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们因何陷入如此困境(9)
(21亿吨碳等于1个ppm的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浴缸动态模拟网址:。)
变化,包括我们使用的能源、我们驾驶的汽车、我们工作和生活于其中的建筑、人和货物在全球运输的方式,还包括那些现在还没有人能想象得到的变革。
气候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在今后仍然很重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了解平均气温上升对降雨和干旱模式的可能影响、对暴雨的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可能影响、对疾病传播的可能影响、对海平面显着升高风险的可能影响,等等。然而,科学能够帮助我们的也只有这些。迟早有一天,再等待更多的计算预测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如何作出抉择。30
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个人和机构已经开始制定大胆的“挑战性目标”,以志向远大的目标刺激想象力、创造性和勇气,而想象力、创造性和勇气正是我们在这个时刻真正需要的。31尽管这些指标的细节不尽相同,其核心信息却基本一致:我们应该在未来20年内,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60%~80%,这样才能稳定住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水平,才能大幅度降低灾难性后果的威胁。3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80…20挑战,工业时代终结的钟声已经敲响。
我们重点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容易理解眼下问题的紧迫,但我们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由攫取、制造和废弃过程组成的工业系统产生的副产品,在一天天地积累,各种自然资源在一点点地减少,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一步步地恶化,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在一次次强化。自然资源减少本身就会进一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全球仅因森林破坏(包括木材的腐烂和燃烧)每年就产生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则驱动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气候变化既是全部问题的一部分,也是全部问题组成的整体问题的代表,这一切正预示着工业时代的终结。气候变化只是一块布上的一根线,我们不能只是抽走这一根线,我们需要重新织就这块布。
正因为全球化的副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应对80…20挑战(80…20 Challenge),实现在20年内降低80%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全球的主要经济系统都需要变革……食品与水、能源与交通、全球的生产和分配方式都包括在内。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除非我们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否则变革就不会发生,正是这些思想造就了工业时代的巨大成功,也带来了工业时代的巨大灾难。
第3章 泡沫之后的生活(1)
我们正处在一个起点,一次长途跋涉的起点。尽管如此,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比喻,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正在开始经历的这场革命。
要理解这个比喻,你首先必须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危机的高度成功的社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人们十足成功地扩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却同时发现自己落入悲惨境地,毫无准备。
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详细列举了众多曾经称雄一时的文明'最近是在他的《崩溃》(Collapse)一书中'如何灭亡。往往还是突然灭亡。比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成就了高度发达的数学、天文学和社会组织结构,当其时代,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文明可望其项背。但是,虽然有如此高的成就,玛雅文明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500年,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全部消失了。原因很明显,正是玛雅人世代延续下来的砍伐焚烧式的不可持续农业,使他们成为一场环境崩溃的牺牲品。
玛雅文明的人口增长越大,他们的农业活动就毁掉越多的森林地带,而那又是他们的生存之地。森林的消失反过来造成土壤流失,进而又逐渐破坏了他们的饮用水蓄水库和农业生产能力。没有了食物和水,玛雅的城邦就崩溃了,玛雅人就又重新返回到丛林和森林之中。
高度发达的社会成功毁掉自己的基础资源,戴蒙德描述的玛雅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历史,都是如此,那么,我们当前的局面就没有希望了吗?1‘不,还有希望。环境分析领域的创始者之一……世界观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的创始人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最近一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个民族成功变革的例子。
600年前,冰岛人意识到,过度放牧对当地固有的高原薄层土壤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出于唯恐失去高原草场,进而面对经济衰退的初衷,农场主们聚集在了一起,共同确定这片高原草场能够支撑的牧羊的数量,然后在彼此之间分配定额,最终保护住了他们的草场。
正如当年冰岛人理解了过度放牧的后果,并把他们的牧羊数目减少到一个可持续的水平,我们现在也理解,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积累所造成的后果。但是,我们与当年的冰岛人不同。他们能够限制自己的牧羊数量,而我们至今仍未能有效地限制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对全球工业化的副作用的认知,但是,要想成功限制排放,仅仅是认知是远远不够的。产生崩溃的真正威胁,更多来自拒绝承认现实,而不是缺乏认知。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这里要借助历史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比喻……泡沫。
我们都熟悉金融泡沫。经济历史学家发明的这个比喻,是帮助理解一个反复出现的令人迷惑的现象:为什么金融业过度扩展和崩溃会不断重复,一再使原本聪明、机灵的人们毁于一旦?
答案是,在扩张期间,实际上有两个平行的现实在发展着,一个在泡沫之内,另一个在泡沫之外。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两个现实都是同样真实的。但是,随着泡沫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被拖到了到泡沫那自我增强的信念和观念里。最终,那些生活在泡沫之内的人如此全神贯注于自我的现实,以至于无法理解泡沫外面的人的观点和角度了。
第3章 泡沫之后的生活(2)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公司泡沫内外之间所进行的互动吧。那时,泡沫内部的人生活在“新经济”时代,相信自己的规则,而当时的成就也证明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技术,网页的点击量、网站的“黏性”(人们进入一个网站后停留多长时间),以及看似很酷的反企业形象。新经济的狂热追求者争辩说:利润是个陈旧的经济学名词,利润早晚会来的。而许多投资者也相信了他们……相信到了非常程度,以至于赢利的旧经济企业常常看到,他们的市场价值相对网络公司在走下坡路,尽管那些IT公司从未赢利或者获利甚微。
然而,在泡沫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现实,在这里,利润确实还是很要紧的。最终,这个更大的现实要求坚持自己的权利了。于是,泡沫破灭了。数量众多的“纸上”百万富翁,还有一些“纸上”亿万富翁,也就此消失了。
正如戴蒙德所揭示的,社会泡沫可以持续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且,泡沫增长的时间越长,就有越多的人和资源被吸引进去,也有越多的人从中获益,而其信念也就越加深入和牢不可破。
数代人以后,甚至很难想象,在泡沫之外可能还有一种替代生活方式。但是,迟早而已,泡沫内部的生活与外部更大的现实之间的不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