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杜鲁门传pdf > 第140部分(第1页)

第140部分(第1页)

贫民窟的工作有了进展,千百万户人家通过政府筹措资金建起了住宅。物价 上涨了,但是多数人的收入增长得甚至更多。实际生活水准比 7 年前有了很 大的提高。

杜鲁门在公共住房和教育方面没有做到他想要做的那么多,也没有制定 他知道是国家需要的医疗保险计划,但是他为这些计划努力奋斗过,为将来

确定了目标。他在公民权利方面所实现的比他希望的要少。但是他创立了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公民权利委员会”,下令取消了武装部队和联邦文职人员

中的种族隔离制度,做了比自林肯以来任何一位总统都更多的工作来唤醒美 国人对公民权利问题的良知。在朝鲜战争突然开始之前,他也使预算保持了

平衡,实际减少了国家的债务。

由于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情报局,他改变 了华盛顿的权力结构,其办法甚至超过了罗斯福的一些大刀阔斧的措施。由

于“原子能委员会”的创立,他使核能控制权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

在和他的工作人员、偶尔也和记者追忆往事时,他谈起了他最引以为自 豪的成就,即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了“第 4 点计划”(即使它算不上是一项大规模的 计划,却也为将来确定了目标);对柏林的空运行动;他称之为“超级试验”

的朝鲜战争。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恢复,国家的威望大大提高了。

在这一年夏天的《展望》杂志上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在他的 一篇惊人的文章中写道,杜鲁门政府通过所有正常的措施成了一个取得了几

乎是不间断的、举世无双的成就的政府。这个观点不仅与当时的流行看法冲 突,而且该杂志的编辑们也对此特别表示了他们自己的不同意见。

康马杰写道:“我们无法知道历史将对此(杜鲁门的政绩)作出什么裁 决,但是我们可以作出一个相当好的猜测。”

这可能是一项难以理解的似非而是的记录,它记录的是一个被 人们指控为对共产主义“软弱”的人做了比西方世界中除了丘吉尔

之外的任何其他领导人都多的事情来遏制共产主义;一个被指责为 才能平庸的人制定了一整套有远见的重建世界的计划;一个被谴责

为与私人企业为敌的人成了私人企业获得最大繁荣发展这个最伟大 时期的政府领导人;一个被谴责为背叛了“新政”的人为了进步的

立法,一次又一次地与国会展开了较量。

回顾这些政绩,如他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以及他在广播上的告别演说,人 们对“杜鲁门精神”的看法得到了改善。在为妥善地结束一切而工作时他“极

富幽默”、“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显然很愉快。他坚持亲自动笔写告别 演说词,而且一天晚上,在内阁会议厅里,工作人员聚集在一张大桌子旁听

他大声读这份演说词。他每读完一页都要停下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在详细叙

述关于朝鲜问题的决定时,他描绘了在 1951 年 6 月的那个与命运有关的星期 日,他是如何从独立城飞往华盛顿的。他读道:“在返回的途中,飞机飞越

中西部的平坦大地,我有许多时间来考虑问题。”罗杰?塔比建议他把“平 坦大地”改为“富饶的平坦大地”,这样听起来会更好二些。杜鲁门回答说:

“我飞越的伊利诺伊州南部印第安纳州及俄亥俄州这些地区并不富饶,罗 杰。”还是保留了朴实无华的“平坦大地”的说法。

他办公室墙上的画像都取下来了。他办公桌上的小摆设、闹钟以及所有 私人用品都清理干净了。包装好的箱盒成行地摆放在西侧楼的一些大厅里,

因油漆工正在逐屋进行粉刷。杜鲁门早已计划好要建立他的总统图书馆。400 多个装着他私人和总统任职期间文稿的钢铁文件柜已被装船运往密苏里州。

当他的老朋友参议员基尔戈走过附近来白宫作最后一次访问时,杜鲁门告诉 他,如果早知道离开白宫会有这么多事情要做,他就会再次参加竞选了。

有人问他是否想住在华盛顿,杜鲁门说他不想。问他有何将来的计划, 他说他现在还没有。

在他举行的最后一次即第 324 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充满了活力”,结 束时受到了大约 300 名记者热烈的鼓掌。他还写了许多告别信,在写给迪

安?艾奇逊的信中他说:“你是我的有益的得力助手。”

的确没有人比你更负责地使得自由世界的人们做到齐心协 力,而且增强了他们要求强大和自由的愿望和决心。

我将会把你列入这个国家曾经有过的那些最伟大的国务卿之 中,杰斐逊和西沃德都没有表现出更大的沉着的勇气和坚定的判断 力。

杜鲁门主持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召开了最后一次他的工作人员的会 议,并且安排了一系列的告别宴会。总统就职日越临近,杜鲁门显得越快活。

白宫一个叫亚瑟?普雷蒂曼的仆人告诉《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说:“噢, 你会想到总统就是以他现在表现出来的样子赢得了选举的。”

贝内特?克拉克、路易斯?约翰逊、克拉克?克利福德和当选参议员约 翰?F?肯尼迪以及其他一些人前来道别。少数经过挑选的记者和作家获得机

会与总统进行最后一次私人采访。杜鲁门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托尼?莱 维埃罗,此时他很有一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法国回家时有过的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