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李嘉诚全传哪个版本最好 > 第27部分(第1页)

第27部分(第1页)

据报道,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权。出资方案有两种:其一是同仁堂集团以手中的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69。98%股权、共计2。32亿股投入,李嘉诚按照1:1。5的比例现金出资;其二是同仁堂集团以集团内非上市资产中的盈利资产投入,可能是所有的药厂,也可能是所有的药店,这部分资产与第一种方案中的资产价值大致相同,不够部分可能会以进出口贸易权等做填补,而李嘉诚的出资比例不变。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同仁堂A的每股净资产为4。84元。照此估算,李嘉诚入股的价格约为每股7。26元,即总共将拿出约16。84亿元的现金入股。当时,同仁堂A的股价在20元上下徘徊。

知情人士透露,合资公司在安排管理层方面,或者实行MBO,或者按照对同仁堂的贡献大小折算成股份,估计实行后一种方式的可能性比较大。

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2000年从同仁堂A股分拆而来的同仁堂科技在港上市,李嘉诚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之后,同仁堂集团与李嘉诚签署了战略合作构想,目前进行的合资计划是双方合作的第二步;双方将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同仁堂集团整体与李嘉诚成立合资公司。

报道称,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由来已久。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与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以及京泰实业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2亿港元,和黄、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

据悉,同仁堂科技原拟2000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因市况差而押后。其后,证监会明文规定,不允许A股公司分拆上创业板。当时业内人士认为,同仁堂和记的成立,很可能是担心上市受阻,双方另谋的出路。同仁堂科技因获准在证监会下文之前,于当年10月31日顺利登陆香港创业板,成为首家由A股分拆而来的创业板公司。

2002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再次与和黄属下的和黄中国签订意向,成立北京同仁堂和黄中药公司,主要从事中药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投资金额约1800万美元。

同仁堂集团的产权结构为国有独资。50岁出头的殷顺海身兼同仁堂集团、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三家公司的董事长。他在2003年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宣称,2003年将是“以集团化为目标,现代化为标志,产权多元化为保证”的重要一年。

当时,殷顺海表示,目前同仁堂等老字号企业的股权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元化,“一股独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活力,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何谓股权“多元化”?集团宣传部长金永年解释,今后同仁堂集团将会在股权民营化方面有所突破。

“同仁堂将把集团内资本运作方面的事务全部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大的投资平台。”这是同仁堂有关负责人的说法。

2003年2月15日,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突然进行了一次高层人事变动,同仁堂A总经理毕界平与在香港担任同仁堂科技总经理3年之久的匡桂申互换,此次人事变动比原定的换届选举提前了半年。

虽然关于此次高层人事调动的原因,外界有着种种猜测,但据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此事实际上与同仁堂跟和黄的合资计划不无关系。个人风格、工作特点和良好的沟通都是决定一个公司高层人选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同仁堂A的历次公告显示,从2002年6月开始,同仁堂科技的高管人员就开始“有计划地”流动到了同仁堂A,而同仁堂集团和李嘉诚对合资公司的具体筹划也正是从去年就开始了。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立并完善国内、国际比较稳固的销售网络,国内建500家连锁药店,海外建100家连锁药店,实现销售50亿元,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利用5~10年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总额200亿元,使同仁堂中医药集团成为国际传统医药的知名企业。

按照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的说法,同仁堂的目标就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同仁堂”。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第一品牌”,是殷顺海为同仁堂的发展提出的终极目标。

当时,同仁堂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澳门、加拿大、美国等地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连锁药店。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在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的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占了25%的股份。而在国内国际开办的这些药店挂在集团名下。

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之初,按照同仁堂集团的布局,同仁堂A的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品种储备里二次开发以后的产品拆给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销售,而生产则由同仁堂科技负责。

不过,虽然定位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还是销往内地,外销能力差强人意。2003年前三个季度,同仁堂科技的药品在中国区域内销售了6。76亿港元,在海外仅仅销售了2900万港元。

业内人士透露,李嘉诚对同仁堂的浓厚兴趣以及合资计划,是他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这一庞大工程中的一部分。

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据业内人士估计,当今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及健康食品的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且正以年均高达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

为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已制定出一项庞大的10年发展计划。

1999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中医药条例》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从此,香港所有中医师必须注册,而批发及零售中药材也需领有牌照。随后,香港政府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制定附属条例,使中医注册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2001年5月,香港中药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计划分阶段支持中药的标准化和认证、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和药品成效临床科学研究,确保产品品质和成效,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可性。

虽然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薄弱,起步也比较晚。而且,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在制造业方面香港并无现有资源可用,急需在内地寻找可合作的中药企业,使之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的优势相结合。

内地的中医药发展虽然十分成熟,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没有走向海外,发扬光大。而香港背靠内地,可以借助内地丰富的人才、科研、经验、原材料、产品等资源,成为引领内地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