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岁的孩子,缺少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因此,要避免加重他们的心理创伤。
一是,尽量不让他们亲眼目睹或通过媒体看到伤员、尸体等惨痛场景。二是,把他们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给他们食物和温暖,比如送往其他地方的幼儿园,让他们回到孩子的快乐世界。三是,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讲出自己的经历,帮助他们慢慢处理心理的创伤。
12~16岁的少年,心理结构已基本成熟。尽量不让他们看到血腥场面,告诉他们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只要不严重,不持续太久,就是正常的反应,要接纳这些情绪。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会改变价值观、降低自信,要鼓励他们帮助小孩子、帮助弱者,找回自信。引导他们讨论灾难问题,暴露悲伤,分享恐惧,让他们看到生活中还有更加美好灿烂的东西。
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001。家长和老师在面对灾难时都会有不安的情绪反应。留意自己在这些事件上的思(图为 6月 13日,心理辅导人员正在为北川学生做以班级为集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赵红摄 )想、情绪及行为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尽快让孩子们回归正常的生活与情绪状态。
2。家长和老师要保持冷静,缓解压力,寻求协助途径,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学习榜样。切忌强装镇静,行为却表现慌张,这样只会加深孩子的疑虑。
3。陪伴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父母也可能会因为自己身心受创、忙于灾后重建或家庭事务而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忽略对孩子的关心与支持;或可能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过度保护或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从而牺牲了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活动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康复与成长。
4。向孩子解释,灾难与危机背后也有正面的意思,包括凝聚更强的互助力量,使民众更团结,更让我们懂得珍惜当前的时间,更懂得如何去保护大自然等。
5。自己积极地参加救助活动,本身给孩子以信心、以重建家园的美好希望,但不鼓励儿童参与力所不及的救助活动,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6。如果家长和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或对灾难的反应明显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家庭时,需要及时寻求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帮助。
媒体对灾难中的儿童有正面的影响。如在有关灾难的报道中,人们互相关心、相互救助的感人故事和社会对灾难人群的支持,以及如何重建生活等正性报道,特别是与儿童相关的正性内容,有助于儿童重建希望和安全感,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新的生活。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0)
但是,也可能有一些镜头,孩子在看了以后,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要注意引导,101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避免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让他们明白这些情绪反应,只要不严重,只要不持续,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为了减少他们长期沉浸在一些不良情绪当中的可能性,要限制孩子看电视、上网的具体时间,了解孩子看电视与上网的内容,或者与他们一起观看,及时与他们讨论有关问题。必要时可以关掉电视,并耐心与孩子交流彼此对灾难的看法和感受。应该告诉孩子媒体工作的阶段性,引导和帮助孩子回到没有媒体的生活中。
媒体对灾难的再次报道,可能唤起孩子关于灾难的感受与记忆,此时家长同样要注意对孩子的保护,减少他们接触这些信息和镜头的时间。也可借此机会与孩子讨论既往灾难、学会哀伤,帮助孩子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灾难、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
无情的灾难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尽管很多孩子不在抢救现场,但电视等媒体的报道使得孩子们同步感受着灾难的惨况。年幼的孩子会对灾难和死亡产生很多的惊恐和疑问。
怎样引导身边的孩子正确认识灾难和死亡?这是地震灾难带给家长、老师们的一道新课题。及时开展生命教育,是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果是尚未懂事的幼儿,家长可以暂时告诉他们 “这个人不见了 ”或 “这个人出远门了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
学龄期的儿童慢慢懂事了,就可以科学地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尽量不要对孩子隐瞒或者编造理由,要让他们面对现实。隐瞒会增加他们新的焦虑和困惑。
当孩子们通过电视目睹到灾难画面时,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珍惜每一天,勇敢地面对困难,要像那个 “可乐 ”男孩一样懂得感恩和乐观;要像那个即使双腿被卡得鲜血直流,还高唱《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的小朋友一样乐观、勇敢……多用一些积极、向上的案例鼓励孩子,要看到生命的可贵和顽强。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坚韧、乐观、从容、刚毅,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从小树立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观念。
同时,要和他们讨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不爱护大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可以讨论到个人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地震,对个人,对某个家庭,甚至对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都是灾难性的,带有毁灭性的。
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它可以激活很多正性的力量,可以推动人类更多地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带来的是机遇、是生机,也是希望。
(激活生命的力量,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赵红摄)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02由于儿童自身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应对外界的困难和缓解自己的情绪还没有经验,所以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创伤的打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儿童自身成长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在修复创伤方面,也有很多积极的资源可以调动,有很多经历创伤的孩子反而比以往变得更坚强,更充满智慧。 。。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1)
问题是,如果这种打击过大,以致调动所有的积极资源也无法弥补创伤所造成的大脑和心理损害。比如,现在已经有研究表明,小时候经历虐待的人,在长大以后,与大脑工作记忆有关的 “海马 ”脑结构将缩小 20%~ 40%。所以,儿童一旦遭遇心理创伤的强烈打击,可以影响智力发育,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如果对这部分孩子不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受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他们未来的家庭,乃至于下一代。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知道哪些孩子是需要积极干预的,哪些只是调动积极的资源就可以应付得了的。尽管先前已经谈到心理应激反应有很多的危险因素,但这些更多的是统计学的概念,即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的理论,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似乎假设每一个危险因素的作用是等同的。实际上,有些因素是很关键的,也许只要一个,就足以够成致命的危险因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心理干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先是面上的科普教育,然后是通过提高自我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我们主动去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看起来,程序很简单,实际上,这样的理论又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人,如果被证明此时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后也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遗憾的是,经历地震灾难的孩子,尽管当前可以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是这种地震创伤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敏感性,即他们长大以后,很可能因为工作晋升、夫妻关系紧张,乃至更小的问题,而把自己彻底击垮。
所以,理想的情况是,将所有经历地震灾难的孩子都加以评估和心理干预,并一直保持互动的跟进服务。
为什么有的人无论道路如何艰难崎岖,仍能奋斗不息,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被所遭遇到的小小挫折而折断了梦想的翅膀呢?为什么在相同的智力、资本和机遇的条件下,有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把握机会,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却一无所成?是天生的禀赋造就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