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聊斋志异蕴哲思 > 第27章 聊斋卷四幻无穷异境迷离意未终(第4页)

第27章 聊斋卷四幻无穷异境迷离意未终(第4页)

忽有一人,骑马自城中出,揖生曰:“君远来,能无劳苦?”生视之,乃中国人也,惊喜过望。即叙寒温。马生曰:“此间不可久留,君宜速归。”生曰:“仆欲归,奈无舟楫。”马生曰:“吾有便舟,当送君归。”遂与俱去。

既至一处,马生令生登舟,拱手而别。生归,抵家,家人惊喜。生具言所遇。自此,不复远游矣。

白话文翻译:

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他长得风度翩翩,仪态俊美,年少时就洒脱豪爽,喜欢歌舞,经常跟着戏班的子弟们,用锦帕缠着头,扮相美得像漂亮的女子,因此又有了“俊人”的称号。十四岁时,他考中了秀才,在当地很有名气。他的父亲年老体衰,不再经商,在家闲居。对马骥说:“读几卷书,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还是继承父业去经商吧。”马骥从此便逐渐做起买卖来。

一次,马骥跟别人一起出海经商,被飓风刮走,漂了几天几夜,来到一个都市。那里的人都长得奇丑无比,见马骥到来,以为是妖怪,都吓得大喊大叫着跑开了。马骥刚看到他们的模样时,也非常害怕;等知道是他们害怕自己时,就反过来以此去欺负这些当地人。遇到有吃饭的人,他就跑过去,人们惊慌逃跑,他就吃剩下的饭菜。

过了很久,马骥进入一个山村。村里也有长得像人的,但都衣衫褴褛像乞丐。马骥在树下休息,村里人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望着他。过了好久,觉得马骥不是会吃人的,才逐渐靠近他。马骥笑着和他们说话。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同,但也能听懂一半。马骥于是讲述了自己的来历。村里人很高兴,传遍了邻里:“客人不是能吃人的。”但那些奇丑的人远远望一眼就离开了,始终不敢上前;那些前来的人,口鼻的位置,还都和中国人相同。大家一起摆上酒菜招待马骥。马骥问他们害怕自己的原因,回答说:“曾经听祖父说:往西二万六千里,有个中国,那里的人的形象大都很奇怪。只是听说,今天才相信。”马骥问他们为什么贫困。回答说:“我们国家看重的,不是文章,而是相貌。长得最美的,当大官;次一等的,做地方官;再差一点的,也能得到贵人的宠爱,所以能有丰盛的饮食来养活妻子儿女。像我们这些人,刚生下来,父母就认为不吉利,往往扔掉;那些不忍心立刻扔掉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马骥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回答说:“大罗刹国。都城在北面三十里处。”马骥请求领他去都城看看。于是鸡叫时起身,带他一起去了。

天亮时,才到达都城。都城用黑石砌成城墙,颜色像墨一样。楼阁有近百尺高。但很少有瓦片,都用红色石头覆盖;捡块残片在指甲上磨,和丹砂没有区别。当时正赶上退朝,朝中官员们头戴帽子、身佩玉带出来,村里人指着说:“这是相国。”马骥一看,那人两只耳朵都朝后长着,鼻子有三个孔,睫毛盖着眼睛像帘子一样。又有几个骑马的出来,村里人说:“这是大夫。”按着顺序分别指出他们的官职,都长得狰狞怪异。但官位越低,丑的程度也逐渐减轻。不久,马骥回去,街上的人看见他,都喧闹着奔跑跌跤,像遇到了怪物。村里人百般解释,集市上的人才敢远远地站着看。

回来以后,国中无论大小,都知道村里有个异人,于是士大夫们都争着想见识一下,就让村里人邀请马骥。但每次到一家,看门人总是关上大门,妇女们想偷看,也一定把门关紧。年轻男子,也大多站在窗外,不敢正视。甚至有趴在窗上偷看的,一看到他的脸,就吓得缩回去。每次接受一家的款待,总要好几天才能出来。

后来有一位显贵的官员,强行请他到家中。酒席刚摆好,大官正好来了。来不及寒暄,就问:“这里有异人,在哪里?”声音像打雷。马骥非常害怕,躲在围屏后面。主人说:“这就是客人。”大官见了他,生气地说:“什么村野小子,敢和官长分庭抗礼!”马骥吓得发抖,不知怎么办才好。主人赶忙跪下告知,大官的怒气才稍微平息一些,但仍然捋着胡须瞪着眼睛,怒气冲冲让人难以接近。不一会儿,主人小声对马骥说:“您如果不被他厌恶,就暂且去拜见一下。”马骥没办法,出来拜见。大官见他的容貌,吃惊地说:“为什么先前傲慢后来恭敬!”于是和他交谈起来。过了很久,问马骥:“靠什么为生?”马骥说:“读儒家的书。”大官说:“你既然读儒家的书,为什么还不懂礼?”马骥说:“我从小失去父母,没有听过礼教。”大官说:“你既然无知,为什么不拜师?”马骥说:“家里贫穷,没钱拜师。”大官说:“你既然贫穷,为什么不种地?”马骥说:“田地少,不够养活自己。”大官说:“你既然不能种地,为什么不经商?”马骥说:“没有本钱,不能经商。”大官生气地说:“你既然不能经商,为什么不外出游历?”马骥说:“没有路费,不能游历。”大官说:“你既然不能游历,为什么不乞讨?”马骥说:“不好意思乞讨。”大官说:“你既然不好意思乞讨,为什么不死?”马骥说:“不敢死。”大官说:“你既然不敢死,为什么不赶快回去?”马骥说:“没有地方可回。”大官大怒,命令左右的人鞭打他。马骥非常害怕,趴在地上。主人替他求情,才得以释放。

出来以后,心里很不痛快。回去和村里人说,村里人也为他感到不平。但自己想想作为客人应当谦卑屈服,于是每天等候在门口,希望大官能怜悯体察。一天,大官忽然召他。马骥很高兴,跑进去。大官见他来,又呵斥说:“为什么又来了?”马骥说:“大人怜悯体察,所以来。”大官说:“怜悯体察你,应当赶快离开!”马骥说:“没有地方可去。”大官说:“既然没有地方去,为什么不离开这里?”马骥说:“恋恋不舍,不忍心离开。”大官生气地说:“你恋恋不舍,是什么意思?”马骥说:“大人的深厚恩情,不敢忘记。”大官说:“深厚恩情?我对你有什么恩情?”马骥说:“大人接见我,就是恩情。”大官说:“接见就是恩情吗?”马骥说:“接见而不责备,是很大的恩情。”大官笑着说:“你真是傻啊!”呵斥他离开。

马骥羞愧地出来,心情很不愉快。在回去的路上,忽然遇到一个年轻人,骑着跛驴,跟着一辆油碧车,风度潇洒。走近和他说话。年轻人观察他诚实谨慎,就问:“您要去哪里?”马骥详细地告诉他。年轻人说:“我刚从海上来,看到海市,非常奇特。您想看看吗?”马骥说:“太好了。”年轻人就带着他一起走。

过了几天,到了一个地方。水都不流动,船搁浅走不了。年轻人说:“这里离海还远,必须再等潮信。”于是一起住在旅店里。年轻人出去买来酒菜,一起对饮。忽然听到雷声隆隆。年轻人说:“潮信到了。”就带着马骥登上船。船像飞一样快,瞬间就到了岸边。

马骥看到海上有城市,城墙上的矮墙清清楚楚,人们来来往往,做买卖的都是奇珍异宝。年轻人指着说:“这就是海市。”马骥看到后,惊喜得快要发狂。年轻人领着马骥进入海市,市中的人物,都光彩照人好像活人。马骥看到一个穿戴整齐的人,上前作揖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那人说:“这是海市。”马骥问:“为什么叫海市?”回答说:“海中有鲛人,能织丝绸,这个集市就在海中,所以叫这个名字。”马骥相信了他的话,和年轻人在里面游玩。

忽然有一个人,骑马从城里出来,向马骥作揖说:“您远道而来,不觉得辛苦吗?”马骥一看,是个中国人,惊喜过望。马上叙谈问候。马生说:“这里不能久留,您应当赶快回去。”马骥说:“我想回去,无奈没有船。”马生说:“我有方便的船,应当送您回去。”于是一起走了。

到了一个地方,马生让马骥上船,拱手告别。马骥回到家,家人又惊又喜。马骥详细讲述了所遇到的事情。从此,不再远游了。

(二)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罗刹海市》的深度解析:

阴阳平衡与失衡

在《周易》中,阴阳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罗刹国中,美丑、善恶标准的颠倒与常世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了阴阳的失衡。常世中所遵循的正常价值标准在罗刹国被打破,美丑不分、善恶颠倒,这种失衡的状态象征着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混乱。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罗刹国的这种失衡状态必然不能长久维持,它暗示着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寻求回归平衡的力量。就如同马骥的到来,虽然最初被视为异类,但他的存在也为这个失衡的国度带来了一丝重新审视和回归平衡的可能。

变化与无常

《周易》强调变化是宇宙的本质。罗刹国的种种奇特现象,包括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逆转,都体现了变化的无常。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固定的模式和认知,但罗刹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发生改变。

这种无常的变化提醒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马骥在罗刹国的遭遇让他深刻体会到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应对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

顺境与逆境

在周易哲学中,顺境和逆境是相互转化的。马骥在常世中或许算是顺遂,但进入罗刹国后却遭遇了种种困境和挑战,这可以看作是从顺境到逆境的转变。然而,正是在这逆境中,马骥得以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当他面对罗刹国人的歧视和误解时,他没有放弃,而是努力适应和寻找出路。这也体现了逆境中蕴含着转机的可能。而当他最终离开罗刹国,回归常世,又可以视为从逆境回到顺境。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骄不馁。

因果报应

周易中蕴含着因果循环的观念。在罗刹国中,人们以貌取人、善恶不分的行为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不安。这种不正常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恶果。

马骥在罗刹国的经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因果的体现。他初到罗刹国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生存下来,但后来也因为与这个国度的格格不入而遭遇诸多麻烦。这暗示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我们应当谨言慎行,遵循正道。

谦逊与敬畏

周易教导人们要保持谦逊和对天地的敬畏之心。罗刹国的人们以自己扭曲的价值观为傲,却不知这种狂妄和无知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马骥在经历了罗刹国的种种后,更加明白了谦逊和敬畏的重要性。他不再以自己在常世中的认知去评判一切,而是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综上所述,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来解析《罗刹海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宇宙观,从中获得关于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深刻启示。

(三)《罗刹海市》在经典梗概、主题思想、指导思想、文化传承、天地人之道奥秘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经典梗概:

《罗刹海市》讲述了商人之子马骥,因海难漂流至一个奇异的国度——罗刹国。在这个国度,美丑、善恶的标准与常世完全颠倒。马骥初到此处因容貌俊美被视为妖邪,而后他利用罗刹国人对他的恐惧反过来捉弄他们。在深入罗刹国的过程中,他见识到这个国家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的荒诞价值观。后来,马骥在一位少年的引领下,有幸见到了神奇的海市。最终,马骥历经波折回到了家乡。

主题思想:

1。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描绘罗刹国荒诞的价值标准,讽刺了现实社会中那些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现象,批判了以貌取人、以权势论善恶的不良风气。

2。对人性的思考:作品展现了在极端扭曲的环境中人性的挣扎与坚守。马骥在适应罗刹国规则与保持自我之间的抉择,引发了对人性在困境中如何自处的思考。

3。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海市的美好与罗刹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