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谁是最好的管理者读后感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张忠谋与半导体渊源深厚,40年前,张忠谋与半导体开山始祖摩尔(GordonMoors,英特尔创办人)同时踏入半导体界,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科比(JackKilby),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那一年,他正好27岁,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硕士生。

在60、70年代的台湾,绝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半导体。隔着太平洋的张忠谋,已在指挥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开疆拓土,痛击竞争对手,英特尔、摩托罗拉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掀起全球半导体大战,让竞争对手发抖的人,”1974年5月号的电子杂志,这样描述当时43岁的张忠谋。

张忠谋在他德州仪器1…4世纪的岁月,正是半导体百家争鸣、动辄风云变幻之际。有企业如流星,一闪而逝,有企业盛极而衰,更多企业虎视眈眈,乘势而起。张忠谋运筹帷幄,纵横脾睨。1972年,他接下全球半导体业资深副总裁职位,德州仪器交给他“世界第一”的冠冕,他自始至终紧紧握住,丝毫不给别人觊觎的机会。

当时半导体是新兴行业,产业混沌,没有数据,没有先例,全靠他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汇成策略,再以此建立克敌制胜的团队。现今他的部属分散于世界各地,有的在硅谷、有的在欧洲、有的仍留在德州,但谈起那段和张忠谋一起打拼、横扫敌军的日子,仍觉得那是他们生命中的高潮,至今难以忘怀。“他设定高标准,也对你有高期望。”后来任英特尔副总裁的卡登说。

在德州仪器,张忠谋学习到国际公司的管理经验,这对后来创办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很有帮助。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成立后,就采用国际公司的架构,例如财务制度移植自飞利浦、人事制度移植自德州仪器。

因为有在德州仪器的经验,使他日后坚持专业管理人的原则,在台湾众多家族企业中,风格独特。他会为员工福利向董事会力争,例如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一成立,就决定拨出利润的20%作为员工的红利,董事会犹豫,经他力争才同意。当经营层没有尽力,业绩不佳时,“他也会全力承担责任,尤其不会偏袒部属,让投资者放心。”一位资深主管说。

更由于国际大企业严格的洗礼,张忠谋更有着坚强的毅力。“你知道,有问题,他都会守那里。”台湾集成电路公司董事张安平记得,7年前,他和张忠谋一起去谈判,从下飞机开始,谈到凌晨3点钟,红着眼睛,近60岁的张忠谋依旧不放弃查证每个数字,仔细问每个问题。

◇不做第二

访问张忠谋的过去,是一大困难,他可以天南地北,谈历史、谈科技、甚至谈文学,惟独不善于谈自己,尤其是自己过去的成就。他说:“这一行只能往前看,不能往后看。”

张忠谋进入德州仪器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个大考验,IBM将一批自己发展出来的几项产品移转给德州仪器,其中之一,而且是最难的,就是由他负责。他领着几位工程师,不眠不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将这项产品研究发展成功。成果卓著,而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良率(半导体里最重要的竞争利器,良率越高,成本就越低)甚至超过IBM的研究。他的表现惊动了当时德州仪器的总裁海格,对他开始另眼相看,希望培植他做德州仪器的研究发展最高主管。

张忠谋并不是学电子的,他的半导体知识都是靠这几年边做边学的,而且也只有硕士学历。德州仪器希望能送他进博士班读书。“他们问我希望进哪里读,我说斯坦福,他们很满意。”因为斯坦福是当时全美半导体研究最好的学校,当然也意味着很难进去、很难毕业,德州仪器的人觉得他很有志气,要读就读最好的。

3年很快就过去了,张忠谋重回德州仪器,面临更大的挑战,也要缔造自己的纪录。

第一个纪录,是把一个部门的营业额,一年之间提高一倍半。当时IBM需要一种电晶体元件,但德州仪器一直没办法供应,他的前任负责人开了数十次会议,仍然没有结论。不是说开发不出来,就是说开发出来,IBM也不会要。但是张忠谋,这位34岁的经理一上任,开了两次会,就指定几位工程师一起去发展。在几年的工作经验里,他累积了对IBM足够的认识,他认为开发出来IBM一定会大量采购。果然开发出来后,需求应接不暇,营业额和利润都呈倍数增长。那时候,他已管理3000位员工,营业额5000万美元。

德州仪器总把他派到最艰难,但最有成长潜力的部门。35岁升任集成电路部门总经理、36岁升任副总裁,5年后,升任主管全球半导体业务的资深副总裁。现今全球半导体第一的英特尔当时不过刚在硅谷成立,营业额也不过几百万美元,而德州仪器已雄霸世界第一多年,呼风唤雨。在公司内,半导体业务占德州仪器的50%,全世界六七万员工,其中两三万员工都归张忠谋管,那年他仅41岁。这位来自中国的资深副总裁,已是公司内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及总裁。

张忠谋跃登华人在美最高层经理人。

大企业是美国的典型产物,也是美国为白种人建构的最后堡垒,黄皮肤黑头发的他,如何攻进的?

他设定高目标:他一出手,就要争世界第一。

目标一旦设定,他很少妥协。70年代,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所向无敌,很多企业抱憾退出,张忠谋坚挺前进,要跟英特尔拼到底。

他更以坚毅达成目标,例如当他刚回台湾的时候,只学过两年汉语的他,坚持在讲汉语时。绝不夹杂一个英文字。

由于他从事的科技行业,日新月异,他勤于求知。“不管他到哪里,他都要到书店。”一位接近他的人说。

另一方面,绰号“张大帅”的他也开始显现威风,他要的报告,今天要就是要,绝不能迟交,作得不好的报告,往往丢回去重写,给部属的目标,远超过他们的能力,“更无法忍受平庸、不努力的部属”,“他讲起你的缺点时,会一条条说尽,你会奇怪,他怎么有那么多材料可讲。”他的旧部属,现任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总经理布鲁克说。

性格过于刚烈耿直,不愿与人妥协,阻碍了他晋升总裁之路,例如当年德州仪器总裁菲柏重视消费电子,不愿大幅投资半导体,他在公司每个场合都大声疾呼,不管总裁在不在场。

“我是容易发怒,”他承认,“但那是基于做事的热诚,为什么事情总是做不好呢?”基于做事的热诚,在德州仪器,虽然步步高升,他觉得责任更重,“升迁不应是一个人的里程碑,”他说,“人有旦夕祸福,美国企业也可能一夕大局突变,谁能说得准呢?”“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做成一件事,而不是名利。”

◇改写游戏规则

他拟订策略、督促部属,为他们争取公司资源,不时到实验室鼓励彻夜伏案的研究员,往欧洲拜访客户,来亚洲建立生产基地……

在德州仪器的1/4世纪里,他打过无数场战役,最著名的两场仗,不但他记得,他的部属记得,美国产业界也都记忆犹新。他推广当时最新的半导体制程,席卷全世界50%的市场,成为产业标准;他首先发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市场之争,英特尔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在这场战役中,能克敌制胜的原因,是他首重拟订策略,快速行动,到今天,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有此成绩,也归功于张忠谋当初选择策略的成功。“他是典型的策略家,”一位企业界人士指出。例如在1972年,德州仪器准备发展存储器,当时市场主力产品是1K(目前为16M,即当初容量的16,000倍),最大竞争者就是英特尔,但张忠谋决定,要做就做4K才能竞争得过,“他不但有策略,而且策略要超越今天。”他在德州仪器的部属罗夫说。

在威势逼人的国际大企业里,经理人一旦出手,就必须能席卷全球,张忠谋拟订策略后,更要快速行动、主动出击,他总是push、push、push,丝毫不留情,直到达到他要的为止。

在60、70年代,正值电子业战国风云四起,旦夕之间,新产品会取代旧产品、新制程取代旧制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此时,要席卷全球,就必须大力投资研究发展,推出新产品,让顾客选择增加。

他不但快速推出新产品,而且定时降价,夺取市场。今天看来这并不稀奇,而在当时这是“撼动产业界,改写游戏规则,”一位半导体从业人士说。例如,德州仪器开发出新产品后,张忠谋就和客户协定,每季降价10%,而且他说到做到,即使成本一时无法降低,他也信守承诺,顾客纷纷转向德州仪器。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不但疲于应付,更无招架之力。

定期降价策略,后来被电子业广泛采用,但10年前,当张忠谋与英特尔总裁格鲁夫(他比张忠谋晚进半导体行业甚久)会晤时,英特尔仍坚持微处理器不降价,张忠谋就断言,如果不降价,英特尔就不可能夺取高市场占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