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巴菲特近期投资的中国股票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避开投资误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看管它,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

在中国,“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就被忘得一干二净。这表明,无论是衡量股票投资风险还是规避股票投资风险,每个人的观点、方法、态度都不同。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风险确实很难精确计量,但在许多情况下却可以用相对精确的计量来加以判断。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5个部分:

①这家上市公司是否拥有评估长期经济特性的确定性。

②这家上市公司是否拥有评估企业管理的确定性,包括公司管理层的潜能和明智使用现金流的能力。

③管理人员是否值得信赖,公司获利回报是否面向全体股东而不是少数管理人员自己。

④公司股票的收购价格是否合理。

⑤未来税率和通货膨胀率(因为这关系到将来取得的总体投资回报具有多大的购买力水平)。

巴菲特承认,上述相关因素不要说普通投资者,就是专业分析师也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因为谁都无法从中得到任何一个精确数据。但是,并不是说不能得到精确数据就无法衡量投资风险的大小,更不能由此认为就无法规避投资风险了。正如美国一位*官所说的那样,虽然鉴定*小说没有具体标准,可是他一眼就能判别这部小说是否属于*小说。

巴菲特认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所具有的投资风险是不同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集中投资,就能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虽然集中投资在短期内的投资收益率波动可能会很大,可是从长期看,收益率一定会非常高。相反,如果迷信分散投资,由于分散投资方式的风险居高不下,投资者最多只能取得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

研究表明,从1987年到1996年这10年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主要股票品种平均年收益率高达,比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收益率高出个百分点。

取得这样高的投资业绩,与巴菲特自觉规避投资风险是分不开的。说穿了,他的方法并没有多少神秘,简单地说就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

测算表明,如果巴菲特不是将主要资金投向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那样的明星企业股,而是平均分配于这些明星股,年平均收益率就会降低到,下降个百分点。不要小看这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相对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优势,会由此下降。(%÷%=)

再进一步说,如果巴菲特不是集中投资于这些明星企业股,而是分散投资于纳入当时股票指数的50种股票组合,每只股票都去投资2%的比重,这时候的投资收益率就只剩下了,与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年平均收益率相比,基本上没什么优势可言。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当年在管理他自己的合伙公司时,也是把资金集中投向于少数几只股票的。实证表明,从1962年到1975年的14年间,他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以标准差计算波动率为33%,接近于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波动率的2倍(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波动率为)。

可是这样大的波动率又能说明什么呢?能够简单地说明投资风险巨大吗?不能。要知道,芒格在这14年间取得的年平均回报率高到,相当于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年平均回报率的4倍(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年平均回报率为)!

【投资心法】虽然衡量股票投资风险的难度很大,要做到精确衡量更不可能,可是规避股票投资风险的方法却很简单,那就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学记者采访掌握一手资料

投资的一切就是作出一份调查报告。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也要像记者采访一样,学会掌握第一手资料。投资者有了对上市公司建立在可靠基础上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对这只股票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避开投资误区。

1962年,巴菲特发现戈登·沃特斯美国制造公司的股价已经不到公司净资产价值40%的比例了,这一重大发现就是巴菲特像记者采访一样掌握到的真实情况。他对《福布斯》杂志记者说,如果他不是深入挖掘,而是到这家公司去拜访,哪怕遇到沃特斯本人,也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情报。

当年率先报道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之一鲍勃·伍德沃德,有一次向巴菲特请教怎样才能赚得更多的钱。巴菲特说,你可以去投资呀。可是对方说,我对投资一窍不通,那怎么办呢?

巴菲特说,其实投资一点都不难。说穿了,投资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你做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巴菲特详细告诉他具体操作办法:首先是设计一篇详细、深入的报道思路;然后,为了写这篇报道,你自然而然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去收集素材;最后,当你这些素材收集完了,你就对准备投资的对象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了解。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投资,基本上不会有多大风险。

巴菲特自己的许多投资决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作出的。如果他对上市公司进行估测时,认为仅仅根据所得到的文字资料还不够,就会深入现场进行一些非正式调查。

巴菲特曾经想投资斯图德贝克公司,可是有点吃不准,于是前往这家公司实地考察,得知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汽车上用的副产品屏蔽双绞线。

巴菲特去实地了解时,该公司并不愿意告诉他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所以他无法得知这种产品的具体产量有多少、公司内在价值如何,采访似乎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不过这时候他已经知道,这种产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联合碳化物公司,并且已经搞清生产一罐车屏蔽双绞线需要多少成本。这样,他只要知道有多少油罐车数量,就能推断出上述一系列数据来了。

接下来,巴菲特在1965年专门用将近一个月时间,去堪萨斯城车站核实油罐车数量,并且追踪这一数据。后来,当他发现油罐车发货数量增加时,马上买入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股价当即从18美元上升到30美元。

巴菲特的父母当年是在学校报社认识的,而巴菲特本人曾经也是华盛顿邮报的一位非常勤奋的小报童。成为投资大师后,他和许多著名媒体的高级记者成了朋友。他曾经说过,如果他不是选择商业,很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

确实,在巴菲特的股票投资中,就能看出他具有一名记者在编辑、制作方面应该具有的一切天分。他对那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行业和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总是具有非常敏锐的商业意识,并且又有记者采访般的独特眼光。

巴菲特一生引以为荣的投资华盛顿邮报事件,也是通过这种“采访”作出的决策。

1993年10月27日,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发表演讲时说,1973年他是以每股4美元的价格买入华盛顿邮报股票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并没有外债和内债,这就意味着从企业内在价值看,它的股价应该在20美元左右;而实际上,直到1981年,它的股价才达到这个水平。

他说,那时候你如果问任何一位商业界人士,他们都会告诉你华盛顿邮报值4亿美元。如果你要把这笔资产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去(相当于每股4美元),哪怕凌晨2点都会有许多人来排队竞买。更何况,经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坚强有力,而他们自己也在其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资产份额。

经过这样一番“采访”和推理,巴菲特得出结论说:“这笔资产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投入到其中,我也不会感到担心。一点也不会担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