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阳来采访我,看了看我书房里的字画。我以为他是个外行,便夸夸其谈了一番,没想到后来他比我还夸夸其谈,从王羲之到汉隶魏碑,从康有为到“流行书风”(当时还不叫流行书风),最后他还“谦虚”地提笔“献了一回丑”。一看他的字,我知道遇到了高手。再后来我的书房就成了他的书房,墙上挂的字,他的比我的还要多。
大阳现在办的地产周刊,和其他的地产周刊确实不一样。可惜的是,知道的人并不多。北京观念地产展也是。当时是SARS之后,大阳想做一个好玩的又不太正经的地产展,叫“中秋休闲房展”。一个星期天他到我办公室,我对他说中秋休闲房展也没意思,不如叫观念地产展,从哲学层面看一看人和城市、人和建筑、人和环境的状态。因为观念的表达可以是一种超越具象的表达,所以,肯定会好玩和有意思。大阳小眼睛转几圈立马放出光来,于是又发表了一通胡侃,侃得很兴奋。
大概是因为大阳实在不会也不想讨好人的缘故,北京观念地产展在地坛开展的时候,虽然现场很轰动,但在北京的影响并不大。很多人只是看热闹,并不明白就里。其实明白不明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展览成功的事实,毕竟一反过去房展会的“卖房”形态,从当代艺术、当代城市、当代文化的角度真的卖了一把“文化”,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就像我们的苹果装置,参观的人把苹果拿走或抢走,这就是互动,苹果房子慢慢变样,这个过程本身就能传递出我们的理念:“房子是有生命的,会生长的,能新陈代谢的,可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人的需要。”后来单大伟到北京来,想把这个展览搬上住交会,大阳和我商量成立联席策展人,把“混合”的概念坚持下去。于是最终确定了中央美院隋建国、自由艺术家包泡、建筑评论家王明贤,发展商和媒体是我和大阳。当观念地产展在住交会上出现的时候,达到了预期的轰动,从新闻报道就能看出来。有人跟我说,这次观念地产展,让南方地产界找到了激情。作为策展人之一,我要说的是,没有陈大阳这个人最初的鼓捣,没有陈大阳的把什么人也不放在眼里和“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以及他对自己的坚持坚守,观念地产展可能还要等上一两年。
张宝全:谁来给中国房地产当记者(2)
观念地产展的成功,其实也在说明大阳的热情和理想并不是没有人认同。这件事我不知道大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好,言归正传,究竟“谁来为中国房地产当记者”。
我的看法是,中国房地产记者就是陈大阳+蔡照明,没有陈大阳是一种堕落,没有蔡照明则会变得更糟。
蔡照明提到“原罪”一说,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地产本来就是俗物、充满铜臭味的东西,开发商也好,媒体也好,记者也好,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那么清高。但地产没文化也不行,因为地产是城市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不是地产的重任,我们没必要要求开发商、媒体、地产记者肩负起文化旗手的重任。要做文化何必做地产周刊呢?直接去做建筑周刊、文化周刊好了。就算是大阳,我也不相信他就从来没有为广告为钱或人情写过稿。报纸没有广告谈什么生存,连生存都是悬念,能文化什么,雅什么?中国不是有句古语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你不能帮人家卖房子,人家就不会给你钱,没钱饿着肚子心里最好的灵感可能就是馒头或红烧肉,玫瑰花肯定是吃饱了撑了以后才会有的事情。
蔡照明是明白的,他能够想得开,市场经济就是公平交易,本来就是件很俗的事情。你如果想着自己是个俗人,怀着很俗的想法,去做很俗的事情,也许会快乐,就会如鱼得水,就会被主编看中,就会有房子有车,就会有可能在茶余饭后想些玫瑰花的事情。
当然如果能雅俗共赏更好,这就是皆大欢喜。这就会使一个人在拥有馒头、红烧肉的同时又能拥有玫瑰花。
蔡照明说自己是俗人,我看他并不俗,从他的文章,从他对大阳一句“铜臭味”的较真,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真的俗人,充其量也只是装俗而已,在他心里,不见得没有陈大阳那种野心,只是会分场合分人而已。我想,如果是另外一个人说蔡照明有铜臭味,他也许不会那么愤愤不平,按我的想法,也许他会哈哈一笑,甚至还连连点头:对对,本人俗物一具也,哈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道理很简单,但真明白不容易,我自己也是做事特认真,然后就认为别人做事也应该和我一样认真,这不等于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所以我说,中国的房地产,既需要蔡照明,也需要陈大阳,应该是陈大阳和蔡照明的混合。混合就是活力,混合就能产生碰撞和激情,从而给中国房地产注入活力。否则一味“吹捧”,使其昏昏然,中国房地产被“捧杀”了,还以为是创新呢。也没必要成天板着脸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棒杀”,中国房地产被“棒杀”了,你吃什么?你就只好去改行了,当八卦记者或当娱记。
不知说得中不中听,悉听两位发落。谢谢。
冀志罡:一个人的顺驰,一个人的命运(1)
blog。sina。sblog_467a6549010002lh。html
顺驰终于服了软,孙宏斌终于认了错!喜欢让人吃惊的他,这一次也没有例外。他重掌顺驰帅印,带回旧日老友,全面改组领导层,全国扩张战略大幅回缩。三年前高调杀出天津的顺驰,不得不选择回撤天津。
今日之顺驰,已非昨日之顺驰。
回想三年前,人们对这匹黑马发出阵阵惊呼的时候,质疑甚至贬斥之论何其多。笔者一篇质疑顺驰资金链的文章,也曾引起顺驰激烈反弹,并部分促成了对孙宏斌的专访和之后多次的面对面讨论。但当顺驰真的遭遇资金困境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幸而言中的感觉,相反,只感到遗憾。
不难想见,一定会有幸灾乐祸的声音。几年来言之凿凿顺驰必倒的人,一定以为自己未卜先知;而对顺驰寄予厚望的,则可能抱怨自己看走了眼。但在我看来,市场莫测,一切皆有可能。顺驰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顺驰的挫折也未必事出必然。
一个结论与三个事实
顺驰走到今天,虽然没有盖棺定论,但眼前的情形却是清楚的。顺驰疯狂的全国扩张,至少阶段性落败。这个结论,同时告诉了我们三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顺驰不动产网络(前顺驰置业)、顺驰(中国)与融创集团三家企业之间,不仅高度关联,而且财务上也互为支持。因为孙公开承认这一点,等于否定了自己过去的说法。孙曾一再公开表示,上述三家企业独立运作,相互之间没有资金上的直接往来。
不知道软银和凯雷的经理人现在着不着急,他们一定想确认,那4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是用来打造网络股而不是调给顺驰救急。
第二个事实,虽然孙一直否认,但资金链吃紧,的确是顺驰的最大麻烦。不过至少在宏观调控之前,孙的逻辑仍是对的。他曾对笔者解释,“顺驰最大的风险不是资金,而是市场,只要市场好,资金不是问题。我们手里有地有项目,只要愿意,随时能够换到现金。”
可惜此一时的正确,却为彼一时的错误埋下了隐患。“5?11”房产新政的突然袭击,打乱了顺驰已有的步调。虽然表面看来,顺驰自去年4月份启动的调整,恰好为宏观调控打了提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