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厚黑学哪个版本好 > 第51部分(第2页)

第51部分(第2页)

法是人行为的准则。有法必依,依法必严,所以在很早以前统治者就很强调一视同仁、庶民同罪、严格执法。

朱元璋攻下婺州后,为了笼络民心,开仓赠粮,同时为了节省粮食,禁止喝酒酿酒,可是他手下这些当兵的有几个不是贪酒的?所以,许多人并没有遵守朱元璋的命令。

这其中,带头违抗军令的是大将胡大海的儿子。朱元璋知道胡大海的儿子带头违令,更是气愤异常,立即将他抓了起来,准备处以重罚。

这时,一位叫王恺的手下对朱元璋说,胡大海可不是一个善茬,如果他要是想不开,作出谋反的事情来,那可不好收拾了。况且,胡大海现正在绍兴与张士诚开战,杀了他儿子,对战局也不利。王恺请朱元璋免了胡大海儿子。

可是朱元璋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从来都不手软。如果这次饶恕了胡大海的儿子,那自己的命令不是等于废话了吗?如此,以后谁还会把自己的命令当作一回事呢?而且,正因为是胡大海的儿子,正因为胡大海是自己手下的爱将,与自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更是应该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在军令面前,上下一视同仁。

朱元璋对王恺说:“宁可让胡大海背叛了我,也不能使我的法令行不通。”说完,就亲手杀死了胡大海的儿子,这件事震动了全体将士。自此,大家都知道了,主帅是一个说一不二,视律过命的人,以后再也没有人胆敢以身试法了。

而胡大海呢,他也十分明事理,虽然自己是个大将,功劳很大,但是这毕竟是在军中,军令如山。朱元璋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不杀自己的儿子,那就会失去军心,最终结果必然是大事无望。胡大海没有反叛,也没有怨恨朱元璋,而是同以往一样,尽心尽力为朱元璋打天下。按律判刑者执法如山平衡关系,安抚民众才能相安无事

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之后,建立了刘氏的统治地位。但按照历朝历代论功行赏、割地封侯的原则,那些曾为建立汉朝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都将得到应有的赏赐,但刘邦初为人君,尚未深谙统治之术,因此,在封赏之时,多照顾那些平时跟自己关系好和有亲属关系的人,诸如张良、萧何及吕后家族中的人。这一来,那些虽也曾立下大功,但跟刘邦关系一般甚至素有隔阂的人便被冷落一旁。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猜忌四起,人心浮动。

最后,刘邦依照张良的建议把雍齿这样与高祖有怨之人封为侯,其他众臣见状,心中便自然平静下来,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即告平息。

战国时,有一次,齐景公与晏子到少海游历,他们登上柏寝台,眼下是齐国的一派奢糜景象。齐景公望着这一切,心中油然生起一阵感触。齐景公道:“国家实在是太糜烂,长此下去,以后谁能够维持国家的局面呢?”晏子似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可能是田成氏吧!”晏子答道:“田成氏掌握了齐国的民心啊!你看他,要求君王给大臣加官进爵,提高俸禄。借给百姓的粮食用大斗量,而当百姓还他们时却用小斗量,意在施人以恩惠。杀牛时自己只取一盘肉,其余的都分给家臣。相比起来呢,你却一味地只想收夺财富,而不给民以实惠,一旦有灾,齐国百姓死伤枕籍却得不到帮助。相比之下,田成氏管辖的地方,百姓总是能得到他的帮助解救,所以难得有饿死的现象。周、秦的人民都非常崇拜田成氏,纷纷涌向他管理的地方。田成氏的仁德受到广大人民的颂赞,所以我认为将来的天下必为田成氏所有。”齐景公听完,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我的天下将被田成氏夺取,有什么办法才能避免啊!”晏子道:“请您别担心,如果大王真想保住自己的天下,现在还为时不晚。惟一的办法就是接近人民,远离奸佞,治乱世,轻刑罚,救济贫穷,怜恤孤寡,施恩惠于不足,这样人民必然会归服大王,使田成氏无隙可乘。”齐景听完连连点头称是。利民而不损民,助民而不损民,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违背的基本规律。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恶务尽———廉政术

在对待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态度上,要能够辨别出为人臣的忠奸。清廉公正的领导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将个人利益置之脑后,所以,忠臣以国为先,而后才是自己的个人利益。

勤政爱民才能治理天下

“勤”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治家治国均离不开一个“勤”字。因为勤能补拙。

朱元璋从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小和尚,能够走上皇帝的宝座,其中的巨大差距,自然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有句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他来说,更知道好好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所以,朱元璋有喜有忧,喜的是得到了天下,忧的是怎样治理天下、守住这一份基业。像许多其他朝代的开国之君一样,在做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经常吃不好、睡不好,心情焦虑。

他认为,履行皇帝的职责,最重要的还是勤于政事。张士诚为什么会被自己打败,原因之中,主要的一条是他长期不亲自过问政事,而是把重大的治理责任委任给了某些权臣。最后,权臣们得以能够欺上瞒下,导致内部腐朽。

通过总结元朝的灭亡,朱元璋也认识到,元朝之所以被消灭,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元朝君主把重大的朝廷事务都交给了几个大臣,自己则养尊处优、沉于享乐,而被委以重任的大臣则独断专行,任意胡为,欺骗君主。这样的国家,哪有不被推翻之理。

朱元璋时刻牢记这些教训,一般情况下,除非是生病,都能坚持上朝理政。

史书记载,他每天一大早就上早朝,早朝结束后,稍为休息,就开始批阅公文和奏章。午后,还去朝中处理政务,有时就与臣子们谈论历史和儒学。一般要等到傍晚,才会起驾回宫。

史书还记载说,朱元璋吃饭的时候,如果想起什么事情来,就会立即放下碗筷,把事情写在一张纸条上,别在衣服上,生怕给忘记了。有时候,衣服上别的字条太多了,就像打了许多补丁,他还戏称为“鹑衣”。

他对自己勤于政事是这样说的:“朕自即位以来,经常以勤励自勉。天未亮便临朝理政,傍晚时分才还宫。深夜卧床难寐,便披衣而起,时而仰观天象,一旦发现星变,即刻忧心忡忡;时而思量天下之事,凡应当施行之事,便立即记录在案,俟天亮后上诏执行。”

史书记载了不少有关朱元璋勤于政务的事迹。比如,朱元璋曾经在不到十天之内,一共批阅了各种奏札六百多件,处理国事达近三千四百件,实在是勤勉有加。

一方面,朱元璋自己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又要求臣下做到勤政。他曾一度派出专门的人,在早五更天的时候,在京城的城门之上吹号角,并高声唱出下面这段话,以引起文武百官的警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