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海军中尉不明所以,但对于他的探问,莫洛伊却不愿多说。
兴许莫洛伊已有预感,过了不多久,随行的“梅尔顿”号轻巡洋舰突然降低航速,而后发来灯光信号:我舰漏损情况加重,需减速进行抢修,预计在两个小时内完成。
望着舷窗外漆黑一片的海面,莫洛伊嘀咕道:“天意如此。”
一个小时后,“梅尔顿”号的抢修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从己方舰载预警机反馈的消息来看,意大利人似乎发现这两艘舰艇没有全速脱离,而是在这距离撒丁岛三个多小时航程的海域逗留,所以,原本开赴卡恰角海域的四艘意大利战舰调整航向高速驶来。
“既然那两艘高级配置的意大利战列舰依然在岛屿间的隐蔽位置按兵不动。”莫洛伊自顾自地冷笑道,“那我们今晚就只好拿他们的轻巡洋舰练练手了。”
就吨位而言,“法尔”号足以碾压早期的无畏舰,但它的主炮、动力以及防护系统的绝对重量只有那些老式无畏舰的12到23,余下来的重量被用在了通讯、探测、火控、损管以及补给上,所以像“法尔”号这样一艘设计精良、装备完善的现代化重巡洋舰,综合作战能力远远超过了无畏时代的老舰,如若正面相遇,“法尔”号高射程、高精度、高穿深的主炮完全能够在对手射程之外将其暴打,而4座四联装管式无线电制导火箭弹发射器,可在半分钟内发射16枚“凯伊之箭”——作为新联合王国研制的第一代反舰导弹,“凯伊之箭”采用无线制导为主、雷达自导为辅的战斗模式,其弹头位置装有摄像头,通过无线电将图像传回母舰,使操控人员能够应付各种天气和海况下的战斗。如全程无线制导,对20公里、15公里、10公里的海上目标,攻击的误差范围为81米、65米、48米,这意味着对于驱逐舰以上级别的舰船,在距敌20公里位置开火即可保证75%左右的命中率,距敌10公里就基本可以确保命中。若发射后因敌方干扰而致无线电讯号不畅,或是在夜间、极恶劣天气下使用,则自动转为雷达自导模式,对20公里、15公里、10公里的海上目标,攻击误差范围为米,对巡洋舰以上级别的舰船,在距敌20公里位置开火依然可以保证30%左右的命中率。
威力方面,“凯伊之箭”标准型的装药量约为西方同盟国制式毫米鱼雷的三分之二,因采用高抛式飞行轨迹,对海面目标实施大角度俯冲攻击,而且攻击末端的速度接近音速,在使用穿甲型战斗部的情况下,别说是对付老式无畏舰,就算是新式战列舰挨上一发也未知生死!
见莫洛伊上校吩咐手下军官做好发射无线制导型反舰火箭弹的准备工作,跟多赫蒂一样来自海军参谋部的中尉军官不禁发问:“上校,您打算用‘凯伊之箭’教训那些冒失的意大利巡洋舰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当然可以毫发无伤地将它们击败,可敌人的主力舰必定会对我们进行防范,而我们也就此失去了一次出敌不意打击对手的机会,这样值得吗?”
莫洛伊没有因为对方的一连串问题而失去耐心,他知道,这些特别观察员在战术策略方面有很好的理论素养,但欠缺基层指挥经验和实战经历,所以海军参谋部会把他们派到战斗一线来,且不给予他们任何的管辖权和决策权。
“即便我们主动避战,又或是以舰炮跟敌舰交火,难道意大利人就对我们装备制导式反舰火箭弹不加提防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就如同无畏舰和航空母舰一样,促使既有的海战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德国、美国、日本都在极力跟进,意大利人不会视若无睹的。”
中尉军官想了想:“您分析的确实很有道理,刚刚是我唐突了,非常抱歉!”
莫洛伊摆了摆手:“无论是主炮搭配雷达火控系统也好,还是单纯使用‘凯伊之箭’也罢,对付区区几艘意大利轻巡洋舰并没有什么难度,我真正担心的是意大利人的的潜艇。”
在“梅尔顿”号减速抢修期间,“法尔”号始终以巡航速度在附近海域盘桓,此时上有预警机值守,下有舰载雷达警戒,他们不必担心敌人的水面舰艇或是航空部队突然来袭——夜间轰炸的特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意军轰炸机速度慢、防御弱的缺点,但完备的火控雷达体系和成熟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能够保证舰艇防空火力“昼夜无恙”。正如莫洛伊上校说说,这支双巡洋舰编队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它们的反潜能力非常薄弱,一旦遭遇意大利潜艇,情况就很是不妙了。
战场局势不但瞬息万变,而且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就在“梅尔顿”号抢修工作接近完成之时,舰上的声呐系统便探测到几公里之外有疑似潜艇的不明物体靠近,舰员们刚刚拉响反潜警报声,值守在被动式声纳设备前的操作员便急忙大叫道:“左舷前方发现鱼雷来袭!”
第159章 细节处见真章
发现海面上疾驰而来的鱼雷,“梅尔顿”号指挥官一面指挥舰艇紧急转向,一面下令左舷的八管火箭式深弹烟雾弹发射器应急发射。只待操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参数设定,八枚零延时设定的火箭式深弹便在五秒之内发射出去,转瞬过后,它们在舷侧数百米海面构筑起一道特殊的防御屏障。
这一阵猛烈爆炸,顷刻打破了夜的沉寂,令两艘新联合王国海军巡洋舰上的三千多名官兵意识到他们的处境远比预想的艰险;爆炸掀起的水浪在空中化为飞沫,纷纷扬扬,在“梅尔顿”号的探照灯下泛着五颜六色的光泽,舰上的瞭望人员瞪大了眼睛,苦苦搜寻鱼雷的踪迹,而在这艘轻巡洋舰的声呐室里,佩戴资深士官长臂章的声呐操作人员在短暂的间隔后重新投入工作,借助精密仪器追踪水中的危险目标。
“方位060,鱼雷两枚,距离我们还剩500米!”
在这个竭力保持镇定的声音从声呐室传出后,舰桥上的氛围出现了刹那的僵滞,紧接着,一个嘹亮有力的声音向战斗岗位上的官兵们发出射击指令。片刻过后,战舰左舷的5座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和3座双联装40毫米机关炮争先恐后地发出震耳的咆哮声,近防火力在舷侧海面形成了一道道阻拦弹幕。
深弹阻拦、近防炮火、机动规避,“梅尔顿”号官兵使出了浑身解数,可鱼雷作为跟水雷齐名的两大舰船杀手,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海战利器,人们迄今没有找出有效的破解之法。所幸的是,那两条鱼雷最终从舰尾后方水域穿过,其中一条距离螺旋桨仅有十几米!不过,来自水下的危险并未就此解除,一转眼的功夫,又有两条鱼雷被声呐员发现,而且从声呐系统接收到的异常讯号波当中,初步判断出这是意大利人的主动式声导鱼雷。
在功能强大的红龙级驱逐舰上,装有专门用于干扰声导鱼雷的设备,但此行并没有这类“带刀护卫”随行,巡洋舰在反潜方面的先天不足毕现无疑。
为了摆脱接踵而至的攻击,“梅尔顿”号拼命加速,并且连续进行大角度的转向机动。经过一番更为充分的准备,舰员们从右舷发生了一波火箭式深弹,试图引爆或毁坏敌方鱼雷,但这种能够有效对付敌方潜艇的武器依然没能发挥奇效,敌人的鱼雷依旧快速袭来。少顷,舰员们又从左舷发射了一波火箭式深弹,并以经过充分预热的舰舷机关炮展开拦截射击,密集的嘶吼声随之响彻海面。
在探照灯强光的映照下,那两条意大利鱼雷在海面下时隐时现。
看着白色的鱼雷航迹不断逼近,舰桥上的爱尔兰军官们只来得及哀叹一声“真该死”,便觉这世界一阵猛烈的震动摇晃,巨大的、刺痛耳膜的爆炸声顷刻袭来……
在艰难避过了三条鱼雷之后,“梅尔顿”号究竟没能躲过这第四条——鱼雷命中了这艘轻巡洋舰的左舷后部并爆炸。放在三十年代以前,别说是巡洋舰,即便是战列巡洋舰甚至战列舰,完全有可能被一条鱼雷击沉。这一下,不但“梅尔顿”号上的舰员大惊失色,就连“法尔”号的官兵们也极为惊愕:新联合王国海军开战以来所向披靡的威风和一舰不沉的桀骜,莫不要折戟于此了?
闻讯匆匆回防的“法尔”号,反潜能力跟“梅尔顿”号一样孱弱,但在莫洛伊上校的亲自指挥下,舰员们还是果断投入到对意大利潜艇的搜寻和攻击当中。平日里看起来聊胜于无的八管火箭深弹烟雾弹发射器和声呐设备赫然成为了他们的救命法宝。在舰载雷达难以探测水中目标的情况下,舰员们以声呐探测数据为指引,接连向意大利潜艇的潜伏位置发射了一波又一波深水炸弹,即便一时间难以有所斩获,也要威慑和干扰对手,使之无法对受损的“梅尔顿”号发动后续攻击。
“法尔”号勇敢无畏地冲上来牵制敌方潜艇,“梅尔顿”号这边也在积极投入自救。这艘服役于四十年代中后期的轻巡洋舰,有着一万吨级舰艇当中最好的防护设计、最优的损管体系、最强的训练标准——在费奥纳级轻巡洋舰成熟的防护系统基础上,利斯塔级通过加强舰体纵向强度,采用箱型强化樑衍、双层水密隔舱、耐压水密门、备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损管监控网路等先进设计,使得舰艇的抗沉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再者,“梅尔顿”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士官都是服役超过六年的精英,水兵们也多半是服役达到三年的老手,这些军人成长于独立的爱尔兰时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