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元熙也许是没听出来,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他的眉头皱了皱,摆摆手,有些不耐烦的说道:“算了,此事本使就不同你们计较了。本使坐船累了,快些带路,本使要歇息!”
对于这样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使节,文贵身边的官员都露出轻蔑的神色,反到是文贵,有些疑惑的看了对方一眼,下意识的认为对方的做为没这么简单,似乎另外有什么别的目的。
但此时也不好深究下去,文贵手一摆就带着朴元熙一行人离开码头。
他们走了好一会儿之后,从那艘高丽海船上又陆续的走下来一些水手仆从,三三两两的离开海船。
看样子,他们似乎是想趁主人不在,进城去看看。
这样的事情很常见,不多会儿,他们也消失在码头外的人流中,不知所踪。
等到他们都离去之后,武天启才从望台上下来,此时他已经换了一身衣服,打扮成一个很常见的江湖中人,脸上也被巧妙的化装过,除非是极为熟悉的人,一般的人是绝不会想到这个人就是武天启。
走下望台,武天启似乎是漫不经意的在街上闲逛,无意识的和一个人碰了一下,此人连忙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匆忙离去,混入人流之中。
武天启不甘的哼了一声,也快步离去。
不久,他就来到一条非常有特色的长街上。
整座街市都是模仿唐朝时候的建筑,充满着古朴典雅的味道。街道中心的路面是由青石板铺成,还保留着天然的花纹。两旁行人道上不仅铺设有方块水泥小砖和挂灯笼的长杆,还每隔十丈就有一个装饰巧妙的垃圾箱,道路上还留有专门供马车停靠的空地,连拴马的桩子都有,设计的很周到。
两侧的房子也十分有特色,多是砖木结构的楼房,飞檐挑角,镂花窗棂,涂梁装门,每间房子看似一样,但细看之下又似乎不同,绝对称的上是古色古香,极富巧心,有一种仿古的高雅气息。
还有一些房子呈现出圆,方,菱,扁,长等特别形状,浸透着的一种别具匠心的韵味,似乎另外有所用途。沿街开设的商铺也是与众不同,不仅没有一般常见的那种吆喝声,反到充满着一种书馆般的文静,让人一看,就从心中升起一种非常浓郁的安然味道。
那些招牌的设置也并非随意摆设,不论横竖都是经过精心计算,让人看了就觉得舒服,不会有碍眼的感觉。特别是招牌上的字,那更是各有各的特色,或龙飞凤舞,或铁笔银钩,或淡雅悠远,或苍劲雄浑,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找人随便给题的。
最为特别的是在街道上还不时可以看到一些雕像,这些人多是以唐朝的大诗人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神韵风度,骨骼肌理无不按照真人大小比例制成,在他们身边,还留有一面刻有此人最知名的诗歌以及生平简洁的汉白玉小石碑,端的是别出心裁,鬼斧神工之作。
走在街道上,真是会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犹如和古之高贤对话的动人感觉。
武天启知道这是建康新城和旧城连接的几条街道之一,此街名叫‘唐街’,是一些研究唐朝诗歌文赋的所在,也是一个出售仿唐用品以及供应一些特别物品的所在。
和其类似的还有‘秦街’‘汉街’‘宋街’‘兵街’和两条‘主街’。这些街道,除了两条主街是做为联系新旧两城的干道外,其余街道主要是用以怀念古人,激励后人等,至于连通两城,反到是次要的了。
比如在唐街上就是以唐诗为主要文化载体,而秦街上就是秦歌,汉街上就是汉赋,宋街上就是宋词,最特别的是兵街,这条街道是以历代兵法著作为载体,以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将为代表而建成的一条街道。
这些街道都是梅负责修建的,当初兴建的时候曾经召集过一些富商集资,并言明,按照投入的多少来决定今后的收益。所以这些街道的建设除了让梅和一些工匠耗费了一番心血之外,并没有耗费朝廷半两银子,使得此事成为朝中的一大美谈。
这些街道建成后,虽然收费不低,但因为建筑和服务确实与众不同,很快的就成为建康的文人士子,豪门墨客,朝廷官吏,军方将领等一些喜欢讲究品位之人的流连之地,可以说的是日进斗金。
武天启对这些事情都十分清楚,看了看自己的打扮,微微一笑,沿着街道穿行而去,除了在一间叫‘太白居’的酒楼前微微停了一下脚步外,并没有在任何地方停留。
没过多久,武天启就换了一身装束再次出现,此时的他绝对可称的上是玉树临风,气质翩翩,当为一浊世佳公子。
当他出现在太白居的时候,一个衣着得体的店小二微笑着迎了上来,询问了一下后,就将他带到二楼处一间靠窗的桌子前,并递上了一份装饰精美的菜单。
武天启点了一杯柯子汤和几种水果之后,就将菜单还给了店小二。
店小二说了声‘稍等’之后就又转身离开,楼上很安静,除了一桌人以非常低的声音说话外,其余人要么看书,要么品茗,都是一幅闲雅自得的样子,看的出来,他们很享受这种安静的氛围。
武天启随意的看了几眼,就装做开窗户的站了起来,并走到窗户边。
就在此时,武天启感到他背后有一道目光正在打量他,他并没有回头,将窗户打开之后,就又坐回原位,似乎他本来就是想打开窗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