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粱派祖山那边,在与李槐分别之前,陈平安算是第一次以小师叔的身份,留给了李槐一份课业。
是让李槐思考一个问题。
假设你李槐是一个游侠,有天路过某地,遇到了一个在当地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人,游侠深夜潜入,将其打杀了就此离去。
而这个人的家族中,有个原本应该饱读诗书去参加科举的儿子,从此心性大变,一辈子的追求,就是与这个游侠复仇,从一个原本心性尚可的读书种子,甚至将来有希望变成一个造福一方的好官,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在报仇路上绝不回头的执拗之人,在之后数十年间,犯下诸多罪业,一直在滥杀无辜,胜过父亲作为何止十倍百倍,直到他找到那个过路游侠报仇……
陈平安给了李槐三个小问题,第一,这些因果,与这位被蒙在鼓里的游侠有无关系?第二,如果游侠可以事先知道会出现后续所有事,还要不要杀那读书种子的父亲,或是那晚就干脆将那读书种子一并杀死?第三,你李槐要是那个游侠,在面对复仇之人,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自己认错,对方就此收手,另外一种选择,是你不认错,那个昔年的读书种子大仇得报之后,就会继续一直杀人,那么你要不要与他认错?
李槐当时问了一问题,游侠能不能在行侠仗义铲除恶人之后,就留在当地不走了。
陈平安摇头说不行,要么你就得直接面对第二个问题,没有任何其它的选择余地。
李槐头疼得不行,陈平安就说可以慢慢想。
不过在吕喦看来,陈平安给李槐的这个难题,与陈平安自身处境,当然是两回事了,不能相提并论。
至圣先师大笑起来,“我们都是读书人,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言不语,事迹即理。”
“归根结底,无非是纠结一事,我们心中,真正说服自己的道理,到底有无道理,是否称得上天经地义。”
说到这里,至圣先师摇头道:“陈平安,你只是像剑修,太不像我们儒生了。”
青同都有点担心陈平安了。
这句话,分量可不轻!
关键还是至圣先师亲口说的!
至圣先师一手负后,一手轻轻按住栏杆,“要不是当时这件事影响极其深远,道祖离开了莲花小洞天,还拉上了另外那位,邀请我去那边商议那场万年之约,齐静春自己又下定了决心……”
这位老夫子突然蹦出一句三字经。
吕喦立即咳嗽一声,提醒至圣先师你在自己的儒家弟子这边,多少注意点身份。
至圣先师冷笑道:“搁在咱们浩然天下,白玉京那俩王八蛋,一巴掌一个,但凡溅出点血,就算我不会打架。”
吕喦笑道:“这种话,至圣先师说说就好,陈平安你听听就好。”
人生世事多无奈,至圣先师也难免。
齐静春在骊珠洞天的当仁不让,白也孤身仗剑赶赴扶摇洲,一人剑挑蛮荒八王座,醇儒陈淳安肩挑日月,不惜一死,拦阻刘叉返回蛮荒天下……
此外还有那么多的文庙陪祀圣贤,书院君子贤人和普通儒生,那么多的山下将士武卒,在各自战场,慷慨赴死。
这就像人间最得意的白也,在扶摇洲身陷重围的战场中,曾经说过一句,有些话,我说得,至圣先师都说不得。
得是多么读死书的人,才会觉得只有强者才能开口讲理,才会觉得只有强者才配拥有道理。
在我浩然天下,万世不易不移之物,不是至圣先师和书上道理,不是任何一位十四境修士,唯有千秋凛然的天地正气。
青同听得头皮发麻。
小陌倒是半点不觉得奇怪。
因为知道万年之前,天地间最早那拨“书生”的脾气。
身材高大的老先生伸出手掌,按住年轻人的脑袋,沉声道:“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有个老不死的家伙,也就是我了,我早就给出答案了,‘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儒家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辉煌璀璨的岁月。
天外,礼圣领衔,率领儒家陪祀圣贤,与龙虎山上代大天师在内的众多大修士,一起跨越星辰,主动追杀神灵余孽。
天下,游士如云,尚未门阀林立,人间百姓多有雄健之气,血气方刚,恩怨分明,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而更早之前,浩然天下文庙尚未建立,老夫子昔年远游天下,教化人间。
除了身边带着一大帮的嫡传弟子,也就是后来中土文庙七十二陪祀圣贤。
此外,也千万别忘了至圣先师也是佩剑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