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直接回答袁绍的问题,反而询问道:“主公北征公孙瓒,出兵几何,耗时几许?”
袁绍虽然觉得沮授之言有些莫名其妙,仍旧如实回答道:“征伐辽东,吾起兵十五万,耗时将近半年之久。”
沮授再问:“主公攻克陈留,又出兵几何,耗时几许?”
听到这里,袁绍以为沮授故意揭自己的短,当即脸色一沉。他怒气冲冲的说道:“吾攻克陈留,起兵十三万,耗时一月有余!”
却不想,沮授闻言却是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既然如此,主公又何须惊慌失措?”
“公孙瓒、刘玄德势力如此弱小,主公以绝对兵力优势,尚且需要耗费这么多时日,更何况是攻入幽、冀两州的关中兵?”
袁绍先是一愣,细细思量过后,这才恍然大悟。
从并州出发的三路大军,虽然仗着出其不意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然而,这三路兵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五千之众。
这些人马看似不少,若是想要凭借这点微不足道的兵力,就想占据幽州、冀州,简直是痴心妄想。
只要各个郡县官吏回过神来,能够早作防备,据城死守,关中兵再想攻破城池绝对难如登天。
更何况,邺县有冀州名士审配驻守,还有大将高览领兵巡视。
袁绍相信,凭借着两人的才能,王延纵然带领三万兵马日夜攻城,一年之内也休想攻克邺县。
幽州更是有大将张郃驻兵在涿郡,张辽想要凭借两万人马,就在幽州纵横,完全是痴人说梦。
若是在各个郡县的郡兵,能够好好配合张郃,未尝不能将张辽的两万人马留在幽州。
想到这里,袁绍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本来惊慌失措的冀州诸将,也将躁动的心思安定了下来。
袁绍再次问道:“那么对于眼下局势,公与可有退敌之策?”
沮授低头思量一阵,这才说道:“吾有三策,但凭主公抉择。”
袁绍闻言大喜,急忙问道:“有何妙计,但说无妨!”
沮授侃侃而谈:“上策,主公谴两员谋士回冀州、幽州,下令各郡县紧守城池,不得出战。主公却是继续领兵攻打汝南,夺取整个豫州之地。”
袁绍眼神一闪,问道:“何为中策?”
沮授道:“中策,主公可与曹孟德作书一封,将整个豫州相让于他,而后回兵救援冀州、幽州。”
袁绍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再次问道:“何为下策?”
沮授再次说道:“下策,直接舍弃整个豫州,领兵回返。”
(昨晚跟书友们聊了半天,被大家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我的思路也被完全拓展开了。整了很晚,终于把以后的大纲全部制定起来了,以前的大纲却被改得面目全非。)
588。第588章 仲达辞行
袁绍并非愚笨之人,闻弦而知雅意,迅速就揣摩透了沮授的三条计策。
正如沮授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虽说关中兵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却不可能凭借那些兵力,就占据幽、冀两州。
甚至于,若是各个郡县严密防守,关中兵想要取得多么大的战果,根本没有可能。
而此时,假如袁绍仓皇撤兵,整个豫州将会得而复失,很不划算。
豫州现在就只剩下汝南尚在刘备手中,而且汝南根本没有多少兵马,只要冀州军能够破釜沉舟一战,汝南郡将会唾手可得。
待攻克汝南,占据整个豫州之后,再回师救援幽州、冀州为时未晚。
故此,沮授才说这乃是上策。
当然,如此行事多少还是有一些风险。假如关中兵真的攻克了邺县,或是占据大片幽、冀两州郡县,悔之晚矣。
若是袁绍没有足够的魄力,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很有可能不会选这一条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