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江之上很热闹,大批的楚国水军以“鹊岸”为界限,一直在“鹊岸”的上游进行活动。
先期,楚军还比较安分,后面慢慢有楚军向东运动,他们这是得知联军失去了对寿梦的踪迹掌控,加入到对寿梦的搜捕之中。
如果说晋国只是想要教训寿梦的话,晋国是真的巴不得让寿梦死了。
寿梦真要落到楚国手里,他一定不会轻易死去,得是被羞辱够了才能死。
在晋国君臣扶立夷昧之前,只要寿梦现身诚恳道歉再赔偿,讲实话就是寿梦也不会死或失去君位。
所发生的一切,完全就是寿梦自己作的,不知道他事后复盘,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了。
楚军的进军行动先做了再被晋国高层得知,士鲂代表晋国警告公子罢不得跨过“长岸”一线。
可能是士鲂对公子罢的威慑力不足,仍旧有楚军跨过“长岸”一线,晋军与越线的楚军进行了很多的小规模交战。
楚国是对晋国服软且公开去了王号,不代表楚国从此臣服于晋国,公子罢的行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只是,公子罢并未要重新将楚国与晋国战火点燃的意图,至少他没有亲率大军东进。
小股规模的楚军与晋军交战?这应该是楚人一种傲娇的体现,用以向晋国呐喊:我们并没有屈服。
楼令在得知大江北岸的情况之后,讲实话就是觉得公子罢等楚人的脑子有问题。
现在的晋国绝对是处在如日中天的地位,尤其是楚国连续四场战役败在晋军手中,结果楚国仍然要表现出不屈的一面,惹来晋国继续打击楚国,无疑是目前的楚国所扛不住的。
当然了,楼令不会建议继续打击楚国。
不是楼令不再继续针对楚国,完全是晋国近两年的扩张,不允许晋国继续针对楚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夺占下来的那些地盘。
攻下并实施占领,不等于地盘和人口真的就成了晋国的一部分,总是需要获得产出,再让当地人承认晋国的统治。
在当前,消化某一个地方的难度远没有以后大,只要统治该地的贵族不再弄出什么会惹得天怒人怨的事情,几年之后就可以完成消化了。
类似的事情在战国前中期也通用,比如说各个国家一再丢失地盘或夺占地盘,几乎看不到当地发生大规模反叛的例子。
为什么会那样?虽然是国家丢失了地盘,但是只要贵族臣服于胜利的一方,土地的国家主权是出现了变更,统治当地的却仍是那一批贵族。地方上的人是接受贵族的统治,他们有归属感的对象也是贵族,并非是对国家有归属感。
到了战国后期,尤其是秦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秦军获得军事上的胜利,没有让旧贵族继续统治,随即开始出现地方上的反叛。说白了反叛也要有人带头,普通人没有那种影响力和号召力,贵族却是有的。
“渡江!”
随着晋君周一声令下,大江南岸的晋军开始分批登上渡江工具,展开了渡江的行动。
晋军已经有了渡江的经验,比起第一次在秩序上更为良好,渡江工具的碰撞或是落水情况明显减少。
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乃是晋军会在下游布置救人的队伍,甚至还在江面上拉绳布下渔网。
因为有了那些准备,有人落水被带往下游,获救的可能性无疑是增加了不止一点半点。
那些是魏颗和魏相一起琢磨出来的措施。
晋君周亲眼看到布置很有效果,公开表扬了魏颗的心细。
“臣准备了许多,可惜的事情是吴国水军从始至终没有出现。”魏颗惋惜又不是那么的惋惜。
起初,魏颗是渡口的主将。
后来,邯郸旃取代了魏颗的位置。
那样一搞,无论魏颗的事先准备取得什么效果,最大的功劳肯定是邯郸旃拿走,顶多就是让魏颗粘上一些功劳。
这种情况不奇怪,职位上有高低之分,历来就是领导拿功劳的大头,并且哪怕领导屁事没干也是这种情况。拿走最大功劳的领导愿意给手底下分一些汤汤水水,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好领导了。
真要是吴国水军出现,由于魏颗的事先准备而重创了吴国水军,其实才是某些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寿梦会不会出现另说。
哪怕是寿梦再次出现,晋国也会尽力保有夷昧的统治。
因此,吴国水军也是夷昧可以争取的对象,成功了就可以成为晋国拿来对付楚国的力量。
甚至是夷昧被掀翻,难道寿梦就不会继续对付楚国了吗?
所以了,吴国的水军没有出现,对吴国或晋国都是一件好事。
将近四万联军花费了二十来天才全部完成渡江行动,其中的一万左右乃是宋军。
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吴国的水军一样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