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冷的冬热的雪线阅读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我们是对全国尽了责任的”251

跋257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

朱苏进

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时刻,比如天下皆知的南昌起义,比如万里长征,比如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等等。与它们的辉煌相比,1947年刘邓大军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没有那么炫目了。但我读罢此书,心痛欲裂同时又有酩酊之醉。掩卷之余,湮然眺望群山,那轮我们自以为烂熟于心的夕阳,突然变得陌生神奇并且暗藏着从不知晓的隐秘。寂静山岭正在拔地而起,无声的,震撼苍穹。浩瀚时光里的每一个片刻,原来都那么深不可测。

那一年寒冬,12万大军离开晋冀鲁豫根据地进入大别山区,后来它被人称之为大转折。因为从这时起,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国统区。但是,这次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转折,并非轰轰烈烈开始,相反却是静悄悄地发生。刘邓大军各部偃旗息鼓,隐姓埋名,星夜南下,一步步穿越大片淤泥埋没了屋顶的死亡地带——黄泛区。当时,连团长们都不知道此行何处,战士们甚至猜想此行是去保卫延安,憧憬着下一场胜利会战。他们没想到自己正进行在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难痛苦的历程上,在当时这历程也像群山那样绵绵无尽、不见天日!60年后,有幸存老兵一声叹息,“红军是苦出来的,革命是苦出来的……”这喟然一叹浓聚万千感慨,真是重于泰山哪!须知,九死一生的革命者通常不屑于言苦,当他们苦涩一叹时,足证明他们当时真苦到了欲求战死而不能、苦到了生不如死、生死两难之境。而这种意境,在过去浩如烟海的战争作品中甚为罕见,堪为《冷的冬,热的雪》独得之秘。

很多时候,忍受苦难比慨然赴死更为不易(同理,再现革命者的苦难也往往比讴歌辉煌的战役更为不易)。进入大别山区的部队完全没有后方,没有友军,没有供给,没有昔日百姓那种心心相印的支持,连他们熟悉的日月山川、黄土高坡都没有,总之你熟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这时候的你,生存要比战斗更为艰难,因为你不得不分分秒秒都在忍受异类异境、分分秒秒都在与要夺你生命的陌生事物奋战不休!刘邓大军的战士大多来自北方,他们从没经历过南方山区这种浓密的苦雨,以及无边无际的瘴湿。他们面对陌生甚至惊惶逃避的百姓,听着愕然不懂的方言,他们不得不在细窄的田间小径上跌跌撞撞,单薄的军装每天都腐烂如缕,赤裸的双足早就皮开肉绽,嗡然不绝的毒虫不分昼夜地裹胁于他们头顶,莫名的伤病天天侵噬着这支昔日战无不胜的部队……与此同时,无粮无药,杀机四至,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哦,只有敌人仍然是他们熟悉的,但这些敌人也由于环境之助比先前加倍凶狠!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1)

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

我觉得书中描写刘邓大军经受过的苦难,真好比一把烧红的剑从我们皮肉上划过,写得滋滋做响痛彻心肺。看哪,为了生存,饥饿的战士们把未脱壳的稻谷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稻

壳刺穿食道刺穿肠道,拉出来的都是血。看哪,车马炮正深深陷入泥沼,战士冒着轰炸拼命往上拔。上级含泪下令抛弃,排长却不忍心。要知道每一件武器都曾是弟兄们用生命换来的。在那个年代,一尊山炮如同战士的胆,如同信徒的圣。不要说战斗了,只要山炮从身边轰轰烈烈驰过,扬起尘土都会让战士觉得自己陡高三尺天下无敌!而现在,这尊山炮正在把许多战士的生命拖陷了进去……比抛弃武器更痛苦的是放弃伤员,也就是抛舍昔日血肉弟兄。要是在根据地,每个伤员都会被几个民工救下火线。而在这陌生的地方,一个伤员也会把几个筋疲力竭的战友拽入死亡之境。不得已,战友只好忍泪塞给伤员们几张中州票,让他们能走就走能爬就爬,自寻生路。负伤者完全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他们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有伤员抱着战友的腿哭泣:“求求你带上我吧,我还能打仗啊!”……这时,这时任何笔墨都难以表达抛弃者与被抛弃者的心境,因为双方都在经历着最痛苦不堪的自戕。要知道我军从建军开始就恪守两个基本传统,一是任何情况下宁死不降,二是任何情况下不抛弃同志(抛弃意味着背叛)。这两个传统是我军命脉啊,使得战友之间彼此信任,任是谁,都会宁可同赴死,绝不各逃生。部队的战斗力由此而生。但现在,极度艰难的处境正在把昔日这支伟大的红军逼到令人不堪的地步,伟大者也不得不断臂自救!

刘邓大军中,一些老红军就出生于大别山区。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们重回故地时已经全无归乡的喜悦了,因为时光流逝、天各一方。红军的亲人经常被白匪灭门灭族,因而革命者的常态就是无故乡,他们唯一的家就是部队,唯一的亲人就是党。所以,当陈锡联司令听说“六纵那边找了个向导,说是你兄弟”时,他淡然一笑,根本不相信家里还会有亲人活着!晌午,一辆小推车把一个枯瘦老太婆推进司令部,陈锡联见之惊骇大恸,那是自己的娘啊!原来,陈锡联当红军后,可怜的老娘讨着饭找了他多年,却音信全无,都说她儿子死了。但老娘不甘心,后来又听说山里来了部队,是当年的红军,老娘再次讨着饭找儿子,几乎病死山道。陈锡联流着泪听母亲诉说,痛不可当。但相聚之后必须即刻率部出发,身为司令的他竟然无物可以资助贫苦至极的家,只有把自己那床被子留给娘。更令人痛断肚肠的事发生在三纵副司令郑国仲身上,他当红军离家二十年了,这一日行军到了麻城郊外郑家塘。他印象中这儿是自己的家啊。他忐忑不安找到一座茅屋前,看见门口站个陌生的、满头白发衣着破烂的老太太。朝思梦想的郑国仲,万没料到这人就是自己母亲!这位老母亲也没有认出自个的儿子,她惊恐地躲避郑国仲的目光。郑国仲进屋后,看见一个老大爷坐在炉火旁。他仍然没认出这人是自己父亲,忐忑问:“大爷这是谁的家啊?”大爷冷淡地回答:“我的家。”郑国仲说:“那你认识我么?”大爷竟然警惕的哼了一声,沉默着。因为二十年来,红军家属遭白匪残酷屠杀,都不敢暴露自己身份。再说,面前这个叫做“解放军”的是什么部队啊?穿着上也不是红军啊!直到郑国仲喊出自己小名“我是祖福啊!”老人仍然呆看着他,仍然不敢相信。郑国仲颤声道出自己参加红军离家的种种情景,这时,外面的老娘听出儿的声音,她大哭而入。郑国仲终于跪倒在父母面前,见着了朝思暮想的亲人。哦,这种亲人相对如陌路、父子相逢不敢认的情景,难道不是人间至痛么?这样家庭里的所有亲人,曾为中国革命经历过何等苦难?!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为中国革命经历多少风刀霜剑?!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2)

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几乎被严酷环境逼入绝境。在大别山区,山高林密,地薄人稀,物产贫乏。大军在这里筹不到粮饷,得不到任何补充。打土豪分土地吧,但这里土豪也可能穷得家徒四壁,他们只比百姓多头牛多几头猪。无奈,急于得到补给的战士们只得认为“这家有猪,肯定是土豪”便把那猪杀了吃再说。至于发动群众拥军支前,更是不可想象的事,因为这里群众早被国民党军杀怕了,只要看见部队进村,男人们立刻躲进深山,女人“扑通”“扑通”跳河逃生。部队白天把土地和浮财分给群众,晚上那些群众就会偷偷跑进地主家里求情,说“东西不是我要的,是他们强要分给我的,我现在还给你”。为何如此,很简单,为了生存。百姓们担心的是,不管你是红军或者解放军,你们早晚都会走,而我们要在这山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这可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罕见的绝境与窘境。于是,断粮断药的部队,出现了意志薄弱者,一些解放过来的士兵逃亡了,另有些老兵也开始违反群众纪律了……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大凡军无粮饷,三天之内必成匪,因为不掠夺群众就活不下去。刘邓大军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我看到在这艰难时刻,刘邓首长敏锐地发现危机的严重性,邓小平干脆直言:“这不但是生存艰难,更是我军政治危机!”刘邓首长大抓军纪,在这非常时期施行了严厉的“三个不准三个枪毙”,甚至公开枪毙犯法的战斗英雄赵桂良。此事震动三军,令当地百姓感慨万千:“他们还是当年红军啊!”当我看到书中杜义德将军固执地“追杀”一个摘了群众桔子的小战士时,不禁感到寒气逼面。哦,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支军队为了在严酷环境中屹立不倒,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需要付出多么痛苦的代价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有万将士,7个月之后,出大别山时只剩下万人,损失一半以上。他们大部分并非战斗减员,而是在严酷环境中被逼死的、苦死的。然而,熬过这一关者个个是英雄,“战士个个可以当排长!”这支大军在大别山那个寒冷的冬天所做的一切,一年之后,便在淮海战场显示异样辉煌——那个伟大战役的主体,就是饱经磨难的刘邓大军!

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我内心的痛楚与激动交替而起,就像大别山的山岭那样层出不穷。我感觉我们此刻享受的美好阳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当年大别山区的寒风苦雨。共和国今天的辉煌,相当部分出自那个冬天刘邓大军承受的苦难。但它们又不仅是苦难,也是今人的财富。

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在创作上一直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这题材不仅具有革命价值,更具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价值。我觉得《冷的冬,热的雪》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两位青年作家在当年那段历史上,深入开掘,探索心灵,畅言人之窘言与难言。他们从平凡五谷中提炼美酒,他们展现的许多情景都表明,中国革命者曾有过的伟大,从另一角度证明我们人类的伟大。

寂静的山岭之所以震撼苍穹,因为山中有过我们的刘邓大军!

2007年8月于南京汤山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相关

关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报告文学已经出版了很多,关于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的艰难处境,大多语焉不详。这不该一笔带过。作者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葛红国与创作员裴志海,采访了三百余名参加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刘邓大军指战员,他们最高的有当时的纵队领导人,如六纵政委杜义德,也有旅、团级指挥员,如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政委刘昌、十六旅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等。这些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十岁的高龄。他们具体地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战争经历,讲述自己的战友和老乡的遭遇,讲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他们也曾作过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高级领导,但他们面对作者的采访,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在大别山的经历,也不讳言失败和挫折,甚至还有反思。如肖永银将军,不但详细地回忆了兵败王家店的经过,而且还主动地讲述了许多人在此之前并不知道的“宋埠杀匪”。

“红军、八路军就是苦出来的。可到了大别山,那日子比长征还苦,以后抗美援朝也比不上,要苦多了。”叙述过去的老人们落下了眼泪。作者也落下了眼泪。刘邓大军为了完成中央赋予的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做出了重大牺牲。就仅仅以数量来说,跃进大别山前全军共万余人。转出大别山时,实力统计万人,损失一半以上。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无后方作战,所遭受的艰难困苦,决不是能一笔带过的。这对那些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也是不公平的。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支悲壮的史诗。作者在对历史事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还把目光停留在历史的细节上,用笔深入那些亲历历史事件中的个人内心,尽可能地实地记录、整理历史。 而且不但有血有肉,更有骨头,敲击起来,骨头嘠嘎作响,经受得住读者推敲和历史考验。这本书的写作,是在“抢救历史”。这是一部经受得住读者推敲和历史考验的作品。这是一部献给为大别山区人民,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大书。

黄泛区(1)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猬集陕北和山东,形成“双矛攻势”,形势十分严峻,需要刘邓大军尽快转入外线作战,配合西北、华北解放军反击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从地图上来看,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就像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也是它的软肋。中共中央交给刘邓大军的任务,就是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更重要的是,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形势也要求毛泽东必须有所动作。

经过一年的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1946年3月,华中各地发生严重灾荒,灾民达400多万,缺吃少穿。1947年春,共产党最重要的兵源、粮源之一的太行山区普遍干旱,粮食歉收,到1948年,全区26个县共有灾民73万余人。1947年7月,晋绥解放区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华中、山东解放区也发生严重灾荒。但即使这样,为了支援战争,解放区的公粮田赋负担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仍旧普遍加重。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7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和敌人在解放区扭打,共产党人将面临极为困难的情况。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得更详细:

前几个月在晋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军费开支。一个战士一年平均要用三千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装具等。野战军、地方军加起来四十多万人,长期下去实在养不起。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的总体战。再强的军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