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进宫中,南孝帝大发了一顿雷霆,但考虑到三诏西迁在即,只好忍下了怒火,可一想到,三诏西迁之后,姜景璜就会持着先帝遗诏,去西南就藩,更是怒火中烧。
因盛利隆倒戈,站到了南朝的立场上,三诏对西迁一事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胳膊拧不过大腿,与其得罪南朝,成为下一个云中国,倒不如想想如何从西迁一事上,获得能使部族壮大的利益。
他们坚信,长公主是心向西南的,绝不会让西南部民们吃亏。
双方经过长达十多天的拉锯,谁也是不肯让步,使臣们叫嚣着要让长公主主持公道,否则西迁一事免谈,中立派无法,只好将西迁的各项条款送到长公主府。
经长公主修改过后,双方就西迁的各项条款,渐渐达成了共识。
待西迁条款签定,波留多一行人拜别长公主,已经到了五月,这时北朝传来消息。
春三月,北朝皇帝率大臣于北岭春搜,废太子姬如玄,发动政变,率俞家旧部围攻猎场,禁卫惨败。
废太子姬如玄逼北帝写下罪已诏,宣告天下,后斩帝头颅,率军直抵安京,守城将领毫无抵抗,大开城门。
姬军入主皇城,大肆屠戮姬氏子弟,及朝中大臣,听说满朝文武被屠戮了大半,安京城中不少勋贵、世家、豪绅都受到了牵连,被抄家灭族。
姜扶光大吃一惊,算一算时间,姬如玄受到余毒反噬,身体很虚弱,路上要耽搁不少时间,至少要在一月下旬才能抵达北朝,他三月起事,前后不布署,竟不到二个月。
这样看来,姬如玄对北朝的掌控,已经达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
姜扶光靠在榻上:“当年,北朝俞家获罪之后,当时的兵部柳尚书,踩着俞家满门的血泪,晋了太尉一职,柳太尉权倾朝野,宫中的柳贵妃,更是盛宠不衰。”
柳太尉和柳贵妃,是“倒俞”的主要推手。
前年,姬如玄挑起了南北两朝的争端,使休战十五年的两朝再起战事,北朝领兵的将领,正是柳太尉。
姬如玄以北朝俞氏旧党的名义,暗中勾结南朝方,还是承恩公的承安侯,北朝战败,为了防止羌族入侵,北朝请求议和,答应割让三座城池,送质子,以及赔偿巨额款项。
北朝柳太尉吃了败仗,让北朝尊严尽失,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朝中许多不满柳家的大臣们,纷纷跳出来,要求北帝严惩柳家,一场轰轰烈烈的“倒柳”,在朝中上演。
柳家失势,太尉府一职,因北帝疑心甚重,始终空悬,原柳太尉手中的兵权,被朝中一些武将瓜分,这些人中,有些是隐在暗处的俞氏旧部。
姬如玄顺利控制了三大营,整座安京尽在掌控之中,他没有急着夺位,而是借着“质子”之名,来到南朝,试图在南朝进行一些布署,为他将来统一南北做准备。
大势不可逆。
不管姬如玄愿不愿意,南朝的局势仍然按照他的设想在发展,死了一个姜景璋,另一个比姜景璋还要更糟糕的姜令荣上位,姬如玄仍然踏上了既定的天命。
璎珞继续道:“废太子姬如玄,于月前登基为帝,定国号“大姜”,改年号为“光和”,且始建宗庙,庙号“姜太祖”,外面有传言,都说光和帝弑父屠亲,篡位称帝,惨无人道,灭绝人性……”
姜扶光蹙眉,据她观察,姬如玄体内的余毒,受到血腥的刺激,或内力消耗过大,更容易反噬,每次受余毒反噬,他多多少少会丧失理智,变得嗜杀残暴。
接下来,姜扶光吃睡都待在香房里,总算把龟令膏做出来了,她将膏子搓成了药丸,效果不如玉衡子做的好,却也有七八分药性。
姜扶光很满意,反正做了许多,药性不够,数量凑,有了成功的经验,很快就能做出更好的龟令膏。
至于药材问题,就交给姜令荣去头疼。
姜扶光命羽林卫,联络了姬如玄在南朝的商队,通过商队将龟令膏送到姬如玄手中。
……
时至六月,姬如玄登基也有两个月之久。
身处冷宫这些年,他隐在幕后,收罗了不少大臣的罪证,借着这些罪名,他把朝野内外彻底清理了一个遍,其中包括了不少世家。
当年因“倒俞案”受到牵连,流放素叶城的罪臣,在先帝的罪己诏,召告天下之后,他们身上的罪名,已经名存实亡。
姬如玄派人前去素叶城,将他们迎回京中,请了医术高明的太医,为他们调理身体,还从中挑选了合适的人选,填补新朝初立后,朝中的一应空缺,并委以重任,朝廷这才得已运作。
他们原本都是国之栋梁,因为站错了队,沦为政治的牺牲品,熬过了艰苦的流放生涯,无疑都是心性坚韧之辈。
当初在北雁关逃过一劫的张成显,在光和帝登基之后,被钦点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
张成显站到堂中:“陛下,任家世代为相,是北朝第一文豪世家,前朝丞相任松下狱之后,先后查出不少罪名,不光任氏一族受到了牵连,许多与任氏往来密切的世家及朝臣,也都牵连其中,该当如何处置?”
任相下狱之后,朝廷从任氏各处产业,查抄了一批巨财,纯金器六万多件,总计二十余万两,白银五千多万两,玉器二万余件,布缎绫罗纱绒十余万段,全国第宅房店五千余间。
除此之外,古籍、字画、古董等,以及各处库房中的钱货,零零总总加起来,更是令人咂舌。
其中隐田,竟高达一百六十多万亩。
而任家实际上报的田亩,只有五万亩,任氏瞒报田亩,有一百一十多万亩田地,没有按律缴税,这是一笔庞大的税收。
上报的五万田亩是通过朝廷赏赐,或买卖交易等合法途径获取,是没办法瞒报,那么另外一百一十多万亩的隐田,没有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必然是非法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