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保安处收发,建国后任中南海摄影师,拍摄大量中共领袖的照片。
无论中社部还是保安处,这些训练班的学员,往往比他们的上级文化高,许多还比老干部升迁快。提拔最快的外来知识分子是邹优瑜(邹瑜),这个广西学生当保安处的秘书科长时才18岁,从籍贯从资历都找不到优势,就是重视文化。郝苏也属于外来知识分子,1939年1月参加七里铺训练班的时候,陈昌奉这样的长征红军干部已经是警察队指导员。7年之后,郝苏任延安市公安局长,陈昌奉还是一个派出所长。如此重用知识分子,那些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就没有意见?
第三章 三八式:步枪、干部、中社部
隐蔽战线的“黄埔军校”(4)
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内部的倾轧相当厉害。军统内部,就重用蒋介石的同乡浙江人,浙江人之中戴笠最亲信的又是小同乡“江山派”。这种建立在个人关系之上的特工组织,由于高度的亲密而非常巩固,但是一旦遇到人事更替,就会分崩离析。戴笠坠机死后,可能的继任者立即展开激烈争夺,最后虽由戴笠的同乡毛人凤接班,却也江河日下。
共产党这边,情报、保卫机关也有人事问题。特科多为大革命时期的白区干部,保卫局
多为工人出身的红军干部,抗日战争又大量吸收外来知识分子干部,还有大批当地农民干部,这几类干部能否团结共事?
作者就此询问当时边保的干部科长,郭步岳说:中央当时重视使用知识分子,保安处的周兴等领导也重视提拔知识分子干部。我们干部部门非但不会歧视这些知识分子干部,反而更加重视提拔使用他们。
赵苍璧夫妇都是陕北红军。丈夫在边保当领导,惠玉秀就在机关附近种菜养猪贴补家用。邵炎、郝苏等城镇来的知识青年,没事就到惠玉秀的菜园讨瓜吃,临走还抓上一把瓜子,谁也没把谁当外人。
作者写东西偏好追踪真相,哪怕是不受欢迎的真相。采访边保老干部的时候,总是追问人家,边保内部有什么矛盾?
青年知识分子当时是小字辈,怕是没有资格闹矛盾,那么大干部之间的关系呢?工作矛盾不好说,生活习惯呢?
就说吃饭。当时的延安分为大、中、小灶,处长周兴当然是吃小灶,可夫人杨玉英就得带着孩子去吃大灶。布鲁只是中层干部,却有自己的炊事员,而且爱吃大米。延安见不到咖啡,这个南洋华侨就把馒头烤焦磨面,自制苦咖啡。谭政文也是南方人,却吃不到大米,虽然副处长级别也高,谭政文却宁愿辣子盐巴小米饭,这个红军干部鄙夷讲究的生活。赵苍璧吃的小灶是自家伙食,妻子惠玉秀就在保安处附近开荒种菜,省下粮食捎回贫穷的老家。就是这样,赵苍璧的爷爷还饿死了。①
经历与个性差异都大的领导干部之间,互不服气的事情屡屡发生。长征老干部周兴脾气很大,时常严词斥责。白区来的布鲁公开扬言,保安处要不是有自己,破案根本不行!陕北干部李甫山和长征干部叶运高吵架,周兴都劝不住!
一个单位能否搞好团结的关键在于一把手。边保处长身边,有谭政文、杜理卿、刘海滨这样的长征老干部,有白栋才、刘子义、郭步岳等老资格陕北当地干部;有布鲁这样的白区地下工作干部,周兴能够压住台也不容易呢。人们说,周兴原则性强,也主观,挺爱训人。人们又说,周兴胸怀坦荡,训完就算了。人们说,周兴对于白区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很是看重。对周兴意见最大的,好像倒是一起长征过来的陈复生等红军干部。
李启明其人,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白区干部,还当过红军,也算当地干部,几类人的身份都有,正是作者追踪内情的对象。李启明坦率地回答:那时候争吵不算什么,周兴那人主观爱训人,我就顶过他。作者追问怎么顶?李启明笑了:周兴骂我,我就打了他一拳。秘书打处长?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如今的公安部门会有什么后果?反正当时李启明是没挨整,而且提升比别人快。
能够重视人才,团结人才,看来也是中共情报、保卫工作能够战胜对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来干部来自全国各地,南到两广,北到东北,东到海隅,全国到处都有人来,这就立即改变中共早期干部集中于几个省份的格局,便于向各地开展工作。中共干部本来在品质和意志上远超国民党,只是文化程度偏低,有了这批知识分子,国民党在人才方面一点儿优势也没有了,而共产党方面则是如虎添翼!
尚未掌握全国政权的共产党,尚未具备开办正式学校的条件,只能通过训练班来培训干部。中社部、保安处,还有其他根据地举办的情报保卫干部训练班,起到快速培育人才的作用,称为情报保卫战线的“黄埔军校”,也是差强人意。
从长远看,“黄埔军校”更是名符其实!就是这些从延安窑洞走出的年轻学员,后来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居然组成新中国情报、保卫战线的顶尖领导层。
作者一一采访这些“中国的特务头子”。这些年届八十的老人,回顾一生波澜起伏的生活,都说当年训练班的生活最值得怀念,都说训练班的同学最亲切。
那是青春的记忆啊!
一个人的青年起步阶段,往往影响一生道路。这些青年时期曾经穴居窑洞的老人,尽管后来都担当相当重要的工作,都担任相当高级的职务,但都有共同的个性:不肯夸耀自己个人的功劳。当年他们入学的时候就被告知,要保守秘密,甘当无名英雄。
出于采访写作的需要,作者非得动员他们说出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理由是不能埋没革命历史功绩。但人家只肯讲集体,不肯讲个人!作者又要解释读者爱看个人经历,历史总是由个人组成的嘛!
作者发现,这些采访对象都具有党性强、品德好、政策水平高、工作严谨、作风扎实的特点。这是否来自延安窑洞训练班的特殊培养?
老情报保卫干部却说:这本来就是中共情报保卫干部的特质!
第三章 三八式:步枪、干部、中社部
邓小平择偶(1)
“黄埔一期”,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有八个女学员。情工人员就够神秘的,女情工,岂不更添一份神秘?
延安本是偏远小城,本地人口不过千把。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的到来,迅速改变人口构成,最大特点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男性老干部、老红军找不到妻子,大家都是光棍,眼睛就瞄准当地女青年。别看陕北是个穷地方,男人女人却形象出色。这里古来为各
族征战之地,当然也有血统交融之优势,陕北人生得身材高挑,鼻梁挺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