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领邀请两位加入使团,一起到大都面见当时还是蒙古大汗的忽必烈,哥俩本着生意人的好奇心和开拓市场的精神欣然应允。
哥俩随使团来到大都(1266年),成为忽必烈的座上宾。
忽必烈不愧是中世纪历史上的著名帝王,热情款待使团之余,也不忘打听欧洲的情况,询问欧洲国家的法律是怎么样的,政治系统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忽必烈对宗教在欧洲的影响力早有耳闻,除了政治问题外,他还特别询问哥俩关于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情况。
哥俩介绍完天主教的情况后,忽必烈挥毫写了一封书信,让哥俩转交教皇。忽必烈在信中请教皇派一百名熟悉七艺(语法、言辞、逻辑、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的基督徒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
另外,忽必烈还希望教皇的回访使团能从圣墓的油灯里弄点圣油(Chri*)给他瞧瞧。
为了书信能畅通无阻地到达教皇手里,忽必烈颁发给哥俩一张特别通行证。它可不是纸的,而是一块金牌,长1英尺、宽3英寸。拿着它,哥俩一路上吃喝不用愁,牌子一亮,沿途的蒙古驿站都得像接神一样提供方便。
由此可见,尽管当时蒙古帝国军事力量世界排名第一,尽管元朝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忽必烈作为大国领袖,仍然能够对相对落后的地区格外注意,实在难得。
【父子相见】
带着忽必烈的重托,波罗兄弟踏上返乡之路。哥俩自此摇身一变,成为联络东西方世界的通信使。
原本以为回到罗马城,把书信向教皇一递,得些赏钱就完事了。没想到,恰在这时,教皇克雷芒四世上天堂回报工作去了,新教皇人选长期没选出来。
哥俩一商量,总不能无限制地待在罗马城,谁知道新教皇选举啥时候有个结果,出来十几年,老家变成什么样都知道,算了,先回威尼斯吧。
哥俩回到阔别已久的威尼斯(1269或1270年),总算闻到家乡泥土的芬芳。
令尼可罗激动的是,他终于见到未曾谋面的儿子——马克。马克的妈妈早年去世,他是在亲戚的抚养下长大的。
马克具体的出生年月如今已不可考,据估计,他大约生在1254年,第一次见到爸爸时,差不多十五六岁。
【重返中国】
1271年,新教皇终于选出来,他就是格里高利十世。波罗兄弟是个厚道人,过了这么多年,他们也没忘记忽必烈的重托。
格里高利十世写完回信,指派波罗一家三口到中国辛苦一趟,另派两名修道士随行。
马克随父亲、叔叔踏上前往东方的旅程,向忽必烈复命,他的传奇一生从这一天开始了。
三人长途跋涉来到阿克,准备经波斯的港口前往中国。可是天不如人愿,他们的船经不住风浪,三人只得改走陆路。
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今天张家口附近的忽必烈夏宫——上都。途中,那两名修道士因为害怕,半路上撒丫子溜了。
三年半,三人自威尼斯出发,走了整整三年半,终于再次见到忽必烈。
忽必烈热情接见波罗一家,波罗兄弟没让大汗失望,他们带来圣油和格里高利十世的书信,以及教皇送给忽必烈的礼物。
详谈后,忽必烈更是欣喜若狂,波罗一家的脑袋就像一块超级大硬盘,里面储存着大量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忽必烈非常感兴趣的。
兴奋之余,忽必烈发现波罗兄弟身边有个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
二十岁出头的马克的确与众不同,他受过良好教育,精通贸易,会驾驶货船,那张灵巧的嘴里能蹦出四国语言。
忽必烈对马克十分欣赏,马克也是个故事大王,忽必烈经常把马克叫到近前,让他讲讲前来中国途中的所见所闻,这比听妈妈讲《三百六十五夜故事》有意思多了。
几年后,忽必烈终于完成历代蒙古大汗的心愿——统一中国。
宋朝,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把经济、科技推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高峰,却犯了和拜占庭一样的错误——重文轻武,在军事上一败再败,败得一塌糊涂。
南宋为抗战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是崖山海战。宋军尽没后,丞相陆秀夫背起末代皇帝、小娃娃赵昺纵身跳入滚滚波涛之中,用一朵浪花宣布宋王朝的灭亡,也让通篇以疲软为主题的《宋史》有了一个悲壮的结局。
中国的统一让马克有机会以政府官员身份走遍大江南北,游历南方和东部各省,最南面到过缅甸,杭州西湖边至今还有马克的塑像。
据史学家分析,马克很有可能在元朝当了官。马克多以信差大臣身份出行,所到之处,上马金下马银,地方官员迎来送往,暗地送上贿赂的大有人在。
【马可波罗游记】
正因为有机会畅游中国,马克才能写出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下面先讲讲这部书,至于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马克以后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咱们后文穿插介绍。
《马可波罗游记》里不仅记录了马克及其爸爸叔叔的旅行,还有一些马克在中国听到的奇闻异事,因此里面记载的很多事情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内容不仅涉及中国,还介绍了印度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