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纲领和计划的基础来源于关键问题在何处,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你要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玩。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玩法,其实质是一种游戏规则。我们整个的商业环境,已经被游戏规则所控制,规则时代才是现代商业的本质。
“游戏规则”和“商业模式”是最近在商业语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它们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只是商业模式更基本,而游戏规则更具体地体现了各个行业的细节。
有的公司也曾经成功过,接下来就是一次接一次的失败。为什么?因为他们成功的基因没有得到复制,或者在新的环境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经济事务中,不管是成功的参与者还是失败的参与者,都想总结经验以保持其成功或者规避失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能够对商业模式足够敏感,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解析出关键的因素。这样才能让我们交了学费之后,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伟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所有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精炼而已。”经济事务更是如此,经济运作的基本方法总是来源于我们的直觉和常识。把这种直觉和常识加以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就会总结出比仅靠直觉多得多的硕果,这是西方思想方法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迪。
比如,凭常识我们就会知道,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可以多赚几轮的钱。西方的领先企业把这种直觉变成了系统的科学和方法,就会使利润倍增,并维持行业的繁荣。
本书努力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经济常识加以深化和系统的研究,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见解。
《赔钱时代——商业模式里的利润种子》这个名字已经完全诠释了作者的动机。迅速识破一种无效的方式,找出一种有效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这是我们全部的愿望。
这种方式就是模式识别。实际上模式思维无处不在,它的基本要素是人脑有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模仿的能力。有些时候模式思维只是一种本能,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不管他换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姿势,我们都认识。而另外一些地方却需要训练和学习,围棋高手总是能从基本的棋型判断形势。商业模式就是属于后面一种情况,对商业模式的识别通常是多年摸爬滚打、努力探索的结果,但这种方式不但代价太大,而且缺乏系统性,不容易举一反三。
模式思维是一种一叶知秋的洞察力,而不是一种捕风捉影的猜测习惯。模式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它不是企业战略、企业组织,也不是关于企业管理的学说。当作者仔细思索企业的这些要素时,发现它们和商业模式皆有关联。比如决策如何作出,往往是领导者模式思维得出的判断;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其实是由其选择的商业模式决定的。
本书的成果
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说:“美国人的事情就是做生意。”
这句话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实际的商业过程是既快乐又痛苦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赚钱就快乐,赔钱就痛苦。界定企业是否幸福比较容易,分析背后的原因就比较困难了,指出幸福之路则是难上加难。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对成功者过于慷慨,对失意者过于残酷的时代。能否赚钱的因素太多了,难以悉数。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一个企业有无一种合适的模式。对新创立的企业如此,对谋求发展的企业也是如此。就算是一些我们称之为榜样的企业,也都是由一些普通的人治理,这些人并非一定要有多么高的智慧和学问。简而言之,他们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较好的运作模式。
系统性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察。《科学投资》历时数月,将多年建立的《科学投资》创业企业案例库中的数百家企业进行统计,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创业企业中,因为战略原因而失败的只有23%,因为执行原因而夭折的也只不过是28%,但因为没有找到赢利模式而走上绝路的却高达49%。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是巧合,是我们共同在感知世界(3)
把企业成败的点聚焦于“商业模式”所带来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好处是,商业模式比文化、管理、机会等有好得多的可执行性。通常,管理、文化方面的革新往往显示出无处发力的困难,而对模式的思考和设计可以直达要义,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便实现了作者最高的野心——指出企业通向幸福之路。
谁适合读这本书?
这本书对于新创办的企业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对于这些企业来讲,缺产品、缺渠道、缺资源,总之,什么都缺。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缺乏模式。有了良好的模式,财富可以迅速积累,队伍可以迅速壮大,没有模式,再多的钱也会迅速烧光。
对于已经存活的企业,模式也是很重要的。模式是一种动态地、系统性地看待产业和企业的方式。过时的模式常常是企业发展的羁绊,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不断地扫描外部环境的变化,以适时调整自身的模式,否则难免被淘汰。产业过度投资,加上企业灵敏而迅速的反应,使得游戏玩法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商业模式的版本不断地被更新。
对个人的发展而言,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们皆知的事实是,当你去应聘一个新的工作时,经验和背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过去工作的积累性回报。这说明,在工作中得到的回报不仅是你看得到的现金。长期来看,注意到现金回报以外的价值,是一些成功者的共同特征。《赔钱时代》中“累计效应”一章就解析了获得累计效应的因素,一旦能够获得较高的累计效应,眼前的回报便成为一个小得多的问题。但做到这些并不全凭运气,系统设计往往能左右结果。
作者的建议
比不读书更糟糕的事情是不思考。在商业中没有恒久不变的真理,广为流传的商业格言,如“快鱼吃慢鱼”、“做大才能做强”、“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市场,三流的企业做产品”等。这些商业格言其实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当这些条件不存在时,运用这些格言只会使情况变得无比糟糕。大到国家决策,小到一个小企业,我们正在为这些商业信条支付着惨痛的代价。这些也许不需要作者明示,读者自然可以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展开想像的空间。
在读书上,我最推崇的是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方式。在她的周围聚集了大批的学者,叶卡特琳娜非常好学,然而她却从来都不相信书中的道理和智囊的建议。这就是一种辩证。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者绝不敢以妙手自居。文章本天成,却是比较真实的。
写这本书是好几年前的想法,真正动笔写的时候,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然后我就找到了编辑孙忠先生,准备出版。
开始一个计划是容易的,但要做得比较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让书和自己对话,去伪存真。在长达近一年的修改过程中,孙先生也给我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感染我去战胜先天的懒惰,不断地修改我的稿件。当我看到即将要出版的稿件时,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说,这是一本对得起读者的书。
书籍是一个典型的“符号消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书名比内容更重要。出版有点像掷色子,只要书名打中目标——读者的心,里面的内容便无关紧要了,尤其是管理类书籍。这一点也伤害了图书市场本身,就像任何新的商品或者市场短期博弈一样,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短时间的繁荣之后,必然带来长时间的萧条。毋庸置疑,管理类图书现在陷入了萧条时期。这是市场的失灵,因为图书的主要生产者——作者从经济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激励因素照顾后面的市场。
要把一本书写成好书显然是一个过高的要求,甚至连论理正确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是书中的逻辑应该能经得起基本的推敲,应该给读者以尊重,这种要求是不过分的。遗憾的是,即便是这一点,很多的图书也难以达到。
当作者完成本书后,和周围的朋友交流,发现这本书确实有点用。只要不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那就是值得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