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又不是你的责任!有几个地方不欠童生,秀才不少补贴的?”刘白羽不以为然的说道。
“没有银子也就算了,有的话还是补上为好,毕竟按理说……”
“按理说的事情多了,实际上呢……好吧,历年来的窟窿算是还上了?”刘白羽问道。
“还上了,再说现在这条件已经不错了,教谕这样的清苦官不能和父母官比的。”李天才知足的回答,然后开始搬书箱子:
“古人云,处陋室……”
“我怎么听说孔老夫子肉割得不正不吃,马车还要符合自己等级的?”刘白羽唱反调。
“那是礼法,不是奢侈……”李天才也顾不得自己论历史远远不如刘白羽,辩论不过的事实了,急着解释。
“古人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说,先说今人的事情,以后从我那里拿的补贴,可不要再去充好人了,这一个县里秀才,童生的婚丧嫁娶,如果都来求你个人,你那点银子哪够?”刘白羽开门见山,“听说李教谕最近又出血了?”
“这也是没办法,学生的一个门生,几天前捐馆了。师生之谊,总要亲身去送一送的,实在家境不好,不帮忙只怕以后日子过不下去了。”李天才听说是问这个,想起那家的悲惨模样,顿时眼角湿润了,有点哽咽的回答道。
“听说不幸过世之后,家中留下孤儿寡母处境困难?”
连这个也知道了,青山居士还真是消息灵通。李天才哪里想到道貌岸然的青山居士和无赖之流还有一腿,只当是刘白羽无意中知道的,于是点点头,嗟叹道:“正是,家中留下寡妻和三个孩子,没了顶门立户的人,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现在学里和同窗们凑了一笔奠仪,眼下大约是过得去了。”
至于以后怎么办,李天才连想都不愿想。这家人家留下少许薄产,家主尸骨未寒,就有族人看相了要来谋夺。孤儿寡母之家,吃亏是肯定的了。自己一个小小的教谕,又是外乡人,人家家里的事情,真是一点忙也帮不上。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刘白羽从包里取出十两银子,“我作为县学里的名誉老师,也算是他的师长,不能置之不理,所以还请李教谕转交。再说他有个孩子已经十岁了,把他送入县学挂名就是,有了读书人的身份,族里的人也不敢太过分不是?”
“这份心意,我就替他家的孤儿寡母代谢了。”李天才觉得刘白羽这样也不失为获取读书人名声的好事,至少比江南的文人们在秦淮河上和名妓的绯闻换名声强得多了,于是就收了。
“这奠仪是十两银子,不算多。”刘白羽叹了口气,“等出了热孝,每个月另外致送五钱银子的补助,虽然菲薄,维持体面大约是不成问题了。”
李天才一时呆住了,每个月还有补助?!就是一般的朝廷官员也是没有的,只不过是一个没有进学的学子而已,用得着出这么重的礼物么?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来,呆住了。
“读书人的体面总是该有的吧,否则岂不是斯文扫地!”刘白羽见他发呆,赶紧提醒了了一声。
“这倒是正理,只是县里秀才,童生也是不少,都按照这个待遇来,有点……”
李天才现在感到自己似乎该制约刘白羽大手大脚的错误了――只是看刘白羽兴致正高,也不好再说什么,大不了告诉那家的孤儿寡母,这银子不是以后都有的就是了。
110新的书院
等到秋天能发钱米给廪生,刘白羽就知道这读书人数量相当多,不是他一个人养得起的了。想到这里,李天才又是松了口气,毕竟刘白羽的学问是真正的实学,最喜欢的就是数学管理,不会看不出和这个道理。
刘白羽看着这教谕脸色青一阵红一阵,哪里知道他心里想得是自己不接地气了,不知道一个县里的读书人数目多少,还以为是为自己省钱呢。
“总而言之,不用客气就是了。”刘白羽看他的态度软化,心想这计划有了七八分的把握了。毕竟有他参与的话,事情办起了就名正言顺。笼络县里知识分子的事情还是要有他这个县里的教谕的协助才好,否则一个一个的和县里的读书人联系,岂不是累死人,也极为影响两人的关系。。
刘白羽对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原本并不看重――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在未来的时代中甚至比不上自己培养的家仆,甚至最重要的忠诚度也是远远不如,毕竟这个时代读书人的节操普遍很低,除了杨愤青等少数人也就是见风使舵的样子,至于阉党,那就更不必说了。
但是在孔灵文的分析下,以及对这个时代中不断搜集到的信息反馈,刘白羽对这些知识分子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毕竟再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理论上都是掌握知识的人,而且是官僚体系的后备军。所以他们在社会上还是享有相当的地位和声望的,之所以看上去没有多少号召力,只是缺少财力资源罢了。
而且如果刘白羽想建立新朝的话,和自己有着师徒名分的读书人可不能象东林党和阉党斗争那样见风使舵,毕竟身为反贼的弟子,再怎么忠于明朝,皇帝怎么信任,也会被政敌打击的不能做人——这和党争是完全两个概念,历史上洪承畴就是凭借师生,同年等关系帮助满清速定江南——让南明后来的反击只能化为垂死挣扎,可见科举关系网一旦关系到了朝代更替,那威力可是相当的巨大。
这么一来,旧知识分子就成为刘白羽需要重点拉拢的阶层了。虽然刘白羽现在岁数太小,按照士林的规则,养望什么的,十几年也不会有多少徒子徒孙,但是刘白羽可以用科技知识作弊,培养出一大批名为儒生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这个子曰诗云的读书人到处都是,实用技术人才极为匮乏的时代,必然被当做宝贝,掌握各地的实际权力,成为自己将来的暗子
而且在知识匮乏,文盲率极高的古代社会,有文化的人不但掌握了话语权,也掌握了判断是非的权力。这批人的态度和向背能够影响到许多普通百姓,至于东林党的话语权垄断问题,其实也不用太担心,东林党一贯专注内斗,抓奸贼什么的,对于地方上的势力还真没什么警惕,连臭名昭著,走到哪里祸害到那里,比满清还凶恶的左良玉都为了朝廷内斗拉拢,还真没啥下限可言。
刘白羽透过方方面面的资料,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已经大体掌握了整个本县的文化状况。
总体来说,水平极低。
当然,这个水平极低是放在明末学术商业化这个大环境下说的,如果从整个明朝来说,本县的文化建设的底子还算是不错的。毕竟本县也是地处人口大省山东,就是现在也是高考分数线上天的地方。即使没有什么钱;文气的积累总是有一些的。
但是因为人口总舵,全县的读书人数量也是相当多的。全县的生员,大约有三十人,在县学里挂过号,参加过县试的童生在一百四五十人上下;除去当然去老的无心在学的;和挂名的乡绅;商人之流;实际上能找来的不过是纸面上的一半罢了。
大明朝一个县里的生员,多少是有定额的。最值钱的自然是廪生,每个月有六斗米可领,理论上不工作都是白领贵族;定额也是卡的相当严的;一般大县三十,小县二十。作为人口稠密的山东县城;本县的廪生名额有三十个。
当然廪生之外有增生、附生之类的额外名额,但是没有国家认定的补助,基本就是现在拿钱的自费研究生那种;属于**的高发区和教谕的私人钱袋子之一;这类人,在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