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文景之治的内容和意义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生下儿子之后,一怒之下就自杀了。当地官吏把这个儿子送到长安奏报刘邦,刘邦对自己当初的粗心大为后悔,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刘长,命令吕后抚养他,后来又把他封为淮南王。

吕后虽然善妒,但赵美人已死,妒忌已经丧失了目标,因此对刘长也很好。吕后执政的时候,三个赵王都死于非命,而刘长却安然无恙。但刘长心里却一直对辟阳侯怀恨在心,认为就是辟阳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其实这种怨恨毫无道理,只不过刘长这个人自幼丧母,性格有点扭曲,特别不讲理,他的逻辑是:吕后当初之所以不救母亲,都因为当年辟阳侯向吕后请求时没有竭尽全力。碰到这种变态,可怜的辟阳侯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吕后活着的时候,刘长也不敢对辟阳侯审食其怎么样。等到刘恒即位,刘长立刻神气活现。他觉得现在只有自己和皇帝的血缘关系最密。也的确,刘邦的儿子都差不多死绝了,只剩下刘恒和刘长。刘恒也很看重这份亲情,刘长屡次犯法,刘恒碍于他是自己的亲弟弟,都不好说什么,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长每年从封地入朝时,刘恒给他面子,还让他和自己同车打猎。哪知刘长这厮却给点颜色就开染坊,开口闭口称文帝为“大兄”,这很不合规矩。要知道刘恒虽然是他哥哥,但毕竟是皇帝,普通老百姓有家人之礼,但皇帝身份特殊,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天下大计,家事都是公事,虽然是兄弟,也得按规矩来,哪能这么没礼节的。刘恒更加烦他了,碍于自己身为明君,不但要孝,而且要悌,只好强忍不快和他虚与委蛇。刘长愈发得意。这一天他擅自跑去见辟阳侯审食其,趁审食其不注意,突然从袖子里掏出铁椎,在审食其的脑袋上猛敲一记,审食其当即倒在血泊中抽搐,刘长二话不说,蹲下来把审食其的首级割下,一溜烟跑到未央宫阙门下肉袒谢罪。

擅自椎杀功臣,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幸好刘恒也讨厌审食其。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审食其一直是吕后的心腹,后来当郎中令,出入代表吕后传诏,几乎架空了丞相,也因此一致被朝臣们厌恶,他死了可谓大快人心。所以刘恒这次仍旧赦免了刘长。但从此之后,薄太后、皇太子以及群臣都对刘长心怀忌惮。刘长趾高气扬,回到淮南国中,干脆出入称警跸,发命令称制诏,摆起了天子的派头。

在刘恒的纵容下,刘长变本加厉,愈加嚣张,他自己制定了法律,在国中施行,把汉朝派遣来的官吏也全部赶走,上书请求自己任命二千石的官员。刘恒迟疑了一下,都大度地答应了。

不过事情仅仅发展到这步终归有些尴尬,刘恒觉得应该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会产生两种后果:

(1) 刘长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从此低调做人。

(2) 刘长觉得自己受到猜忌,心里不服,狗急跳墙,干脆谋反。

文法小吏初崛起(8)

这两种结果对刘恒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于是他授意自己的舅舅薄昭写了一封书信给刘长,信上是这么说的:

我听说大王性情刚猛,慈惠忠厚,守信敢断,这都是上天赋予大王的资质,大王本当爱惜,可是现在大王的所作所为,却辜负了这样的天资,实在可惜啊!当今皇帝刚即位的时候,就想把封在淮南国内的三个列侯的县邑迁出淮南,大王不肯,皇帝仍是迁出了,大王因此多得了三个县邑的税收,皇帝待大王不薄罢?大王以前没有见过皇帝,后来朝见,却突然杀了辟阳侯审食其,皇帝仍旧赦免了大王,待大王不薄罢?按照汉朝法律,诸侯王国内的二千石以上官,都应该由汉朝委派,而大王却把汉朝委派的官全部赶走,自己任命官吏,皇帝仍旧曲法答应了大王,待大王不薄罢?大王想抛弃王位,以百姓身份去真定为母亲守墓,皇帝不许,使大王没有失掉南面称王的尊贵,待大王不薄罢?大王理应奉法守职,报答皇帝的厚恩,如今却因为行为失检让天下人耻笑,这实在是很不应该啊。

大王的王位来自于高皇帝的浴血苦战,本来应该珍惜,行事却几次三番不符合规矩礼法,皇帝陛下一直为大王感到忧虑。当年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使周朝得到稳定;齐桓公杀弟,才能回国即位;秦始皇扑杀两弟,流放母亲,秦国得以安宁;高皇帝的哥哥代顷王刘喜惧怕匈奴,逃亡长安,被高皇帝废黜了王位;济北王刘兴居举兵造反,当今皇帝发兵诛灭,汉朝因此大安。所以说,做天子的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危,就不可能一味顾及亲情。大王倚仗自己是当今皇帝的弟弟,就自以为是,不服汉法,这绝不可能得到什么好结果。大王还收留了很多亡命之徒,这些皇帝陛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大王如要改正错误,现在还来得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倘若最终逼得皇帝陛下下诏系捕大王,将大王手下官吏全部治罪,大王就会脸面无存,为天下人耻笑了。希望大王三思。

所以现在大王应该赶快上书谢罪,改过从善,皇帝陛下才会开心。这样的话,大王的江山会和汉朝一样永保安宁,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事不宜迟,大王还是早点做决断罢!否则后悔晚矣。

这封信写得很长,虽然表面上谆谆告诫,实际上全文充满了恐吓之意,显然都是刘恒的意思。公平地说,刘恒宅心仁厚,是个好皇帝。但既然当了皇帝,玩起了政治,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该狠的时候不狠,那是会顿足后悔的。那时候政治黑暗,失败一方没有通电下野的机会,失败和死亡基本上是一回事。刘恒当然不会傻到只爱别人,不爱自己。这封信《史记》上没有,《汉书》上记载了,《汉书》的作者班固没有司马迁那么桀骜,大概是想把它当成刘恒仁厚的证据,表明皇帝拿弟弟开刀之前已经有言在先,并非不教而诛,而实际上反而暴露了刘恒的险恶用心。没有这封恐吓信,刘长可能不会造反。

话说刘长接到这封信,果然受不了了。他为人一向骄傲,而且认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哥哥面前撒娇。自己是哥哥唯一活着的弟弟嘛,哥哥担待些是应该的嘛。谁知道哥哥根本不吃他这套呢?恼羞成怒之下,他性格中刚猛的因素开始膨胀了。

那边刘恒把愤怒藏在心里,冷眼观看刘长怎么发展。他需要一个确切的证据,让他可以一下子搞死刘长,不让刘长有咸鱼翻生的机会。

每当这种紧要关头,机会总是会及时到来的。没有机会来,创造机会也要让它来。

不久,刘长就派自己的门客,和长安朝臣勾结,又派人带着礼物私通匈奴和闽越,被刘恒抓了个现形。刘恒喜之不禁,立刻下诏逮捕刘长。官吏们经过拷问之后,联名奏上,要求判决刘长弃市。

刘恒假惺惺地下了一封诏书,说:“朕不忍心这样判决淮南王,希望大家再讨论讨论,能否轻判?”有四十三个大臣联合上奏道:“按照法律,只能判处弃市。”刘恒又批复道:“还是赦免刘长死罪罢,不过王位可以免去。”官吏们又请求:“请将刘长流放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县)的邛邮(今四川荥经县西南)。派遣他的儿子和生了儿子的姬妾跟从他一起居住,县政府为他盖几间房子,每天可以吃三顿(汉代一般百姓只吃两顿)。由政府供给柴火、盐、厨房用具以及床褥。”刘恒又批复道:“当地政府每天给刘长供应五斤肉,二斗酒。除了有儿子的姬妾外,其他他曾经喜欢的美人和材人也可以跟他一起去。”

。 想看书来

文法小吏初崛起(9)

接着将刘长以前的宠臣门客全部杀光,同时遣送刘长即刻上路,奔赴流放地,用辎车载送,沿途所经过县的县政府必须轮流为刘长提供畜力和食物。

这回刘长是栽到家了。这个骄傲的人,原先是南面诸侯,在自己国内呼风唤雨,突然一下子就被流放到落后蜀地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严道(汉代汉人的城邑称县,蛮夷杂处的城邑称道),而且规定只能居住在严道下属的一个叫做邛的山间邮局,心里自然想不开。大城市过惯了,谁愿意去山里当乡下人啊,整天见不到两个人,气候不习惯不说,周围还都是蛮夷,语言都不通。他痛哭流涕地对自己的侍者说:“谁夸老子很刚猛,如果我不是骄傲刚猛,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于是他决定了:宁死不屈。

他采用的方法是绝食。

绝食是个很可爱的话题,从中可以发掘很多有趣的事。有的绝食是当事人真的对生活彻底丧失了信心,真的不想活了。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绝食而死,毕竟拖拖拉拉,死得比较痛苦,一般人宁愿自刎、服毒或者高坠。选用绝食作为自杀办法,只可能有两个原因:

(1) 爱美。(自刎、服毒、上吊或者高坠都死得比较难看。当然绝食而死也会瘦得皮包骨头,这个原因看来比较牵强。)

(2) 没有别的自杀条件。(自刎要刀剑,服毒要毒药,上吊要绳子,高坠要高楼。只有绝食别人无法干涉。所以这一种只可能发生在囚犯身上。)

以上是真心不想活的。如果一个人绝食而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基本上就可以肯定他不是真的想死,而是想活得更好一点。比如西方人搞绝食抗议,希望政府改进人权什么的。但在中国,这条行不通。这个问题,我可以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作个说明。

小时候,为了一件小事,我曾经绝食抗争。那时家里还在乡下,必须去井里担水喝,因为我是老大,这任务给了我。我只有十二岁,还没发育,生怕被扁担压成一个矮冬瓜。这样日复一日,心想活下去有何意义。于是有一天担完水之后,决定赌气不吃饭。我也并没有高尚勇敢到想就此杀身成仁,恰恰相反,是想过得好一点,这标准就是可减免担水的任务。我觉得我父亲才三十八岁,还算身强力壮,这本来是他的职责。这次的绝食,在奶奶的干预下,虽然赢得不很彻底,也算是争到了初步权益。从此,父亲终于答应和我轮流承担担水的任务了。我从这绝食尝到了甜头,后来为了一件什么事,我又故技重施,却遭到了可耻的失败,白白饿了两顿不算,还挨了父亲一顿暴打。我那时悟出的道理是:一个再好的手段,也不能用来实现过分的奢求。凡事要见好就收,否则结局大多可笑,古人说,“夫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我想约略就是这意思吧。

上了初中,从书本上了解到,印度有一个叫甘地的人,号称圣雄。他领导全国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普遍崇拜。我有两个震惊:一是这圣雄在外面很风光,回到家却以打老婆为乐;另一个就是他的所谓斗争手段竟然是我早就鄙弃的绝食。这是多么的让人惊诧啊!多年以前,我用这拙劣的伎俩,施之于亲人——父亲,换来的是暴打加进食,从此还老实。而这圣雄……这实在是多么的让人惊诧啊!

那时我有些追悔了。我悔恨自己当初的过早投降,心想那时任你怎么打,再坚持两天,弄得奄奄一息,恐怕就胜利了也未可知。但马上又自己否定了。很明显,我缺少甘地那样成功的基本条件,那就是,他绝食的时候,英国人并没有用枪托来揍他。一个人被揍得厉害了,恐怕叫他“食马矢”他都会迫不及待,何况人家揍你还是好意,不过让你去吃香喷喷的米饭而已。我周围的情况是,倘若有一个小孩被父亲打,而他哭泣竟敢超过三分钟,那做父亲的必然会作势威胁:“再哭,再哭,看样子你是打不死的李逵了!”则这孩子多半是凄厉地怪哭两声,作为“乱”曲,草草收兵。我于是想,在中国,要当英雄是实在不容易的,哪怕在中国一个乡村的普通家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法小吏初崛起(10)

后来又看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他曾思考过,旧中国为什么少有将牢底坐穿的英雄。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旧时代的统治者太残酷。他们创造了五花八门、神工鬼斧的刑具,能将铁人打成烂泥。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说直到三十年代的时候,一个政府官员听见民众绝食请愿的消息,还惊诧地说:“他们为什么不吃饭?我可没让他们不吃。”由此看来,鲁迅的师父章太炎实在是不识时务到了可笑的地步。那位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竟然会在北京绝食,以抗议袁世凯的称帝。他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理由和经验,因为清末的《苏报》案,他曾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关押期间因为监狱待遇问题曾闹过绝食,而且似乎取得了胜利,乃至在狱中竟然长胖了。于是他刻舟求剑地以为,这次老调重弹,照例可以给袁世凯一个好看。可笑的是人家洪宪皇帝根本没工夫理他,由他饿去,等到饿得半死不活,卤莽的国学大师也清醒了,在弟子们的劝说下,干笑两声,顺坡下驴,不尴不尬地收了场。我有时设身处地想,倘若这位大名士没有几个好徒弟,他可怎么办啊?

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国一向没有绝食成功的传统。汉元帝因为自己的师父萧望之被奸臣构陷杀害,竟绝食一餐哀悼,把底下人吓得发抖。又《晋书·后妃传》里记载,晋宣王司马懿年老卧病,身边有美貌的小妾服侍,他的正室张皇后不识相,为表示关心也来探视,却被他厌恶地挥手曰“去”,原因是嫌她老:“你老成这副难看样子,快走吧,不要让我看着眼烦了。”这真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张皇后一回去,思前想后,觉得实在冤,好歹自己也是为老公作出过贡献的人,几十年生死相伴不说,光皇帝就生出了两个,即赫赫有名世宗司马师、太祖司马昭,于是愈想愈羞且愧,就放出风去,说不吃饭了,想自杀。张皇后的儿子们听到母亲绝食,都不干了,也跟着母亲一块绝食抗议。司马懿听了这才大吃一惊,饿坏了可厌“老物不足惜”,这两个有才干的宝贝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以后谁来尊他为晋高祖啊。所以赶忙来向长满寿斑的老婆请罪。结局才皆大欢喜。但我琢磨来琢磨去,总觉这些事情和西方的绝食并非异曲同工,而是掺杂有一种有恃无恐的性质,也就是说,实施它并非请愿哀求,而是类似于要挟,给它安个什么词好呢?在这里我要套用《老子》里一句话了,“吾无以名之,强名之曰撒娇”,因为绝食者不是皇帝就是皇后、嗣皇,地位高得吓人,他们的绝食之初,就等于在胜利的纪念碑基座培上了第一锹土,没有半点悬念,做为一名观众,见多不怪,我无论如何不能不觉得索然寡味。

回到刘长这边来。

刘长到底是不是真心绝食,因为缺乏证据,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数以亿计的悬案之一。据现代科学证实,人不吃饭能熬半个月,但是连水也不喝,七天就肯定死翘翘。刘长如果打定了死的主意,自然连水也不会喝了。另外要注意一点,刘长坐的是辎车,而不是槛车。这为刘长的饿死也埋下了伏笔。

辎车是一种有围屏,上下遮蔽严实的车辆。它的盖是蓬式的,坐在车厢里面,不能左顾右盼,外面的风景什么也看不到。而且,在刘长坐的辎车外面贴了封条,沿途县吏根本不敢打开封条给刘长递送食物。就这样一直走到了雍县(今山西凤翔南),雍县离长安现在将近两百公里,马车起码要走十几天。而且刘长流放的时间是十一月,北方寒冷刺骨,没有食物补充热量,谁也扛不住。所以等到雍县的县吏斗胆打开封条(大概闻到了尸体臭味),刘长早已呜乎哀哉。于是赶忙用快马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