并不能改变李自成后来的命运。

之后,李自成又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此时李自成也开始整顿军队,加紧宣传,收揽人心,比如均田免赋的口号和“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之类的民谣。但是,虽然如此,李自成却并没有真正扎实的基础,陕西,河南,虽然都被占领,却没有很稳固的基础,派出的官吏忙于抄官僚富豪的家,却没有建设,虽然老百姓是不纳粮不交税了,但是这些收入也没了,富豪地主的没收财产虽然暂时可以保证军需,但是对于长期的建设也是不利的,而且大顺建立时间太短,还未在老百姓中扎根。这时的李自成最需要的是当年朱升那样的谋士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目标。(造理说有历史在,李自成不应该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不如朱元璋有帝王之才。)

假如当时李自成不是选择直接攻击北京,而是继续收揽人心,整顿经济,西占四川,南侵江南,占据两大赋税要地,没了赋税的明朝自然就垮了,原来我认为这应该说是最好的一招,也是最稳妥的一招,不过现在仔细考虑也有缺点所在。当时张献忠,罗汝才又反叛了明朝(明朝有时还真手软,该杀的不杀。)罗汝才又被李自成所杀,虽然起义军由此一统,但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也貌合神离,张献忠入川,李自成要占川就要正面和他冲突。南下江南也有问题,首先会分散兵力,其次河南陕西大旱,所以李自成可以乘隙起事,而南方却还安定,是否会支持闯军是个问题,而且南下的话抄富豪地主家以充军资这种方法肯定是不再适用了,而要换种形式,当然,个人认为,南下江南受到的抵抗不会很大,只要选对方式就行,但是假如明朝见势危急,主动借清兵入关呢?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当年唐朝也曾借过回纥,吐蕃之兵平定安史之乱,火烧眉毛之计,也难保崇祯皇帝不出此下策。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关宁铁骑加清兵对李自成军,和后来的真实情况相似。

不过个人认为,李自成还是应该选择稳固自己的政权,再寻机争夺天下的战略更好一些。

当然之后的史实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死,明朝灭亡。从实施的情况看,当时李自成选择的方法也不为过,当时李自成的口号是三年免税,虽然抄家得到的军资也不为少,暂时不用收税,但是假若时间一长,也难保军资不足,而且当时人心向闯,乘势攻入北京,夺得天下,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号令天下,也可能江山就此姓李了,再说皇家资产甚多,要来之后搞不好还真不用三年交税了,(日后清初的赋税轻微有两大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