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山带着温林氏搬到了樊城顾家村温云鸿的房子里,杨氏、温子柏与温子桦也带着家里人搬进了自己的新房,
受夏屹辰所托,张瑾轩亲自前往樊城为温大山等人办理户藉,樊城县衙,张瑾轩拿出腰牌给门口的两名差役晃了一眼,随后冷声说道:“找杨县令”,
腰牌上只有一个“辰”字,两名差役都不知道字的意思,但足金的腰牌足以显示张瑾轩的身份不凡,
差役甲转身进了县衙,差役乙恭敬的将张瑾轩请进门厅奉上热茶,点头哈腰的说道:“公子请喝茶,”
杨县令听了腰牌上的字号,立刻带着师爷与县衙里的所有人出来迎接,师爷边走边请教:“大人,门口那个人是啥来头”?
杨县令答非所问的说道:“有资格用纯金做腰牌的只有皇族与公、侯、爵,你好好想想,"辰"是谁的名号”?
师爷的脑子快速转动,随后,面露惊讶之色小声说道:“难道,来人是皇太孙的手下”,杨县令微微颔首。
夏屹辰一共制作了五枚纯金腰牌,三枚在他那里,两枚放在云意楼,张瑾轩与李嘉庭没有官职,外出替夏屹辰办事必须带上腰牌,
杨县令走到门厅处伸出右手做了个请的手势,语带笑意的说道:“公子,里面请”。
杨县令得知张瑾轩的来意后,亲自给温大山等人做了户籍登记,随后讨好的问道:“公子,户籍是您带去顾家村还是下官替你送过去,”
考虑到温家人在顾家村人生地不熟,张瑾轩淡笑着说道:“温家家主温大山是慕华郡主的亲爷爷,杨县令亲自去送户籍正好可以混个脸熟,"
杨县令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慕华郡主是大夏唯一一名来自民间的郡主,这温家居然是郡主的亲眷,那可得好好巴结才行,
送走张瑾轩,杨县令精心准备了一番,第二天一早就带着温家人的户籍与他置办的礼品去了顾家村,
来到顾家村,杨县令没有第一时间去温大山家,而是让人把马车赶到顾村长家门口,
顾村长受宠若惊的将杨县令请到堂屋,讨好的问道:“大人屈尊降贵光临寒舍有何事吩咐",
杨县令一行共有两架马车,第一辆车上坐着杨县令与张师爷,刚才风吹动窗帘,他眼尖的看见了第二辆马车上堆放着的礼品盒,
顾家村的人他都认识,从没听说过谁与县令有关系,除了,除了刚建好新房的温家人,难道杨县令是为温家而来,
与村里人一起针对温家,替温家建房子时多收工钱,谎称村里位置好的宅基地全部被村里人买走,将温家人骗到山脚下买宅基地安家……
想到这里,顾村长额头上有冷汗冒出,他讨好的看向杨县令,希望杨县令说出的话不是他想的这样,
杨县令淡笑着说道:“本官来此是替温老爷送户籍的,”说完,示意师爷拿出户籍让顾村长登记,
顾村长此刻很想知道温大山与杨县令的关系,但他不敢开口问,怀着忐忑的心情顾村长颤抖着手将温大山等人的名字写在了登记薄上,
“大人,名字登记完了,温家户籍大人去送还是小老儿去送,”顾村长讨好的问道,
杨县令嘴角高高扬起,他来此就是想刷存在感的,怎么可能将送户籍的差事交给其他人,
张瑾轩离开时告诉他,温家人只想过平淡的日子,不要把温家与慕华郡主的关系告诉其他人,要求他在能力范围之内多照顾温家,
做为县令,他不可能天天来顾家村蹲点,想要温家在顾家村生活愉快,还得靠顾家村村长来照顾,
“本官亲自去送,”略着停顿,杨县令继续开口说道:“你也去,温老爷一家在顾家村还需要你的照顾”,
顾村长的脸色变的惨白,完了,杨县令真的与温家有关系,“老婆子,快去给我逮两只鸡过来,我要去祝贺温老爷乔迁新居,”
顾村长的老伴一直待在院子里纳鞋底,堂屋里杨县令与顾村长的对话她听得一清二楚,闻言,麻利的起身去了后院,片刻之后便拎着两只老母鸡回到前院。
温家众人正在帮温大山夫妻打扫屋子,收拾着行李,就听见院门外传来了顾村长的叫门声:“温老爷,温老爷,您在家吗?县令大人给你送户籍来了,”
听闻县令前来,温大山有些整不明白了,昨儿拿走地契与房契去办户籍的是张瑾轩,今天来送户籍的是县令,
张谨轩不是商人吗?怎么敢使唤县令替他跑腿,温大山用力摇了摇头,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迎接县令要紧,
带着家里人出门迎接,杨县令满脸堆笑扶住了欲跪拜的温大山,和蔼可亲的对温子柏等人说道:“免礼,免礼,快快请起”,
温大山将人请进堂屋,吩咐杨氏妯娌三人给杨县令等人上茶,
杨县令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将温云鸿的地契、房契与温大山夫妻的户籍递到温大山手里,
转头看向温子柏等人,开口喊道:“温子柏,"温子柏微微躬着身子说道:“小民在,”杨县令笑着将地契、房契与户籍递到他手里,“温兄不必拘束,”
之后杨县令又点了温子桦与温云江的名将两家人的地契、房契与户籍交到他们手里,
“温老爷,张公子有要事,特意托本官将你们的地契、房契与户籍送过来,对了,本官还给你们备了薄礼,祝贺你们乔迁新居,”
发完户籍,杨县令又开始分发他带来的贺礼,户籍有四份,礼物他也准备了四份,温大山、温子柏、温子桦与温云江一人一份。
站在院子里看杨县令分发礼物,顾村长脸上罕见的露出了一丝尴尬,手里拎着的两只老母鸡怎么才能分成四份,谁来教教他呀,他现在很急,
许是老天爷听到了顾村长的心声,他的大孙子提着两只老母鸡在院外大声喊着:“借光让让,借光让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