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历史在这里沉思全6册新书 > 第2部分(第3页)

第2部分(第3页)

但进入八十年代后,叶先生鲜有科普作品发表,多见的是他写的人物传记和纪实作品。叶先生已改行了!我很遗憾,中国并不缺写家,然而极缺既具有深厚专业功底又会写作的科普作家。去年中国科协开大会时发出呼吁,要科学家们拿起笔来写科普作品,教育和影响青少年们爱科学、学科学。这是时代的呼唤呀!我真想叶先生重操旧业。

詹林祥先生在文章中提及的《碳的一家》,是我平生第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在1959年写的,当时我十九岁。

这本书的初版本,在1960年2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只有四万字,是一本小册子。丁深、刘开申等绘图,张之凡装帧,责任编辑为曹燕芳。初版印了两万册。詹林祥先生最初读到的“一本脱了封面烂了边角发了黄的薄书”,“这本书说,金刚石是由软绵绵的石墨变来的,这真是太神奇太令人不可思议了!”,这本“薄书”就是《碳的一家》1960年的初版本。

第一本书的故事(2)

在“*”中,少年儿童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第二版,字数增加到九万。第二版印了二十万册。詹林祥先生“1976年,在一个小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书,看到了一本紫色封面的书,上面写着《碳的一家》”,便是《碳的一家》的第二版本。

197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碳的一家》蒙文版,译者为那木拉、巴达玛苏荣。

在1987年9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印行第三版,字数增加到十三万。

这本小书居然“诱发”了詹先生“对科普读物的兴趣”,而且“甚至还确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大学时学化学,工作时教化学,直至一生。”一本小书,能够产生这样大的作用,完全出乎我的意外。

这本书写于1959年暑假。当时,我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刚念完二年级。由于在暑假中同学们都回家了,我不再在图书馆写作,而是在北京大学二十八斋二三四室宿舍写作。我花了一个暑假,写出了五十多篇科学小品。

记得,在开学那天──9月1日,我逛北京大学附近的海淀区新华书店,见到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塑料的一家》,也就买了下来。这本小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因为我在暑假中所写的许多化学小品,大都是关于有机化学的,而有机化学的“主角”是碳元素。于是,我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

就这样,我从暑假中所写的科学小品中选出十四篇与“碳”有关的,作修改和补充。

我从9月1日开始重写那些化学小品,花了半个来月时间完成,投寄给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本书的初稿,是写在活页横格纸上的。至今,我仍保存着。写好初稿后,誉在方格稿纸上,于1959年9月中旬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名《碳的故事》。

迄今,我仍保存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写给我的第一封信。那是铅印的《收稿通知》。上面写着

收 稿 通 知

收稿编号:(59)30286

稿名:《碳的一家》

收稿日期:9,24

著编译者:叶永烈

附件:信二,图十七张,小品文一册

亲爱的作者同志:

一,稿已收到,上表如有错误,请即来信告知。

二,你的稿子我们即按收稿先后进行审读,约在10月下旬可把处理意见告诉你。

三,如果查询稿件或更改地址,请注明收稿编号(见上角),以便我们处理你的

来信。

此致

敬礼!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9年9月25日

就这样,我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了联系。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幼稚的第一本书,落在编辑曹燕芳手中。她当时是一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编辑,还梳着辫子。她热情地首肯了我的书稿,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我在10月13日就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审稿意见,在10月14日至20日,对全书作了修改、增补,书名也从《碳的故事》改为《碳的一家》。

此后,我与曹燕芳有了诸多联系,得到她的许多帮助。直到今日,尽管曹燕芳年已八旬,我有空总去看望她。

1960年2月,我平生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茅盾在《1960年的儿童文学》一文中,曾提及这本《碳的一家》,称之为“一本科学小品集”。

如今,当我回忆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觉得有几点十分可贵的地方:

一是编辑热心扶植新作者——写《碳的一家》时,我只不过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学生,既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