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熊廷弼接到圣旨以后,从家乡起程,火速进京。他来京前,就对辽西的战守问题作了充分考虑。
熊廷弼有才有识,到京城才几天,就制定了一套固守辽西、以图恢复的战略防御方案,这便是著名的“三方布置策”。
所谓三方布置,即陆上以广宁为中心,重点设防,部署马步大军,沿河防守,造成有利的军事态势,迎击后金主力;在天津、登州、菜州三处各置舟师,从海上进行牵制;在山海关设经略,统辖三方。
当各路援军集结完毕,海上舟师齐备,然后三方并举,实行反攻。
熹宗看了这一积极防御的计划,马上批准实施,并提升熊廷弼兵部尚书,驻守山海关。同时提升王化贞为广宁巡抚,驻守广宁。
再说熊廷粥谢了圣恩,于天启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七月,离京赴山海关上任。不久,他到广宁视察,满城文武都出城迎接,廷弼——与他们见面。
忽然侍兵递上一名片,上写“辽东巡抚王化贞”。
熊廷弼见是巡抚,忙请相见,寒暄几句,便同赴行辕。
这王化贞是河间府肃宁县人,与阉竖魏忠贤是同乡,还拐弯抹角地攀上了亲戚。
一开始,王化贞在魏忠贤的锦衣卫里听差。
半年后,魏忠贤见王化贞果然办事机敏,处事灵活,遂派人为他办齐了一整套假功名手续,并于当年秋闱参加了考试,中了进士。
皇榜公布以后,考生私下里议论纷纷:从哪里冒出来这个王化贞?……
在那个腐败的朝代,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王化贞由户部主事,历右参议,分守广宁,在辽沈沦陷以后,为了削弱熊廷弼兵权,达到“制熊”目的,魏忠贤怂恿熹宗皇帝,提升王化贞为广宁巡抚,驻守广宁。
且说广宁巡抚王化贞,陪着熊廷弼进入府里,准备了接风酒,席间共同商谈战守问题。
谁知刚谈几句,二人对守战各持异议,严重对立,并且互不相让。
对付后金国,熊廷弼主守,按照他的方针,明朝军队应取守势,积极防御,守住以后,才能进攻。
王化贞的意见正好相反,他主战,强烈反对熊廷迅的防御方针。于是两人激烈地辩论起来。熊廷弼说:“守,是为战。如今,人饥马疲,连防守都十分困难,怎么去攻?”
王化贞反驳说:“正因为不足守,所以应当进攻,这叫作以战为守嘛!”
熊廷弼说:“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眼下运输如此艰难,既然进兵,应该先考虑运粮的办法。”
王化贞却很有把握地说道:“咱们的兵马一过河,海州的粮仓都为俺有,怕什么,还能饿着你吗?”
熊廷弼又提出问题说:“咱的军队如要过河,就应该考虑如何守法,一旦出现危险情况,怎么支援?”
王化贞很轻松地回答:“俺一取下牛庄,那里必然响应,就会有人抓住叛将献给俺!”
两人唇枪舌箭,相持不下,下边将吏因而无所适从。
当时,朝廷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王化贞是魏忠贤的代理人,他们当然偏袒王化贞,竭力排斥熊廷弼。
本来,熊廷弼身任全军统帅,有权决定前线的战守方针大计。但是魏忠贤处处刁难,把兵马都交王化贞指挥,只留五千兵马归熊廷弼掌握,使他徒有经略之名。
魏忠贤甚至于对王化贞说道:“你可以自行其事,别听姓熊的那一套!”
那王化贞根本不懂军事,但平时他却喜欢说大话,吹牛皮。现在,他又有魏忠贤的支持和怂恿,更加盛气凌人。他公开说:“俺以六万兵马,就可以荡平赫图阿拉,活捉努尔哈赤!”
王化贞还大言不惭地向朝廷许下诺言:“到中秋八月,皇上可以高枕而听捷报传来。”
王化贞破坏熊廷弼集中兵力于广宁的部署,擅自分兵,沿辽河西岸一线布防,又于西平诸堡镇驻兵,作出要渡辽河进攻的架势,因而极大地削弱了广宁的防御。
熊廷弼看到这种情况,气得不得了。此人刚直不阿,性格倔强,好发脾气。对朝廷里的权贵毫无逢迎的习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熊廷弼又写了一分奏表申诉朝廷说:“俺是一个东南西北都想来杀的人。如今,俺正处在关键时刻,朝廷大臣若能考虑到大明的封疆利益,就让俺效命疆场,给俺实权。若是以党派、门户量人,干脆放俺回乡种田去罢,何必内借阁部之名,外借抚臣之力,让俺徒有经略虚名?”
熹宗皇帝见了奏表,也乱了方寸,没有主张了。就把熊廷弼的奏表交给大臣们去讨论决定去罢。
那些权贵们多是阿谀奉承之徒,谁敢反对阉党魏忠贤?对熊廷弼本来就看不顺眼,便在会上攻击他说:“熊廷弼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他认为没有他,辽西就会丢失,大明王朝就要完蛋了。咱们就让他解甲归田,看看天可会坍下来!”
正当大臣们在决定熊廷弼去留问题时,关外传来消息说:“努尔哈赤即将率领大批人马,进攻广宁城!”
听到这个消息,那些权臣立即又吓得两腿乱战,面露惊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