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有必要讲一下,腓力二世的全名叫“腓力&;#8226;奥古斯都”(Philip Augustus),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在中国有个误传,说奥古斯都是教皇表彰腓力二世而授予的头衔。
事实上,他爸路易七世老来得子,为表达对他妈的感激之情,腓力二世便被改姓为奥古斯都。注意,这是姓,不是表彰头衔。 txt小说上传分享
66 第五次东征!英诺森三世的遗愿
【东征序曲】
英诺森三世游走于英、法、德之间,致力于搬弄是非的时候,仍没忘记圣地,没忘记为上帝分忧。
英诺森三世不遗余力地鼓吹东征,准备良久后发出教令,要求所有基督教国家举起十字架,夺回圣地。教令发出两年有余,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人搭理老家伙。
英诺森三世不夺回圣地誓不罢休,他再一次发出教令,还派大忽悠罗伯特(Robert of Cour&;ccedil;on)到法国煽风点火。大部分法国军队正在和阿尔比派打仗,受忽悠的法国骑士寥寥无几。
英诺森三世对宗教的狂热和世俗权力的欲望不仅表现在收复圣地这件事上,还表现在*异端上。多年前,为了消灭盘踞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又称作Cathar(卡特里派)),英诺森三世发起所谓的“阿尔比派十字军东征”(Albigensian Crusade; 1209—1229年)。
12世纪以来,被看作异端的阿尔比派信仰在法国南部发展迅速,英诺森三世当初想通过和平演变让阿尔比派信徒“走正道”,可是效果不大,没办法,只能动武。
没想到对阿尔比派的战争竟然影响到第五次东征,英诺森三世实在恼了,召开宗教大会——第四次拉特兰会议(Fourth Lateran Council)。会上的情形和当年的克莱蒙会议差不多,英诺森三世也俨然当年的乌尔班二世。
另一个大忽悠奥利弗(Oliver of Cologne)忽悠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198—1250年在位)同意加入十字军。
英诺森三世吸取第四次东征“失败”的教训,宣布十字军由罗马教会全权领导。他计划在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布林迪西(Brindisi)聚集人马,以保证部队有足够的武器和战船。为了刺激十字军,他给每个士兵一份特许和一笔费用,以帮助士兵置办烧钱的装备——东征用的武器马匹等必需品,条件是他们必须听教会的指挥。
英诺森三世哈哈大笑,笑容永远定格在1216年,他没能看到十字军出发就一命呜呼。
【教皇权势的衰落】
英诺森三世是历史上权势最盛的教皇,从前文可以看出,他是个颇有手腕的外交家,也是个傲慢自负的贵族。
英诺森三世施行的对外政策无往不胜,但他沉浸于宗教狂热中不能自拔,完全脱离下层基督徒。罗马教会过于卷入世俗纷争,致使教皇职权的神圣性黯然失色。
毫无疑问,13世纪初期,教皇极大影响着欧洲社会。然而,英诺森三世的后继者们多是法学家、外交家等,而不是魅力超群的精神领袖,再加上他们缺乏政治才能,又赶上时运不济,致使13世纪中后期及以后几个世纪里,以精神统治为基础的教皇的权威逐渐衰落。
教皇们借助精神力量构建神权统治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薄,他们不得不拿起世俗武器,运用计谋,凭借权术争取想得到的一切。
可是,罗马教会越来越不能满足基督徒在信仰方面的饥渴,教会拥有的大量田产,以及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不免让基督徒们产生怀疑:罗马教会还是我们我们信奉的那个真正精神中心吗,还是天国在凡间的圣所吗?
世间万物,有盛便有衰,进退盈缩乃世之常道,谁也逃不出兴衰周期律的魔咒,即使以上帝经纪人自居的教廷也不例外。
英诺森三世突然离世,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腓特烈二世不再是吃奶的孩子。随着利益纷争,随着老话题“君权和神权谁更牛逼”的继续讨论,腓特烈二世的行为明确表示,他会像奥托四世那样,拒绝实现所有诺言。在腓特烈二世长达五十二年的统治时期,他将成为中世纪教皇最为凶恶的敌手。
【言而无信的彼得二世】
英诺森三世死后,新教皇和诺理三世(Pope Honorius III)粉墨登场,接手东征事宜。
和诺理三世发现,手里倒是有足够的资金,可是组织起来的人马却远没有预料中那么多。就在和诺理三世发愁的时候,情况发生转机。
腓力二世的堂弟彼得二世是拉丁帝国首任皇帝鲍德温一世的妹夫。腓力二世打过的无数战役,什么第三次东征、阿尔比派十字军东征、布汶战役,彼得二世的身影无处不在。
鲍德温一世被保加利亚沙皇卡洛扬击毙后,他弟弟亨利(Henry of Flanders)当上拉丁帝国皇帝。这位老哥以智勇著称,史学家评价他“在那个迷信的年代,他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反对自傲而又贪婪的修道士。”
亨利的发妻(博尼费斯之女)死后,他娶卡洛扬之女玛利亚做填房。这一政治联姻让拉丁帝国与保加利亚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告一段落,使亨利腾出手来对付尼西亚帝国。
不幸的是,亨利中毒而死,据传下毒者就是他老婆玛利亚。亨利只有一个早夭的孩子,彼得二世捡到漏子,以驸马身份继承拉丁帝国皇位。
彼得二世高高兴兴从法国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