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自慢Ⅱ·以身相殉 > 第4部分(第2页)

第4部分(第2页)

准备与陷落(4)

而这其中创业家会历经机会大转换,早期的台湾富豪如陈查某等是农产品贸易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变成制造业当红,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都快速致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转向高科技,这又是另一个大转换。

我学到的是体会潮流变动,比自己努力埋头工作还重要。

在赵耀东任台湾“经济部”部长时,台湾面临第一次的石油危机,那段时间,全台湾笼罩在企业转型、内部整顿、成本降低、生产力提升的大浪潮中,而我却学到所有经营上的基本知识。

在经营困难中,所有的企业开始检讨策略,检讨开源、节流,检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经济部”的自动化服务团、节能服务团、生产力中心,这时候都变成企业改造的火车头,我在第一线的采访中,渐渐理解企业经营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而认识许多本土的管理学者,也开启了我探索管理的大门,许士军老师、王志刚老师、司徒达贤教授以及许多企管名师,他们的课程、演讲也是我工作之外的一种学习过程。

(创业陷阱:许多创业者从来不读书,因为忙在工作中都已经来不及,这是绝对的错误。书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资产,会从书中找答案的创业者,会少走很多冤枉路。)

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收获则是看尽人间的冷暖,在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台湾都发生了企业倒闭风潮,我看到许多大老板在一夕之间崩塌,我看他们如何应对,也看世界如何对待失败者。

“经济罪犯”是当时的流行语汇,经营不善一走了之,留下债务逃至国外,这是最不堪、最无耻的做法,当然也有人愿意负责,努力面对债务,但大多数也无法东山再起,徒留遗憾。

我学到经营事业不能有丝毫懈怠,一犯错可能从此冤沉海底。

一直到我离开报社,我虽然领别人的薪水,但都在看这些老板怎么做,当时虽没有明确的创业决心,不过心中澎湃的思潮从未停止。

深陷地狱门……创办台湾《商业周刊》

如果这个世界有舒适圈,那我在《中国时报》当记者的最后3年一定是舒适圈,那时我是财经新闻的主管,带领7个人的团队,以当时《中国时报》的声势,我是全台湾企业都需要公关的对象,所有人对你表面的奉承逢迎,很容易让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糜烂生活中。

每天中午、晚上都有应酬,知名企业期待你多了解它们,多写些好的,吃饭变成理所当然。到了下午我会找个地方洗“三温暖”,傍晚才到台湾“经济部”看一看,那是我唯一的采访单位,晚上回报社、看稿、发稿,下班后又是吃消夜,深夜才回家。

(创业陷阱:舒适圈对个人成长是个大麻烦,安逸的日子过久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如果你现在不到40岁,更应该知道舒适圈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创业最大的障碍也是要突破舒适的限制。)

这真是消磨志气的舒服日子,所幸在34岁时我做了明智的抉择,离开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

我没有一离开报社就创业,我选择一本财经杂志担任总编辑,但很快迎来了媒体开放的大时代,我也投身众声喧哗的洪流中。

离开《中国时报》的第二年……1987年,这是台湾过去数十年历史中最关键性的一年,也是蒋经国逝世的前一年,在蒋经国临终前,他为台湾定下了自由、*、开放的制度,一连串的剧变在这一年发生。

准备与陷落(5)

远离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

1987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台湾宣布外汇管制开放,6月正式宣告每一个人一年可以汇出500万美元,努力赚钱,累积巨富,但出不了台湾的金钱,从此可以在全世界流动,台湾变成经济自由的地方。

同年3月,几个《中国时报》的老朋友,在“党禁”、“报禁”开放的鼓舞下,创办了《新新闻周刊》,并喊出“自由报业第一声”,我深受鼓舞,大丈夫当如是,只是政治非我所长,所以并没有加入。

(创业陷阱:顺着趋势潮流做事,事半功倍,问题是一个人如何观察趋势的变动。1987年台湾发生了三大剧变,可是很少有台湾人记得,说明大多数人对环境变动的无知,这也是创业者第一个要克服的盲点:对环境冷淡,不知自己面临的机会与危机。)

可是当五六月宣布外汇管制开放时,我知道我的时间到了,因为全台湾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而财经商业的剧变也将从资金的自由流动开始,用月刊诠释台湾的变动已经不够,一本商业性的周刊时代来了。

6月底我就辞职,下决心创办台湾《商业周刊》。资金是我自己及共同创办人金惟纯、孔诚志、詹宏志及几位企业界的老朋友一起筹措,新台币1200万元很快就到位,但筹备工作很费时。

本来说好4位共同创办人全力下来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时,孔诚志继续开他的公关公司,随后又去了《联合报》;而詹宏志则继续在远流出版工作,只剩下我和金惟纯两位。我们决定让詹宏志负言责,担任发行人;让孔诚志负财务风险,担任董事长;而我则担任总编辑,负责最费时费力的内容生产。

(创业陷阱:创业伙伴的选择极重要,选伙伴首重信用、可靠,不会让你所托非人;其次要注意与你的互补性,最好是他的专业为你所缺;第三,他要是真正有能力的好手,不要因为他是你熟识的人就呼朋引伴,熟识的人有时像亲人一样,让你无法理性对待。)

我下定决心,要在1987年底前创刊,因为1988年1月1日“报禁”开放,我要在开放前抢头香。

可是筹备的人才问题让我痛苦不堪,除了两三位当过月刊编辑勉强算有经验的编辑之外,我全部重新招聘,我不放心用拜师学艺的记者,一切从头开始教。

就在团队记者生疏的经验中,我在10月底勉强编出了一本试刊号,封面故事是“汇率巨掌背后”,我兴奋地找一位老伙伴给试刊号一点意见,在餐桌上这位老友一语不发,只吃饭,禁不起我再三催促:“好歹给些意见,我禁得起打击。”他看看我说:“趁有饭吃的时候,多吃一些吧!”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杂志有多粗糙。

不管怎样,《商业周刊》还是在1987年的11月底正式创刊上市,我没对外说,那是我35岁的生日前夕,这是赌上我一生,真正创业的开始。

周刊的节奏,快到我不能想象,虽然我做过多年每日截稿的报纸,但那是大集团作战,我只是每日出刊的一个小团队负责人,所以应付裕如。可是周刊人少事繁,每天都在截稿的压力之下,我忙得连如期出刊都不可得。

我没办法想任何事,每天就是工作、工作、工作,而截稿又要弄到三更半夜,我陪着所有的小朋友(记者编辑们)做完所有的事才下班,此时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只剩出租车,而他们多数是年轻女孩,我不放心,只好开车一一送他们回家,当时我的口头禅是:“桃园以北都顺路!”真的,淡水、桃园、基隆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是清晨提着早点回家,吃了才休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准备与陷落(6)

(创业陷阱:创业初期非常辛苦是很正常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