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北京城没有中景和特写
九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定为文化区。北京大学迁入海淀,此后一大批新建大专院校也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到今天,中关村地区已有高等院校68所,在校学生30万人;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各类高科技人才超过10万,成了北京甚至整个中国的大脑。
80年代初,开始有人在这里办起了公司。“两通两海”的成立与发展,标志着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8 0年代末期,中央调查组对“电子一条街”做出了肯定的结论。1988年5月10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开发区在中关村建立,与此同时,国务院还批准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八条优惠政策”。此后,进驻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以一年几百家、上千家的速度猛增,中关村从最初的贸易一条街,开始向产、学、研相结合,向技、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园区的雏形过渡。到1998年底,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企业总数已达4000多家,1999年该地区的技、工、贸收入达451亿元。
中关村在一片嘈嘈切切中迅速地崛起。人们谈论中关村,向往中关村,批评中关村,但中关村仍然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着,并且形成了强大的中关村文化,以及顽强的中关村精神,甚至把内涵和外延都同时延伸至整个中国高科技领域。意识形态的中关村在急剧膨胀,但是,地理上的中关村却远远不能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堵塞的交通,破旧的门脸,脏乱的环境,形成了所有去过中关村的人的一致看法。中关村再也无法忍受了,它的脸面必须要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整顿和修饰。
根据规划,中关村的未来将包括三大开发区:中心区、发展区、辐射区。中心区大体范围是南起西外大街,北至规划公路一环,西起密云水库,东至八达岭高速公路,总占地面积约为75平方公里,中心区包括一个核心区和两条主要轴线。核心区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关村西区,用地约10平方公里。两条轴线一条是白颐路,连接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关村西区和农科院、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紫竹院公园等文体设施;另一条轴线为学院路。
发展区大体范围是规划公路一环以北,海淀区山后地区、清河地区以及昌平县的西三旗地区、回龙观地区,地域范围约280平方公里。发展区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起点、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北呈组团生长。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北大生物城为第一组团,作为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西三旗新材料基地为第二组团,作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回龙观地区为第三组团,作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新居住区,适当安排高科技研究、开发用地;永丰科技园和航天城为第四组团,作为多种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四个组团规划建设用地总计约平方公里。
辐射区主要是“一环两线”。“一环”是指环市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包括电子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等;“两线”是指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向沙河、昌平、南口方向辐射和沿京密路向顺义、怀柔、密云方向辐射。
中关村在地理意义上迅速扩大,它的改造成为近几年北京市的一件大事,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关村改造的目的,是要把它建成美国的“硅谷”和台湾的“新竹”那样的高新技术园区。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交的《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北京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进一步地说,未来的中关村将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企业富有活力、环境清闲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具有现代气息的智能化科技园区。隆隆的推土机的声音在中关村喧叫着,一场大规模的改造已经开始。
只有推翻旧有的东西,才能建立崭新的秩序,因此轰轰烈烈的改造,必然会伴随来自各方的阻力。中关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她的每一点动静,都触动着无数人敏感的神经。但是滚滚的潮流不会因为有了礁石就不向前,同样中关村不会停下它前进的历史步伐。
元旦过后,李世雄基本都在国外。
这段日子里,他一直没有睡上一个好觉,耳朵每天都被国内网站开通的消息和那斯达克的股票指数填满,看着纽约时代广场那闪动的荧屏,他一次次地告诉自己:有一天皇朝也会前来报到。
虽然在美国呆了几年,但他还是感觉到与外国人在文化和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次他费了很大的周折,见到了一家著名风险机构的代表,并努力地向这位美国人陈述自己的概念和故事,可是人家对他的那一套却很难理解。但是在这次交谈中,李世雄却得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风险投资的风向正在改变。以前那些仅仅以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能打动投资人的做法正在失效,企业的赢利能力将成为最被看重的要素。
融资、上市,是无数网络人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却无法用数据来进行测量。李世雄隔天与在国内的方弘略通上一次电话,了解国内业务发展的情况,交流彼此的心得和看法,他心里非常清楚,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围绕上市展开。
为了与另一位也是很重要的人物见面,李世雄飞到了对方正在休假的波兰。为了节省半天住店的开支,他提前两个多小时到达约会地点。站在积雪深厚的奥德河畔,一群群尖叫着的海欧在他的头上盘旋着,他心里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
其时方弘略正领着一群人,进行国内的业务重组和包装。为了使布局更加合理到位,皇朝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以缩短实现赢利的期限。李世雄在国外遥控着这一切,他已经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棋盘。
李世雄回来的时候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徐安达开着她那辆法拉利,象迎接英雄一样把李世雄从机场接了回来。一路上她聒聒噪噪,话语不断,让本来有些沉重的李世雄,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
这两年来,中关村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今天这条道要埋光缆,明天那条路要拓宽改建,行走在中关村的人们,早已习惯了那飞扬的尘土和机器的轰鸣,以及一天换一个模样的街道和门铺。这次回归,李世雄自然又有惊奇的发现,他感到中关村一下子大了很多,那些他所熟悉的道路都被一把“开发”的大犁铲平;那些小脸小铺,也在历史的推土机中了无踪影。北四环路当时正在修建,机器和路障挡住了它浩荡的规模,也给车辆和行人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站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你可以想象出那一阵阵横穿中关村而过的东风;北四环打通之后,又一条宽敞的大马路将横跨中关村中部,并在西头打个折形成一股回流,一路浩浩荡荡向南奔去,展示着它的气魄和魅力。
李世雄还发现这个夏天里北京的女人特别艳丽,她们趿一双厚跟的真皮拖鞋,穿着鲜艳的吊带短裙,把白晰的胸脯和长长的脖子挺露出来,示威一般在街上走来走去的,就象满大街飞满了红红绿绿的产卵期的蝴蝶。
这种感觉使李世雄走进公司的办公楼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当他走过前台,穿过长长的大办公室的过道,走向最里间自己的办公室时,过道两旁的员工都刷地一下子看向他,眼里藏着一种欲言又止的惊奇。李世雄在这些热切的目光注视下,一下子捕捉到戴卿卿的目光,那目光象小兔子一般惊慌地一闪,然后就不见了。李世雄看见戴卿卿双肘靠在Jack的办公桌上,高高地蹶着屁股,当她的姿势闪过李世雄的眼里时,李世雄的心抽搐了一下,赶快把目光逃开了去。
李世雄微微地笑着,向他辛勤的员工们致意,他的脸上带着一种胜利在即的喜悦,他在心里默默地想着,他会在适当的一天把这种喜悦撒播到这个办公区的每一个空间。
他怀着新奇的感觉,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他的秘书已经在他回来这前把屋子收拾得十分清洁。他看了看屋子里的一切,然后非常满意地坐了下来,第一个就把电话拨到了方弘略那里。
几分钟后方弘略敲开了他的办公室,他们的目光在一瞬间迅速对接,方弘略很快在里面捕捉到了一种掩藏不住的喜悦和得意:皇朝的上市已经有了重大的转机。
接下来市面上有关皇朝的消息,突然一下子开始冷冻,甚至连一度炒得如火如荼的肖芒之事,也只在幕后悄悄运作。皇朝的董事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着,灯火辉煌的屋子里,李世雄和他的高级谋士,正在紧张地布置着棋局,那黄色的军帐严实得密不透风,甚至没让一点的灯光透射出来。
李世雄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审阅了他不在北京这段日子里发生的合同、帐单和报表,透过那一张张单据,他看到了方弘略的敬业和他管理的魄力,同时也更深地感觉到他这位同伴内敛的雄心。
这种雄心还让他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压力。
李世雄莫明其妙地就想与员工谈话,莫明其妙地就想知道他的员工在方弘略的领导下是怎么工作的,而这种工作方式与他在的时候又有什么区别。与戴卿卿谈话的那天他有点莫名的紧张,他让秘书通知完之后,就坐在办公室里等着那个漂亮的姑娘。5分钟后他听到了敲门的声音,他说了声“请进”,然后就故意把头从门上移开去整理手边的一个文件夹,以避开与戴卿卿目光相撞的那一瞬间。
戴卿卿穿着一套职业的淡紫色套裙,头发挽了个髻,高高地盘在脑后,看上去一下子成熟了很多。李世雄转过脸来的时候,她已经坐在了他办公桌对面的椅子里,她没有说话,脸上显出一种少有的平静。
她这少有的平静让李世雄吃了一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