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天歌羽绒服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从锦州、淮海… … 他们是:聂荣臻、陈赓、刘亚楼、王秉璋、王挣、安东、刘有光、谷景生、刘秉彦、刘暄、张钧、林爽、张镰斧、杨亚中、周吉一、冬春、刘川诗、马云涛、方永仁、王太然。

他们是中国导弹火箭的希望所在,他们是支撑起中国现代国防的杠杆。中国的航天之星,从他们的肩上升起,中国的飞天之梦出自他们无私奉献的宽阔胸怀。

迎接他们的是一片秋风飒飒,满目荒凉。这儿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科学实验大楼、专家别墅公寓、办公楼区、总装生产试验的排排高耸宽敞的车间厂房,没有图书馆、博物馆、休憩的花园、体育馆、俱乐部、职工宿舍楼。这儿真的是白茫茫一片。

瞧,任新民、屠守愕、梁守桨等被航天人称为航天###的大专家,此时背起背包、挎包,相邀着迈开大步朝着南苑二营门左边那一排矮房走去。那一排破落低矮又湿又昏暗的泥屋,就是当年民国第一执政官段祺瑞修的供下层士兵住的营舍。任新民他们人还没进屋,泥屋里迎面扑来一股陈年积蓄的霉味,直熏得他们呛咳起来。好在那时都是年轻人,就连任新民、屠守愕也不过四十出头。他们相互看了一眼,心领神会地搁下背包行李,随手拿起靠在墙上的扫把、圆锹、竹筐冲进泥屋干了起来,扫的扫,铲的铲,运土的运土,没到一个时辰硬是把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屋里有早来的人搭砌的炕,还铺了麦草。咱们的几大专家就这样欣欣然然地住进了通铺。当他们收拾好房屋,支起晒图桌,走到对面小河沟洗脸,看见几百米雨道似的兵营泥屋里全都住满了人。

远处的枫树下,聂帅和刘有光政委在谈话,院警卫营的战士在刚铲净荒草的平坝里搭建一排五顶的大帐篷,帮刚到的100 多个来自全国各大学的学生娃娃们往帐篷里搬行李。还有20 来个女大学生痴痴地瞧着战士们赤脚踩在泥沼里,为他们要住的帐篷挖排水沟。泥沼里散发出的臭味让姑娘们捂着鼻子却又不好意思跑开。这时一个长得高高的粗粗壮壮的姑娘低头脱了鞋,抓起地上的圆锹喊道:“现在咱们已经是解放军0681 部队的女兵了,女兵就要有个女兵样子,白己住的帐篷让男兵帮着收拾,这成何体统?来吧,咱们也一起干,把女兵之家收拾得漂漂亮亮。这儿比上甘岭的坑道强多了,至少没有美国佬的大炮、飞机在头上乱炸!”瞧,这姑娘还真有点号召力,就这么一吐喝,20 多个大学生女兵就跟着她冲进帐篷干起来了。

那边刚从聂帅身边走开的五院政委、原二野战军十三军政委刘有光少将,径直朝三营门刚到的一部大卡车跑去。车刚停稳,20 来个来自北大、清华的学生就跳下车来,那其中就有后来的中科院院士、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不过那时他还是个留着分头、有点腼腆秀气的大学生,好像与今天的国家级专家沾不上边。还有一个就是后来成为“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的谢光选院士。不过那个时候,这个从沈阳兵工厂来的工程师也还是一个35 岁的小伙子。生在江西南昌的谢光选把江西人的机敏、憨实、智慧、文雅全都铺在他那张脸上。

3 我来了!南苑(2)

说起这个谢光选,今天能走进南苑,与陈赓大将还有一段天生的机缘呢。有人说一个缘分会改变人的一生,这话就应在谢光选院士的身上。

1922 年11月5 日,谢光选出生在江西南昌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祖父是当地一代儒医,少年时就为谢家立下“宁存千卷书,不置万亩田”的祖训。父亲因精通中国银行金融业务在省内银行界颇有名望,他留给孩子的家训是“读千卷诗书,学一技之长”。谢光选从小勤奋好学,1 942 年报选大学时,几家名校都录取了他,因家境艰难,一时交不起名校所要的高昂学费,只好选择了公立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他怎么也想不到,从这所学校先后走出的任新民、李乃暨、徐兰如等当今中国著名的航天专家竟和他是先后同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兵工厂,时值辽沈战役已打响,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接管了沈阳兵工厂。解放战争急需新式武器,谢光选和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一起,先后成功地研制出战术火箭的发射器和坦克火箭炮,为此获得东北兵工总局奖励和沈阳市第一届劳动模范称号,并晋升为工程师。

1956 年初,兵工厂来了一个身穿便衣、头戴皮帽的首长模样的中年人,还有八个工作人员陪同,并提出要到各个车间走走看看。因厂长和书记外出不在,办公室就抓了谢光选的差,代表厂方领着他们随便走走。哪知道这中年人竟提出要去炮弹车间和制造反坦克火箭的研究室看看,而且在严禁烟火的车间,一行人中竟有人点燃香烟抽了起来。谢光选厉声喝道:“这里不准抽烟”,中年人用眼盯了谢光选一会儿才认真地问起工厂研制生产的炮弹、火箭性能。谢光选不仅没回答还严肃地说:“对不起,我不能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因为是国家机密,若回答需经党组织批谁。”此时一名陪同干部把谢光选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他是陈赓大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这下你可以回答问题啦。”谢光选仍然坚持先报告党委办公室,在得到证实后,紧张的气氛才缓和了下来。他陪同陈赓大将在车间参观时,对大将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使陈赓大将非常满意。陈赓大将问过他的名字后,心里特别感兴趣的是他对导弹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表述有条有理,深入浅出,清晰明确。参观结束,陈赓大将拿出一个小本,记下了工厂里一些技术人员名字后说:“谢光选,你要作好去中央部门工作的准备。”谢光选心想我一个搞兵工的工程师,到中央部门能干啥呢?他来到北京后,心里的闷葫芦才亮了底― 原来是研制中国的现代导弹。

下了车的谢光选、徐兰如及另外的几位来白上海、南京的专家被人接走,领进了一座四合院里。

这是一座只有两进的坐北朝南的小院,因年代已久,窗门的漆画都已斑驳脱落,天井里长着两颗老槐树,窗台上和水井台上摆了几盆一品红、茉莉花。两排厢房,三间正屋都已经住满了人。左厢房最里边三间空着,那是政委预先留下给几位专家当宿舍的。谢光选他们一走进屋里,就忙活着收拾自己的宿舍。

五院一分院于1957 年11月16 日成立,1958 年8 月从长辛店迁至南苑。这两座四合院和办公楼以及后几排兵营的厢房,还是北京市管的飞机修理厂调整出来的。最初,五院一分院只有175 人,至1957 年底增加到403 人。据内部透露,这些人里有不少是国家科学界的精英人才,就连那新来的120 个大学生也都是名牌大学选拔出来的尖子。那个高高、粗壮的姑娘,可是从莫斯科机械学院毕业归来的导弹专业的大学生。一个研究分院集中如此多的精英人才,这在国外也是少见的。为了调进这些人,还惊动了毛主席、周总理。连科学院的郭沫若、张劲夫都羡慕得很呢。再说那几十个分别住进帐篷的军官,那可都是来自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优秀的军师团营的军政主官呀!听说还有即将调来的高等军事学院的将军和大校。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真是咱中国精英荟萃的卧虎藏龙之地呀!

有人说既然都是国家的宝贝乖乖,为啥还都住在荒郊野外的帐篷、破土房里,连电灯、自来水都用不上。这你就不J 懂啦,古人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想看书来

3 我来了!南苑(3)

现已70 多岁的中科院院士刘宝铺回忆当年情景时,深情地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就分到五院一分院,学的是力学,压根就没看见过导弹、火箭,当然也不J 懂是怎么回事。赤子的报国之心,一腔热忱地投人新中国建设,颇想干一番事业。那时候干工作讲究的就是服从祖国需要、组织安排,就高高兴兴地来了。为了找五院一分院报到,我骑着自行车绕着北京城郊转了一大圈,从早上转悠到下午3 点,才找到了南苑机场,可没找到五院一分院的门。问了好些人都说不知道,其实从我问路的地方,向西只100 米就是一分院,简直难以相信,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这么重要的大单位,就在机场停机坪拐角,一座灰仆仆的土墙灰瓦的四合院。院外几十米的河沟,一大片坟包地围了一圈铁丝网,要是我没看见铁丝网缺口那有座木板搭起的小哨楼,两边有站岗的士兵,我还真不知道还要找多久呢?幸好国防部分配部门告诉我一个代号‘0681 部队’。既然是部队营地当然就有哨兵,我大着胆走了过去,向哨兵打听,哨兵让我出示介绍信后,朝四合院指了指‘去吧,小伙子,就在院东头那排房子第二间报到。’我就这样走进了五院一分院,成了一名解放军的科技战士,穿上了军装,肩上佩戴中尉军衔,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啦。我心里还暗暗好笑,咱刘家三代书香门第,到了我这代还蹦出了一个导弹营的芝麻军官来。那时五院一分院刚搬迁过来,听说这儿千百座坟包里埋的都是国民党29 军的抗日英烈。卢沟桥事变时,29 军副军长伶麟阁将军领着两个团的将士就是在这儿与日本军一个旅团血战了三天三夜,伶麟阁将军和他的一个师都为国捐躯战死疆场。这南苑的土地渗透了抗战烈士的鲜血,这是英雄的土地呵!我们住进的这座小院就是驻守南苑的29 军33 团的营房,后来被日军占领又作为兵营。抗日胜利后,傅作义的部队也在这驻扎过。后来我军警卫机场的部队稍作整修了一下又驻了进来,这排营房紧靠机场库房。五院一分院成立后,军委下命令让空军把这座小院连同机库5 平方公里的地方拨划给了一分院,不然咱还没这个幸运住进这英雄们热血染红的圣地呢。这传了三代人的兵营四合院紧靠跑道,每天有上百架飞机起降,特别是一早一晚飞机的轰鸣声震得四合院颤抖,土墙掉泥。院后小河沟的水长满青苔,夏天蚊子咬得人不敢钻出蚊帐,把头埋在被单里。冬天屋里土渣墙上都结了一层冰凌,一生炉子,黑烟全堵屋里,让咱们尝够了浓烟滚滚而来的味道,鼻孔里都是黑稠稠的。不过那时的人,好像没这么娇气,生就的‘贱皮子’,任凭烟熏蚊咬,依然坐如钟、立如松,照样描图、绘图、打算盘、报数字、推公式、搬弄模型和金属片。住在对面的将军政委也常常和咱们一起在屋里忙活着有说有笑。咱们那时生活虽苦可心里乐,心里装着科学强国的理想,什么苦呀难呀全不在话下,只要导弹、火箭能飞起来,那就是我们的一切。”

刘院士说起当年,一脸沧桑化成笑颜绽放,他拿出当年自己拍的黑白照片指着说:“瞧,这就是从咱院通向北京的马路,一辆四五十年代英国制造的大‘道吉’老公交车在路上颠簸着,车轮下腾起滚滚黄土,说起来咱这与天安门的直线距离只有10 公里,可是你沿着这条公路一个半小时还不一定颠荡到前门。大伙儿有时一两个星期也难进一趟城,那些家住城里的北京本地人全靠自行车来回转,不蹬你个浑身湿透是到不了家的。年轻人还行,年纪大的就是家在城里,也扛着行李到办公室支个行军床或裸几块活动板,身体好的干脆上机库铺地铺。不管怎么苦,没一个人叫苦。咱们几百号人过的是吹号起床、唱歌吃饭、像警卫部队向右向左看齐的军事化生活。一个战斗的集体,一座沸腾的兵营,一种向心的凝聚,就凭着这种蓬勃向上、勤奋好学、团结战斗、敢干超前、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导弹、火箭不起飞连老天爷都不会答应的。”院士说到这哈哈笑了起来,说起当年的创业,那份高兴劲儿竟像个老顽童似的。

4 中国导弹第一课

当年,钱学森院长亲自编写教材,为第一批集结的航天队伍开讲了启蒙课,题目为“导弹概论”。讲课地点在北京西郊一家腾空的简陋医院里,讲稿是钱院长自己一笔一画书写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核技术、喷气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的出现使世界导弹武器、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导弹成为现代战争中左右战局成败的重要武器之一。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的导弹事业,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钱学森带领着一批航天新兵,开始向尖端科学、太空宇宙,迈出了艰辛长征的第一步。

那天是1957 年11 月29 日,400 多名学员大多是1956 年和1957 年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五院一分院的专家和院本部机关工作人员、从军队来院的军师团营干部。他们排成纵队,每个人手里提着院里统一发的绿帆布马扎凳,走进既是药库又是礼堂的教室,正襟危坐。课前,政委指挥大家高唱队列歌曲《 我是一个兵》 。歌毕,钱学森院长走上讲台。他在黑板上写下“导弹概论”4 个字后说,这就是今天的课题,这课题分为5 篇、20 节课、30 个小时,10 天讲完,每天2 节。

400 多名学员的心里早就对这位世界级的名人、大科学家心仪已久,仰慕崇敬之情闪耀在默默相对的目光里,洋溢在欣喜的脸上,大家仰望着讲台上含笑的钱学森院长,宛如仰望着科学之神、智慧之星。随即钱院长以他动听的男中音把学员带进了一个神秘的科学殿堂:导弹学、气动力学、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弹头防烧蚀技术、风洞技术、导弹结构等,他以严密的思维逻辑、形象生动地将渊博的知识深人浅出、春风化雨般播洒在学员的心里。大家认真地听着,记录着,生怕漏一句话,记错一个字,两眼盯着黑板上的公式、挂图,心随着他的思路飞翔。听钱院长的课是学习,更是一种精神亨受,一种思想的升华与净化。从弹道式导弹到飞航式导弹,从总体设计到分系统布局,循循善诱,画龙点睛。他不断提示,活跃课堂气氛,实行教与学互动、问与答的思辨,留出思考的空间,又指明研究的方向。他要求学员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点哲学、心理学,特别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为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打好理论基础。科学家也是一个思辨家,他用亲身的经历讲述他在美国探寻科学规律的艰难历程,回国后他发现白己所探索的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里早已有了明确解释和答案。他说利用唯物辩证思想指导科研和学习,能收事半功倍之奇效。

演讲结束时,他用一个小故事划了个圆满的句号。他说:“在美国时我收到一个小青年的来信,信中说我著的一本有关工程控制方面的书上某一个公式有误,我半信半疑地进行了复核,结果证实果然有误。我诚恳地接受这个青年的意见,作了更正。”这个故事给学员们留下的启示是:任何一个科学家,不论他的名气有多大,成果多么显赫,但在搞科学研究上都应有敢于修止错误的勇气,这就是科学精神。追求真理,修正错误,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每一个从事科学事业或从事任何一种事业人的座右铭。

课堂外刮过来一阵阵热风,那是南苑工程基建工地腾起的一股股热浪。

啊,中国火箭大本营动土开工了,起飞了。在推土机、挖掘机轰鸣的交响乐下,开路前进的是工程兵施工部队的八一军旗,伴随着“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军歌燎亮,南苑工地一辆辆载重汽车搬运土山沙堆来回奔驰。

在工程兵战士高举的铁锄、十字镐下,南苑地动山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