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在努力救国。
对,很有道理。
但这是局外人的视角。
当你成为那个被困在宫中的君王时,只能听到看到奸臣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你怎么知道外面民不聊生了?你怎么知道将军努力救国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想要破局是很难的,哪怕换个普通的聪明人魂穿君王,也不一定能看出身边的臣子在装模作样。得是比一般聪明人更敏锐的那种,才能一眼辨认忠奸。
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也有不少被奸佞蒙蔽过,要求智商普通的君王看透迷雾,真的太强人所难了。
六国这几代的君王难道真的个个都昏聩到令人发指吗?不一定,大部分只是单纯的平庸而已。
不完全是因为君王昏聩才导致六国灭国的,这里头还有六国的官场风气造成的奸佞丛生、不断挤压贤臣良将的生存空间这个问题。
新继位的君主一上来就面对奸臣,直接被忽悠瘸了。然后奸臣越来越多,忠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期间只要出一个聪明人就能打破局面,但可惜的是六国连出普通人。
当然,各国的情况都不相同。
有的国家是有点小聪明的君主看出了谁是奸臣,但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于是继续任用。结果自己一走,后代看不出那家伙是坏的,当成辅国重臣傻乎乎交付大权。
对方在位时各种排除异己,朝中只剩奸佞。于是君王从此就跳不出来了,一坑坑了好多代国君。
也有国家是出现了外力干扰,别国刻意出钱贿赂和挑拨离间,帮忙把忠臣赶走,加速了这国的堕落。
赵国就是典型例子。
赵王迁从小就被忽悠瘸了,几乎堪称郭开一手带大的。
他爹还算半个聪明人,为了防备李牧和长子赵嘉联手,于是打压赵嘉废长立幼。结果忘了他的小儿子压不住郭开,赵迁就是个普通人,可能比普通人还要笨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大争之世,君主不仅不能是个昏聩的奇葩,还得不平庸才行。
大一统王朝好歹没有别国使绊子,君主平庸也就平庸了。朝中臣子自己内斗不一定会把国家拖垮,毕竟忠臣又不会被排挤到不存在的别国去。
只有一个王朝能选,那就只能在这里死磕。忠臣会拼了命地把奸佞干掉,而不是战国这种“这个老板不行我就去别家看看”。
两个公子探讨半天,觉得自己对战国这摊浑水有了更多的了解。
十四公子陷入沉思:
“我大秦以往也有平庸之主,为何没有落入六国的境地?”
十五公子想了想:
“可能因为那个时候秦国也没什么人才能外流吧?”
就没听说过哪国有很厉害的人才,以前其实是秦人,在秦国待不下去所以过去的。
平庸之主因此没什么存在感,即便出了昏君也闹不出大动静来。顶多在关中为非作歹,又祸害不
到别人家。()
哪怕祸害到了,秦国地理位置太好了,别人觉得这里没油水。攻打过来秦国就躲在函谷关后头龟缩,费劲巴拉打半天捞不到好处,各国也就懒得打了。
⊙无字惊鸿提醒您《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不像中原地区,出了个昏君大家弹冠相庆。赶紧收拾收拾聚众讨伐,把人打成“夏桀在世”,分分钟灭了此国,瓜分肥肉。
所以秦国最后是靠着苟才发家的。
昏君不会让秦国灭国,但是只要出个明君,就能立刻翻身。多出几代明君,还有机会一统天下。
可惜“苟”只能在当诸侯王时使用。
大一统王朝太扎眼了,大家都想当天子皇帝的,那就不能放过关中。
更何况修建过郑国渠又占领了巴蜀粮仓的秦国关中早就不是鸡肋了,这里有粮又有天险阻隔,多好的国都所在呢?不能放过,哪怕攻打函谷关再难也要拼了命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