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就是人的基本属性,是由社会发育的成熟程度与个人人格(即个性)的成熟水平共同决定的。企业中的人性改造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对个体的人性成长施以影响,促进人性弱点的克服和优点的发扬并符合企业要求的过程。人性改造是实施“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活动之中。个体人性的成熟化和个体之间人性的和谐化,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1、人性改造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人性及其表现,对人性成熟度的要求也要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标准,并充分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性的不同要求;
(2)连续性原则。人性的状况始终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人性改造是没有“完成”的时候的;
(3)科学性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对员工的人性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和实施改造方案,而不是依靠长官意志、空洞说教或者简单的处罚;
(4)领导示范原则。领导者在行使职位权力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个人权力(人格魅力、业务专家形象等),为跟随着提供表率。
2、人性改造的认识误区
(1)企业不需要对人性进行改造——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没有确定人本管理的使命。企业不仅要用人,还应该育人,用而不育就是掠夺式使用;
(2)人性无法改造——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人性的特点。人性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但社会属性却是后天形成的;
(3)难以找到改造的方法——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将人性改造工作神秘化了。人性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人性改造这项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运动,而是靠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管理者帮助员工树立积极的心态、帮助员工搞好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工作绩效等等,其实都是有效的人性改造方法。
3、人性改造的关键环节
(1)招聘。俗话说“病从口入”,招聘就是企业的人员入口。招聘时要进行人员优选,不仅要注重应聘者的知识技能是否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更要看其人性是否能够与企业的文化相融;
(2)培训。无论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还是老员工的提高培训,都要适当安排一些企业文化、心态、人格、动机方面的培训内容,不要只培训知识和技能;
(3)日常工作。日常工作中的指导、沟通、表率等,往往比培训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的组织化】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组织得起来”的员工。人的组织化就是帮助员工进行角色转换——从进入企业前的角色,转换为某个职位的特定角色。
1、组织化的含义
(1)组织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2)组织化是一种角色转换过程;
(3)组织化是面向全体员工的;
(4)组织化是企业的责任。
2、组织化的要求
在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一方面缩短个体人格与企业人格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在承认个体无法达到绝对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与发挥每位员工的个性,使员工队伍既具有组织的严密性,又具有个性的张扬性,这样的组织化才真正富有活力。
3、组织化的意义
(1)组织化使个体的聚集符合特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的要求;
(2)组织化是建立企业工作秩序的必要步骤;
(3)组织化是灵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前提;
(4)组织化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的制度化措施。
【企业人格化】
“物化”的企业观将企业视为一个生产函数,由人提供的劳动(包括企业家的劳动)是与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被看作是资本家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抽象的经济单元,因此,得到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本雇佣劳动”。
“人化”的企业观认为,人各有人格特质,由人组成的企业也就必然具有群体人格特质,因此,企业也必然有自己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支撑着企业的运转。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的企业家理论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他指出,现代的资本市场能够使一个不具有资本但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去发现愿意为他承担风险的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