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则在君上翻看文册时脱稿解答:
“齐国境内庶民日子过得还不错,因齐地重商,为了生产商品,需有大量庶民参与制作。齐人因此耕田者占比偏低,工匠数量偏多,且还有一些庶民干脆自己做起了小买卖。”
齐国贵族懒得压榨那点民脂民膏,不如把卖往六国的商品提个更高的价,那样才有赚头。
相反的是,由于不少庶民从事生产行业,他们的日常收入不少。庶民日子普遍过得不错,有钱什么买不到呢?
当然,这个不错也只能和六国庶民对比了。本身还是在庶民阶层里算的,换后世之人看来只会觉得他们依然泡在苦水里。
秦王政听罢陷入沉思。
扶苏回忆起了史书记载:
“昔年齐桓公在位之事,管仲任国相,以商术令齐人衣食丰足。管仲将国内的压力转至他国,靠吸血别国
反哺庶民,实乃大才。”()
管仲干的事情和后世欧洲不少国家差不多,赚外国人的钱,然后给自家国民设置极高的社会福利。
18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可惜华夏自古以来就这么一个管子,旁人都没学到他的本事。齐国靠着吃管子的老本,一直富庶到战国末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贩卖海盐。
内陆地区井盐和湖盐确实很多,但井盐开采困难,湖盐大多地处西北。各国境内的盐产量不是特别够吃,尤其是在什么都缺的先秦时代。
你和他们说青海地区好多盐湖里的盐非常纯净,甚至都能直接取来吃,不需要怎么加工提炼。没有用的,那地方绝大多数的诸侯国爪子都伸不过去。
中原各国还是得靠杂质很多的盐来续命,甚至还有庶民得用粪盐过日子——就是取用粪坑附近的土地,制出盐来。
齐国抓住了这个商机,以海盐高价销售去内陆。
反正大家平时吃的盐杂质也没少到哪里去,粗略提纯的海盐说不准还更优质一些呢。
贩盐是个暴利的行业,齐国借此丰足了国库。国库不缺钱,自然不需要对国民收太重的税。
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弄盐铁官营,盐掌控在官府手中。但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中原各国出钱买盐了,所以提价的盐只能销售给自家百姓。
古代盐价居高不下,就是因为这个。
所谓“民不加赋而国足”,民众的赋税没有增加、国库的收入却很充足,靠的就是这种隐形的“盐税”,或者说“消费税”。
后世也有类似的东西,增值税就是。
只不过古代得靠生活必需品来赚取税收,后世却多是从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类商品下手。在这方面加税不会拖垮底层百姓,比古代那种情况要好上不少。
秦王政对管仲的这种手段自然是心动的,奈何大秦好像没多少懂这个的人才。
所幸术数家已经在培养了,商业也在放宽限制。搞术数和经商的多了,这方面的大才迟早会冒出来。
秦王政看了一眼他家万能的太子,怀疑扶苏其实也懂一点。
扶苏露出了谦虚的微笑:
“天下一统后虽然没有其他国家供大秦吸血,但这不是还有西域吗?”
西域诸戎传来消息,说更遥远的西边有同样很强大的王朝。既然是强大的王朝,那不能缺钱的吧?
把大秦子民的压力转嫁给西方人,多好的选择呐。
以前齐国赚六国的钱,还要被六国骂。一是大家千余年前多是同个先祖,二是离得近掐架很方便。
现在西方王朝隔那么远,中间无数小国林立,他们想打也很难打的过来。
不满有什么用,还不是得掏钱买东西?有本事你别买,高端奢侈品秦国贵族自己都不一定够用。
其实扶苏怀疑那些人傻钱多的西方人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被宰了。根据他上辈子捞钱的经验,那些西方贵族的钱特别好赚,他们买丝绸瓷器的时候眼都不眨。
()扶苏悄悄告诉父亲:
“那些西方人不太会讲价。()”
秦王政瞬间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