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王阳明大传冈田武pdf > 第22部分(第1页)

第22部分(第1页)

群臣追论阉党官员,吏部尚书张采被逮,死于狱中。刘宇,焦芳已退休,消籍为民。处死了若干锦衣卫官员,罢免了若干刘党成员。一些被刘排挤打击的官员也获得复职,升迁。

刘瑾的时代过去了。他的一些新的财税政策也全部废除了。

这一年11月,阳明进京〃入觐〃。而调他到南京的调令是10月签发的,所以,他在《给由疏》中说十月调南京。

——续

5.实践论

因刘瑾的打击面太大,王并不算特出的英雄。并没因受过迫害而获得例外的超升。只是恢复到贬谪前的阶级,仍然是个主事,还被安排到了南京,但《年谱》特书〃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因为这个差使比知县略高,算地方官变成了京官,再进步起点高,台阶平。他11月入觐是例行公事,没有取得什么政治成果。到南京上班,对于他在政治进步不得力,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最关键的是对已上了圣学轨道的他来说,这已并不重要,基本上无关宏旨。现在,他再回余姚,也照样要而且能创出新的学派来。这样,当官便成了〃业余〃的事情。能当官便运用权力行其〃亲民〃之道,把“明德”在民间“明”起来。若不能当官便运用学说之思想威力,照样可以〃明明德〃于全民全社会。这是阳明与那些官崽的根本区别,阳明的气节既来自这种〃学〃,也来自这种学给他的这种〃能〃。

但他的更大的特点在于他并不是个宁静的隐士学者,他那套知行合一的学说要体现在〃行〃上,能行与否是检验确实〃知〃了没有的标准,而不是相反。固然在洒扫应对当中即可验证心体之明晦,但这只是王学的下限,他并不自限于此,他觉得若自限于此有负圣道,他自感有责任普度众生。所以,他在北京看见黄绾(字宗贤)有志于圣学大为激动,他说:〃此学久绝,子何所闻?〃黄说:〃虽粗有志,实未用功。〃王说:〃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

黄是王的老朋友储柴墟领到王下榻的大兴隆寺来的。王性喜住于寺院或道观。

在中国要养高洁之智虑,还就是这种地方最相宜。刘瑾已成为〃过去时〃,王已游离这种浓云浊雾之上,已视刘瑾为区区不值一谈之物矣。他现在只有一个兴奋点,就是如何发明圣学。黄绾也以结识王为幸。他们又一起去找了湛甘泉。

湛是当时活着的唯一与王质量对等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风采的〃家〃。王,湛,黄三人倾心相谈,这种〃精神聚餐〃美不可言。三人定〃终身相与共学〃。一相重视师友之道的阳明,现在找到了质量对等的朋友……黄后来至嘉靖壬午年春才拜王为师,再后来独立一派,并转而批评王学。湛当时的名气比王大,在缙绅圈中口碑比王好。因为湛纯粹且超然,尽管被人讥为〃禅〃,但还是赞其高明者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象王那么〃狂〃,那么热衷于现实政治事务,从而显得境界高远。湛对王那一套也始终有微辞。王骨子里有湛那内倾的一面,但湛没有王这外化的一面。在追求心体明诚这一点上二人难得的好同志。

黄此时尚弱一截,只是其诚可佳,至少眼下还没有表现出〃倾狡〃(明史本传的评语)的体段身手,还是诚心倾慕圣学的。他气质中颇有〃侠气〃,不倾注心力去经营升官发财的〃实学〃,却来跟着他们〃蹈虚〃。而黄此时已是后军都督府都事,是很能与上峰说上话的人了。是他和湛就说服了宰相杨一清,把王留在北京。黄是个很有能量的人,也是个想有能量的人。在这一点上,他比王要〃实〃得多。

王于辛未年,即1510年,正月调任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黄绾成了王这一时期论道的秘友。这一时期的《京师诗二十四首》八题,其中两题是写给黄的。还有两题是写给湛甘泉的。黄是个很有主意的人,换句话说是个习染深厚,机深心深的人,易堕〃悟后迷〃。王跟他谈道,用〃减法〃。一次,王因激动讲的太多了,他说遇见这样的对手,想不多也不行。但是他自谦其中有许多造诣未熟,言之未莹的地方。但大路子不差,是在做实功夫,他此时说的〃实〃恰恰是伦理功夫………在别人眼里正是虚。他给黄介绍经验:思之未合,请勿空放过,当有豁然处也。〃他借用佛教的〃镜喻〃,但佛教用镜子讲性空,王却用它讲儒家的性有。王用佛说儒,大凡如此。他说:〃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才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全集,146页)若好易恶难,便流入禅释去了。

人都活在〃缠蔽〃中,主要是被私意习气所纠缠,从而将〃仁体〃遮蔽。所谓减法就是去蔽。去蔽,也不能象朱子说的〃格物〃一样,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那样生也有涯,蔽也无穷,活到老格到老,也难说能否自见仁本体。就象海德格尔说的,去蔽就是造成引进阳光的空隙,形成阳光得以照进来的条件,从而使自身得以显现,得到澄明。用王阳明的话说,去蔽找到人心的一点灵明,找到〃发窍处〃,这样就可以〃敞开〃,找到万物一体的相通处,从而获至澄明之境。

在王阳明的语境中,人心就是天地万物本身得以显现其意义的那个〃发窍处〃,那个引进光明的〃空隙〃,没有它天地万物被遮蔽,从而漆黑一团毫无意义。

王阳明的实践论的核心就是从茫茫荡荡甚至昏昏噩噩中剥出一点〃空隙〃来,进入那个〃发窍处〃,然后从发窍处得以窥见世界的真相,仁本体,获至澄明之境。阳明常用的提法是:识破缠蔽。平日为事物纷孥,找不到自己。这种时候最好是先静下来,收心守志,〃减去〃闻见习气加给的缠蔽,把放逐于外的自己的本心打捞回来。用理学家的话说就是〃复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完成人性的复归。

缠蔽,就是被异化了。人们都不同程度的生活在异化之中。难受,盖产生于异化,尤其是尚能感知是在异化,又跳不出异化。王把这叫做:体用分离,知行不一………只是未知。知与不知的分野在于对自己真诚与否。欺心,将永远处于不知的状态。明代的性灵文学风行,说明文人日益感到了偶然性在增大,从而命运感加深,越敏感就越伤感,他们通过追求一些情调化的东西来找到自己,确立自己。阳明也曾尝试过这条路,但他后来,认为这是放着大道不走,走小径。

即将去南京当尚书的乔白岩来跟他论学。

王说:〃学贵专。〃

乔说:是的。我少年时学下棋,废寝忘食,不看不听与棋无关的东西,三年国内无对手,确实是学贵专。

王说:〃学贵精。〃

乔说:确实,我长大以后学文词,字求句练,现由唐宋而步入汉魏矣。

王说:〃学贵正〃。

乔说:是的,我中年以后好圣人之道,悔学棋艺与文词,但我无所容心矣,你说该怎么办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