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供认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当机立断,把李存义抓了回来,还是严刑拷问,李存义于是又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的情况,而李善长的那句“汝等自为之”也成为了朱元璋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
骆驼就要倒了,再加一把稻草吧,到了这个时候,稻草是不难找的
李善长的家奴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时机已到,落水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并状告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并且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虽然以他们的身份似乎不太可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但在当时,这一点并不重要。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的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诉他修建房子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绝对与办案八杆子打不上边的部门也在李善长身上踩了一脚,说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部门是钦天监,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看天文的还能插一脚,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们向朱元璋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要什么来什么,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长活到头了,别说什么铁券,就是钻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随你几十年,终于到了终点,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这条路吧。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都没有谋反的理由,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亲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谋反成功,他最多也只是第一重臣,有谋反的必要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他却有必要杀掉李善长。
念及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在临刑前朱元璋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李善长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现在我要杀他
李善长跪在地上,抬头望着朱元璋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现在他要杀我
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用说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他向现在的皇帝朱元璋叩头谢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长走上了刑场,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气真好,天很蓝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进朱元璋军营的那天,似乎也是个晴朗的天气。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李善长,夷其三族。
李善长的死终于给延续十年的胡惟庸案件划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官员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朱元璋却没有松气,他似乎是个精力无限的人,在处理胡惟庸、李善长的同时,他在另一个战场上也赢得了胜利。
这个战场上的失败者就是已经逃到大漠的北元,虽然在明初的几次战争中,北元的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他们仍然有足够的兵力对明朝的边境进行不断的侵袭。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北元的实力削弱而放松对它的打击,他一直认为蒙古骑兵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坦白的说,在军事上,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他的预言在几十年后很不幸的得到了应验。
朱元璋组织兵力,分别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对北元发起两次远征。
这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而北元也认识到,与强大的明朝正面作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们化整为零,采用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明朝边境。
此时北元的统治者正是元顺帝的儿子,从乱军中逃出的爱猷识理达腊,他继位为北元皇帝,他奉行的是坚决对抗明朝的政策,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也被人逼得搬了家,而自己的大部分亲戚都被明朝抓去吃了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也要吃饭。作为游牧民族,在互市没有开放的情况下,要想得到中原地区的物产,只有一个方法——抢。 而且这个办法不是太费劲,虽然有损失,但所得也不少。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叫机会成本低。这样的生意自然是要常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