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滇味餐厅 > 第43部分(第1页)

第43部分(第1页)

曲调,如《十大姐》等;一些是其他地方流行的曲调,如“泗洲调”、“十杯酒”等。花灯舞蹈也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没有演唱的剧目,有《狮舞》、《猴子弹棉花》等,进行集体性的歌舞有《连厢》、《拉花》等。

云南花灯戏的许多剧目的艺术特色是:朴素、单纯、健康、明朗,充满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除去从滇剧中借鉴过来的剧目,大约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花灯歌舞剧《大头宝宝戏柳翠》、《十大姐》、《踩连厢》等;花灯小戏剧有《红回门》、《三星贺寿》等。最初的花灯戏行当,只有男女二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增加了丑角这个戏曲行当。如今又发展出生、旦等其他行当,以适应花灯戏中中型、大型剧目演出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剧团在大力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新编和创作了大型花灯戏《依莱汗》等100多个剧目。近年来,还新创作了《卓梅与阿罗》、《风雪马缨花》、《情与爱》等不少剧目。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滇味艺术(4)

四、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居住于澜沧江流域白族人自编自演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剧种,因其唱腔用唢呐吹奏过门而得名,白族人也称其为“板凳戏”。经过研究发现,吹吹腔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弋阳腔”声腔系统,后来在发展中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要素,并经过白族艺人的创造,形成具有白族艺术风格的剧种。清朝乾隆时期吹吹腔发展到极盛,流传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

吹吹腔在后来的发展中被分为南、北两派,大理以南流行的为南派腔,大理以北流行的为北派腔。其中南派吹腔影响较大,保留了较多的古老风貌。这两派唱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其唱腔有30多种,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按行业分:生角唱的生腔、旦角唱的旦腔、净角唱的净腔、丑角唱的丑腔。另一类是按情感来分:幽默含蓄的丑角腔,叙述性的平腔,抒情性强的一字腔,哀怨、伤感的二簧腔,威猛高亢的高腔,悲愤、哀伤的大哭腔等。吹吹腔的音乐板式主要有流水板、垛垛板、阴阳板、风绞雪、七句半、课银子等九大板式。其乐器伴奏主要是唢呐,其次还有小鼓、大鼓、大钵、小钵、芒锣、大锣、梆子等。

吹吹腔风格古朴,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唱词和道白大多使用白族语,唱腔高亢激昂,有很强的感染力。吹吹腔伴奏很少,一般只用唢呐吹奏过门,有的还直接用唢呐吹奏调曲牌,如山坡羊、哑子哭娘、大过山等。唱词都是用白族的“七七七五”句式,白语和汉语相互掺杂,而且很讲究韵律。四句唱词为一节,在唱了一、四句词后用唢呐吹奏过门,在唱二、三句唱词时使用打击乐。吹吹腔的过门曲较长,变化很复杂,其作用就是延长唱腔的内容,强化感情。打击乐一般和唢呐一起使用,演奏出的音乐按照节奏感可分为“文场”、“武场”两种。

在吹吹腔中,演员行当分工很细,总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四大行当中又进行了细分:生角被分为正生、须生、英雄生、小生;旦角分为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净有黑净、红脸、大花脸;丑分为大丑、中丑、小丑。

吹吹腔有300多个剧目,其中历史悠久、流传比较广泛的有《崔文瑞砍柴》、《重三斤告状》、《人勤花旦》、《鸡鸣茶香》、《血汗衫》、《火烧松明楼》、《蔡雄过年》、《八郎探母》等80多个传统剧目。解放前,云南地区还没有专业性的吹吹腔剧团,大多是一些季节性和业余的戏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云南地区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吹吹腔剧团。它成为首个专业性的剧团,此后演出过《杜朝选》、《火烧磨房》、《三月三》等多个传统的吹吹腔剧目。后来,大理剧团还以大本曲唱腔为主,同时吸收吹吹腔和白族民间音乐,把吹吹腔发展成了白剧。

五、彝 族 跳 菜

“跳菜”是一种原生态舞蹈,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传统习俗,它是居住在云南无量山、哀牢山一带的彝族人,在婚丧嫁娶办宴席上菜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据说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盛行于唐朝民间,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彝族村寨,人们逢喜事就以“跳菜”助兴,遇到丧事就以“跳菜”减轻悲痛。彝族人在筹办红白喜事的宴席时,所有的餐桌都要面对着厨房向两面摆开,在中间留一条路。客人坐定、数声锣响之后,“跳菜”就开始了,此时大号和唢呐齐鸣,跳菜大师从厨房里相继走出来。他们头顶着装满一碗碗菜肴的菜盘,在音乐声中忽前忽后、一摇一晃地踏着音乐节拍入场。这些大师一边跳着舞步,一边还做出很多怪相,逗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进行跳菜的人大多是男性,他们一般两人为一组,一组跟着一组跳。跳菜的姿态也不同,他们有的用头顶着盘子,有的则用手托,有的用臂抬着,有的还是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面的人头顶大菜盘吹奏唢呐,下面的人则两手托着菜盘。在激越的唢呐声中,这些人还要表演“苍蝇搓脚”、“鹭鸶伸腿”、“金鹿望月”、“野鸡吃水”等动作。这些动作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轻柔似水。表演动作时,他们还要不断翻新花样玩弄装满菜肴的托盘,难度颇大。

在所有的跳菜表演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口功送菜”和“空手叠塔跳”。表演“口功送菜”时,“跳菜”的人头顶托盘,盘中装满了菜碗,嘴里衔着两个大铜勺,然后在勺上各放一碗菜。此时他们面带笑容,口功、臂功、腕功、顶功齐用,徐缓有序地上菜,直至菜香四溢的菜碗准确落桌。表演“空手叠塔跳”时,“跳菜”高手们头顶托盘,盘里还装着盛满菜的八大碗。他们双手十指伸开,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在一起的四大碗菜,踏着鼓乐的节拍,甩开矫健而优美的舞姿,边跳边舞,并在搭档们之间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穿梭。很多人都担心会掉下一碗菜来,然而“跳菜”者却从容自若,尽情地扭着舞步。重叠在一起的菜碗在他们的手臂上,随着舞姿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变换位置,始终稳稳当当的,连一滴菜汁也没溅落出来。然后,在宾客的鼓掌和赞叹声中,他们会把菜陆续摆在桌上。

“跳菜”表演很精彩,每个表演者都要有真功夫,而且摆菜也有一套讲究,常见的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跳菜”是彝族人特有的古老饮食文化和原生态舞蹈,它将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和饮食融汇在一起,表现出彝族人的豪迈爽直、坚毅刚强、昂扬向上的性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1)

云南在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和多种文明的碰撞中,兼收并蓄,创造出许多具有特色的滇味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木雕、牙雕、剪纸、陶器等,风格各异,形态万千,但不无凝聚着古老云南的文明精华,体现着云南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蜡染、扎染

蜡染在古代称蜡缬,是对蜡画与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其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时期。缬在古代是指染色显花的织物,早在秦汉时就出现了,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印染品就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是最古老的手工艺,它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蜡染壁挂

蜡染艺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一些有关蜡染的传奇和优美的民间故事,一些地方还被人誉为蜡染之乡。他们的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风格质朴、天真、粗犷有力,他们对一些图案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造和夸张造形,不受形象细节的约束,出自天真的想象。这些图案纹样很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其中一部分也表明了他们原始的图腾文化,例如他们对山、水、太阳、雷电及龙、蛇、树木的崇拜和敬意,在蜡染图案中把它们抽象为齿形、漩涡、圆圈、云雷及龙纹、螺旋等纹饰,利用蜡染形式把它们印制在服装和饰物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