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中国抗日战争史全过程讲解 > 第170部分(第2页)

第170部分(第2页)

日伪“清乡”开始后,新四军第6师第18旅鉴于内线活动地区狭小,周旋困难,遂以主力直逼江阴、无锡和苏州近郊,袭击日伪军据点,企图调动“清一”之敌回援,但未达到目的,而留在内线坚持斗争的部队和党政机关,虽经英勇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伤亡很大,仅部分突出重围。8月下旬,第18旅一部奉命渡江转移到苏中地区。

9月初,日伪军集中4000余人的兵力,转向澄锡虞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期“清乡”。日伪这次“清乡”,强调“政治清乡”,并把“清乡”地区划分3种区域,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留在苏南坚持斗争的新四军第6师第18旅部队,接受苏常太地区反“清乡”的经验教训,采取以隐蔽斗争为主的方针,主力部队适时转至外线澄西地区,以少数地方武装,依靠群众掩护,坚持了原地斗争。至12月中旬,第18旅全部奉命转移到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

在新四军第6师第18旅进行反“清乡”斗争过程中,第16旅在苏南茅山地区对敌发动攻势,连克延陵镇和九里铺等日伪据点30余处,恢复和扩大了金(坛)丹(阳)武(进)抗日游击根据地。11月28日,日军第15师及伪军各一部共3000亲人,由金坛,薛埠等据点出动,“扫荡”溧阳地区。第16旅旅部在塘马由于对敌情不明,遭敌合击,虽奋战竟日,反复冲杀,毙敌数百人,但除一部突围外,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第16旅政治委员廖海涛以下270余人壮烈牺牲。塘马战斗后,第16旅进行了整顿,继续坚持以茅山地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日军继1941年对苏南抗日根据地苏常太、澄锡虞地区进行的第一、第二期“清乡”后,于1942年春,以其第15师一部,对京沪路以北澄西地区实施第三期“清乡”;同时,对京沪路以南茅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批毁苏南抗日根据地,消灭新四军第16旅。

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第16旅在亨沪路以北,采取以隐蔽斗争为主,组织精干的便衣武装,打击小股敌人,坚持澄西地区的斗争;在京沪路以南,采取以地方武装、民兵为骨干,开展广泛的游击战,粉碎敌之“扫荡”,旅主力则分别向丹(阳)金(坛)武(进)、太(湖)隔(湖)、横山、大官圩等地分散游击,恢复了这四块游击根据地。由于反“清乡”、反“扫荡”相互配合,粉碎了日伪军的企图。

(二)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清剿”斗争

日伪军庄对苏南抗日根据地实行第三期“清乡”的同时,又开始对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清剿”。

1942年3月9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2旅及伪军各一部共5000余人,分3路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南通地区进行“清剿”、“扫荡”。新四军第1师集中10个团的兵力进行反“清剿”、反“扫荡”作战,以小部队迟阻日伪军前进,另以主力袭击日伪军侧后重要据点,于丰利坝、马塘、河仓堡等地,消灭日伪军800余人。

6月12日,日伪军开始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海门、启东地区进行“清剿”。

日军独立混成第12旅一部及伪军7个营共4000余人,首先完成海面和长江的封锁,接着完成从九龙闸至青龙港、从四甲坝至吕四的陆地上的外线封锁,尔后在封锁区内分块进行“清剿”,挨户搜捕根据地党政军人员和抗日群众骨干;同时,编组保甲,建立伪政权,进行经济掠夺和“反共和平”的欺骗宣传,企图以军事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围歼新四军第1师主力于海滩地区。对于日伪军的“清剿”行动,新四军部队早有准备,第1师兼苏中军区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将后方机关事先转移,主力也适时跳出封锁圈,留在原地斗争的部队积极分散活动,袭击日伪军的“清剿”分队和指挥机构。6月24日,根据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新四军第2师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第3师在陈家洋、海河、上冈地区,第18旅在江都、高邮地区,第2旅在盐城、东台、建阳地区,第1旅在泰兴、黄桥地区,同时对当面日伪军守备薄弱的据点和交通线,展汗破袭战,策应苏中海门、启东地区的反“清剿”斗争。在1个月的反“清剿”斗争中,新四军第1师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使日伪军的“清剿”遭到沉重打击。日伪军除留一部兵力在海门、启东地区巩固其占领区外,主力转向对苏中第3分区进行“清剿”,企图继续寻歼新四军第1师主力。

7月10日,日伪军共6000余人分别对泰兴、靖江、泰州和如(皋)西地区进行“清剿”,构筑据点,修筑公路,依托据点、公路进行分割、封锁,并清查户口,编组保甲,建立伪政权。新四军第1师第1旅根据上级捎示,主力适时转移至“清剿”区外,仅留一部兵力协同地方武装分散游击,坚持原地斗争,并组织强有力的便衣短枪队,插入敌后方,袭扰守备薄弱据点。

日伪军在寻歼新四军第1师主力的企图破产后,又于8月中旬转移兵力,准备对苏中第1分区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进行“清剿”。

9月25日,日伪军1500余人首先对江高宝地区的临泽以北进行“清剿”;继而于10月16日又转向对临泽以南、樊川以北地区进行“清剿”。新四军第18旅根据第1师指示,于敌“清剿”前即将主力大部分转移,仅留一部兵力协同地方武装坚持原地斗争。但由于临泽南北均系水网地区,部队隐蔽、机动困难,而该地区地方武装数量较少,干部也缺乏应付艰苦复杂斗争局面的经验,因而根据地受到较大损失,基本变为游击区。

新四军第1师经过近半年之久的反“清剿”斗争,打破了日伪军消灭新四军第1师主力、变苏中为其占领区的企图。

为了进一步推行“清乡”计划,1942年12月1日,汪伪“清乡委员会”制定了《1913年上半年清乡工作要领》,除继续在苏南进行”清乡”外,将“清乡”地区扩展到苏中等抗日根据地。

四、坚持皖中、皖南抗战,开展浙东抗日游击战争

皖南事变后,日军乘机对皖中的无为和桐城以东地区进行“扫荡”,并于1941年3月上旬侵占巢湖以南盛家桥、黄姑闸等地,构筑据点,以控制淮南铁路。巢无地区完全成为敌后,坚持这一地区的新四军第7师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日伪手中夺回了巢湖、白湖以东广大地区,并陆续收容了皖南突围人员。从此,该师担负起来起江浦、宣城,西至鄂皖边,南起青阳、绩溪,北至合肥、全椒地区的抗战任务。第7师即以巢无地区为基本区,在周围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军,扩大游击区,同时加强根据地建设,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建立群众性抗日组织,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到1942年初,初步巩固了巢无抗日根据地,井在桐城、庐江、白湖、含山、和县等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并一度与第5师打通了联系。同时,以皖南事变中突围的部分干部为骨干,先后成立了数支游击队,采取隐蔽分散活动的方式,紧密依靠地方党组织,在铜陵、繁昌、芜湖、径县、旌德、太平、绩溪、歙县等地坚持皖南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春,新四军第7师继续巩固与发展巢芜根据地,坚持皖南、桐庐地区。4月,第7师以第56、第57团各一部进入含和地区与当地游击队汇合,成立了含和独立团。独立团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开辟了含和、江(浦)全(椒)游击根据地,并订通了与新四军第2师的武装交通线。至此,新四军第7师初步完成创建皖中、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通与第2、第6师联系的战略任务。

194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今后华中战略任务的指示》中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恨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1941年4月,日军进犯闽浙沿海地区,连陷镇海、宁波、慈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