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煮酒话古人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张居正没有手软,一系列的赋税改革,一条鞭法,丈量田地,都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张居正死后政策被废有他们的努力。

新政之后,空虚的国库充溢起来了,国家是富了,那就要强兵,北边的边患总是在那里的,俺答是答应不进攻了,但是鞑靼并不只有俺答,而且时事随时变化,今天不进攻,明天就可能进攻。说实在话,现在的明朝政府对于鞑靼的地盘实在不敢兴趣,他们不是成祖,他们只想把自己的土地搞搞好,不要有外敌入侵就可以了,所以他们自成祖之后就没认真的北伐过,那些化外之民,老老实实在边地呆着,明朝政府并不想主动进攻,那样太花钱了,那些土地占下来也没用,但是防还是要防的。现在军费充裕,只需要人材。

张居正是个识才的人,明朝也不缺人才,谭纶,王崇古,还有那位抗倭的名将戚继光,李成梁都得到了重用,外加三娘子事件的善用,北方得到了难得的安定,现在的光景实在是明朝自孝宗以来最好的时刻了。

只是,这时父亲死了,那时的风俗是要三年守孝的,虽然皇帝可以夺情,但是士人总是不满的,礼仪为立国之本,怎么可以不守呢?明朝朝野都喜欢评论,这士人之口,是很难堵住的,也只有等到清朝用鞭子和文字狱才能压住,明朝那几根廷仗,是吓不了士人的。我们后人看那些士人确实好笑,但是那时的风气就是这般了,皇帝的夺情,那自然有张居正和冯保的授意,张居正这样做,虽然有考虑继续改革的问题,但是总不免给人话柄,贪恋权位。

确实,张居正贪恋权位,他自知一旦放弃了权位,那新政也就危险了,他是一个刚硬的人,不太在乎世人所见,所以他取缔私人学院,这是一个污点,但是张居正只是一个政治家,不是熟知未来的革命家,他不会知道未来的民主,何况他也不会相信民主。

不相信民主总是有点问题的,万历新政快十年了,一切都很顺利,张居正也有点得意,不免也收点小贿赂,讲讲大排场什么的,可以说他不在乎,也可以说他不拘小节,但是污点毕竟是污点。

还是继续吧,万历新政到现在的情况,都是张居正的功劳,这几乎是大家的公认了,但是,皇帝呢?

张居正开始新政的时候,皇帝只有十岁,小孩子还做不了主,大事须得母亲拿主意,李太后是个严厉的女人,对皇帝不免苛求,神宗年少时就要每日早起拜见母后,然后读书,皇帝荒唐了一下,她就兴起了废的念头,虽然没有实施,但是也够神宗受的了,皇帝对太后怀的是恐惧多些还是亲切多些呢?

冯保是个贪婪的太监,但是对皇帝,他倒是很尽职的,内宫一直都是很规范,他也不时提醒神宗身为皇帝的威仪,只是冯保也是很贪恋权位的,东厂被他控制着,内宫也在他眼皮底下,太后也很信任他,外面的事张居正管着,里面的事就要自己处理了,皇帝就是皇帝,要有皇帝的威仪,而小孩子却不免顽皮了点,冯保有时不免脸色放下了些,当然他是不敢骂皇帝的,但是他可以告诉太后,神宗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就知道冯保的话是要听的了,于是称冯保为“大伴”,连名字都不敢提,当大伴在的时候,就要正襟危坐,做出一副皇帝派头。

对于张居正,神宗也是敬重的,这位严肃的老师,连自己敬爱的太后都很佩服,连自己畏惧的冯保也三番五次提醒对张先生要敬重,身边的人都这样佩服张居正,皇帝也不免对张居正敬重了许多,确实,张先生是很有才能的,他的学识渊博,又将父皇留下的蓝摊子治理的井井有条,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张先生总是很威严,所有人对他都很惧怕呢。连太后都说,

神宗是个聪明的皇帝,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但是作为皇帝来说,聪明并不是一个治理好国家的前提,只有善于判断用人,虚心纳谏,外加勤政,才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皇帝,而神宗却没有,他确实很聪明,书中说的事他都很明白,但是母亲的严厉却压坏了他,假如他是个老实的孩子,那就乖乖听话,假如是反叛或有些倔强的孩子,那只怕就要被废了,可惜他不是,他明白大家的想法,为了迎合母亲,大伴,张先生,他可以放弃自己心中的想法,可以用功读书,可以品性端正,甚至可以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书已经读完了,不能工作,也不能享乐,那能做什么呢?再读书?或许象叔祖那样研究学问?张先生是反对的,他说帝王要学习的只是帝王之术,那些旁门左道,只是玩物丧志罢了。象世宗那样求仙也是不成的,太后是反对的,整天游手好闲,也不行,朝总是要上的,但是张先生的管理很好,我学的都是他教的,实在没什么好管的。学成祖出征?大家都不会答应,何况北方已经没什么仗可大了,只有在宫里找找乐子了,不过一找乐子就出了事。

十八岁那年,百无聊懒的神宗要内监唱曲,没成想这内监连皇帝的话都不听了,于是割了他的头发,鞭打一番。假如在其他的皇帝那里,这只是一件小事罢了。没成想李太后居然起了废皇帝的心,当然没有成,只是这次事件太可怕了,神宗终于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皇帝,真正的皇帝是太后加大伴加张先生,他估计自己是很难做皇帝,太后说了,要张先生辅政到三十岁呢,还有十二年呢,他能等着十二年吗?

原本对张先生的敬重,不由变的畏惧起来了,这次张先生没有做霍光,但是下次呢?

说起来,张居正对皇帝是很好的,就想对待自己的亲子一般,甚至有时忘记了君臣之别,大声呵斥起来,自然,那是少数,张居正后来想起来也畏惧吧,不过他想这个皇帝是聪明的,聪明而有乖巧,这样的皇帝年轻,能调教好,就能成就明室几十年的基业吧,所以他认真的教,张居正对神宗是有感情的,所以十八岁那年没有支持废皇帝,但是又是严厉的,那代神宗起草的“罪己诏”让神宗下不了面子,毕竟,年轻人都是好面子的,只是张居正太后他们都没想到,冯保也许想到了,但是他一个人做不了主,他只能希望张居正能多活一段时间。

严师不一定出高徒,皇帝也是,严厉不能带给皇帝经验和高明,尤其神宗,大家都只看到他的乖巧,却没看到他的恨意,明朝的皇帝,只怕没有一个如此丢脸吧,英宗是被俘了,但是在臣下面前,他还是皇帝,父亲隆庆皇帝,那是不管事,但是那是他不想管。哪一个皇帝象自己这样丢脸着,神宗恨恨的想,但是没办法,太后是自己的母亲,不能反对,冯保倒也罢了,只是张居正,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他教的,国家也由他管理的井井有条,离不开他啊。神宗是有懒病的,他象自己的爷爷世宗那样,过段时间就会对朝政厌烦的,但是他又有点专制,这也是世宗的隔代遗传吧,除了张居正这十年,他的权力没有落在太监和大臣的手上,当然,现在,他还奈何不了张居正。

张居正得了痔疮,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手术却有了后遗症,越加沉重起来,不久越来越重,就要不久于人世了。

此时的神宗很伤心,多次慰问,不断赏赐,据说伤心及至吃不下饭,这是作戏吗?或许有点,或许也是真的伤心吧,神宗不是一个无情的人,不喜滥杀,和张居正这么多年师生君臣,感情总是有的,而且人都快死了,总不免想起许多好来。人对亲近的人离去总是畏惧的,何况朝政确实需要张居正把握。

张居正终还是去了,万历下令罢朝数日,赠上柱国、赐谥文忠,礼遇是很重的。

张居正为什么不找个接班人呢?很多人会这样想吧,只是怎么找呢?张居正是个专断的人,不可能找个专断的人接替自己,他怎么会想到自己会这么快死呢!而找个温和的人,那是不象张居正这样能控制朝政的,何况,张居正以忠孝为标榜,找接班人不免有如曹操那般,架空皇帝之嫌,那就是奸臣了。张居正也想有接班人吧,他指望的是万历,皇帝能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那便是再好不过了,所以他耐心的教了。

但是万历只学到了一点,要钱,张居正要钱是为富国强兵,而万历要钱却是为自己私用,张居正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看错了万历,他以为万历是个好学生,但是却没想到,就是自己的学生将所有的制度推翻了。

是啊,原来张居正得罪的那些人见张居正死了,都站出来了,吵吵嚷嚷,要翻案了,而万历也需要这样,他想拿回政权,为什么?他不想做学生,假如维持张居正的制度,那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独裁,他做不了,也不想做,但是更不希望再多一个张居正,张居正可以做张居正,但是别人却不能做,而推翻张居正的制度依靠自己是不成的,张居正十年新政,满朝都是新政提拔上来的人,而为了对抗这些人,只有依靠被新政打压的人,那自然要给他们甜头,所以新政都被取消了。

新政取消,那策划者也需要打倒吧,何况传说张居正的家产不少,万历有些心动了,于是张家遭殃了,张居正的长子敬修自杀,另一个儿子懋修自杀未遂,张家查抄,此事惊动朝野,各路大臣纷纷上奏,张家才免于进一步的遭难,但是终究原本给予张家的荣誉全剥夺了,就连考上的进士也不算了,至于张居正要被鞭尸,那终不成吧,万历也明白这样做实在不合情理,或许隔了点时间,他又想起少年时威严的老师吧。

张居正在神宗时是不能翻身了,太后已经不问事了,冯保自杀了,要直到天启二年,张居正复原官,予祭葬,那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了,崇祯三年,给还二荫和诰命。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人也有些明白了,世人要求恢复张居正的新政,当年被张居正下令廷杖致残的邹元标,竟然拖着一条拐腿,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终于还是明白了吧,虽然明白了晚了些。但是终于还是明白了。

明白了,这或许就是对张居正最大的安慰吧。

11 煮酒话古人之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在明朝历史上是个转折性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宗之前,明朝皇帝都是由长子继承。

由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武宗朱厚照,都是皇帝的孩子而且大都是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象明成祖朱棣虽然生为皇四子夺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但是朱元璋死时,朱棣的三个兄长相继都死去,他已经成为朱元璋最年长的儿子,所以朱元璋的皇位实际上交给朱棣也是比较正常的。(一般皇位大都是传子,而象朱元璋这样的传长孙到是少见之举。或许是有担心儿子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也许是有觉得朱棣不如建文宽厚的想法。)所以朱棣得位,国家也没动乱,也就有赖于他这个长子身份。之后的仁宗也一度不得朱棣所喜,但是却还是保住了的皇位,这之后,长子继位基本上成为了惯例。(这和清朝就很大不同,清朝很少有长子继位的,独子继位倒是有,比如顺治同治。)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都是长子继位,之间虽然都有景泰短暂的登基,但是皇位很快就回到英宗手中,也就是长房一系的手中。

但是到了武宗那代,就发生了问题,先说说武宗吧,这位皇帝自小据说是很聪明的,有“睟质如玉,神采焕发”,仁和宽厚的脾气,怎么看都是一个好皇帝的材料,可惜,就是在这一代上,明朝开始了衰败。他是很聪明,但是聪明的脑子都放在玩上面了,居豹房,开酒家,四处出巡,挑选美女,领兵出征,自封大将军,假如他是一般的富人,花钱演戏玩玩也就罢了,问题他是皇帝,花的是国家的钱。他是很宽厚,但是他宽厚只对认识的人,身边的人,尤其是身边的太监,于是他的时代出了一个立皇帝刘瑾,朝纲败坏。(其实他之后几代的神宗少年也是以聪明见称,可见皇帝聪明宽厚有时也不是好事。)当然,他还有一个大过,就是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在他之前的那几位皇帝,至少都有一个儿子,但是到了他这,虽然宠幸了无数美女,但是却生不出一个,也真是苦也。而他没留下儿子就死去,给身后的世界留了一个大问题。

谁来即位?武宗遗诏上是没明说,只说“继统得人”和“兄终弟及”,那结果还是要大臣们商量着办啊,按理说,这是好事啊,皇帝都由你来拥立,之后皇帝还不是要对你尊重万分吗?问题就是,尊重的同时就是畏惧,被大臣拥立而不是顺位继承的皇帝,总是心有戚戚,你今天可以拥立我,明天就可以废了我,而且拥立大臣们有了这一功,难免要倚老卖老,做事不慎重,容易触怒敏感的皇帝。霍光当年辅佐两帝,废一帝,拥立两帝,可谓之位高权重了吧,最终家族被灭。而明朝英宗复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可是立下大功的,但是三人都以谋反论死。所以这拥立皇帝并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假如拥立的皇帝好控制,自己便可手握大权,这可是官场中人的梦想啊。而此时的首辅杨廷和也是个精明能干之人,武宗死后巧妙设计擒获江彬,又在武宗死的这段时间总理朝政,而且以他为首,请太后让孝宗朱祐樘亲兄弟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继位,在他看来,对付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总理朝政,太简单了。

可惜,他眼中的这位年轻人朱厚熜没这么简单。当他由外藩入京时,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要朱厚熜东安门入文华殿,百官三上笺劝进,然后继位,按礼仪来说,就是朱厚熜要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假如朱厚熜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也就答应了,反正都一样嘛。这样一来之后的礼仪之争想必也不会发生,而杨廷和也在一见面确立了威权。

可惜,朱厚熜不是普通的年轻人,他说自己是来做皇帝而不是来做太子的,然后由大明门至奉天殿,登基为皇。

十几岁的年轻人面对政坛年龄比自己年纪还大的大臣们说这番话是怎么样的呢?已经不可考了,但是想必,各位的大臣们已经从这位年轻人散发出的冷峻眼神体验到什么到皇帝威权了,杨廷和此时一定很后悔吧,他选中的这位年轻人,是自朱棣之后明朝皇帝中又一个性格刚毅果断的君王。

确实,之前仁宗到武宗这一系,或许是皇太子之位消磨了杀气,或许是太祖成祖将那些杀气都用光了,大都是很宽和的人,如仁宗,李时勉上奏批评他,他气的病死,死前还说 “时勉廷辱我。”但是这样的大罪在太祖成祖时早就死了吧,没有,只是下狱。如宣宗,李时勉气死了父亲,但是见面问话后,感叹李时勉是个忠臣,恢复了他的官职,在宣宗手中,文臣才可以真正治国,如孝宗,励精图治,近君子远小人,英宗虽然糊涂,但是也下令不许宫妃陪葬。宪宗武宗两人宠幸小人,但是也不是一个坏脾气嗜杀的皇帝。

不过现在的这位年轻人不同,他身在外藩,之前只是王子,没有象皇太子那样深居皇宫京城而不得出外,他了解民间的问题,年少时又死了父亲,突然从天而降,来一个皇帝的头衔,他兴奋中而不失冷静。皇帝是要做的,但是要做皇帝,就要做一个象太祖那样手握大权的真正的皇帝。

外藩入京做皇帝不是很轻松的,毕竟没有那般皇太子的正统地位,被大臣拥立,很容易被大臣废,如霍光那般,或被大臣太后控制,如光绪那般。要确立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皇帝地位,有时不得不依靠专断,这样才能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