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景泉
申明:本书由霸气 书库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 乱世英雄的选择
乱世是血腥和残酷的,也是最迷人的,因为它是英雄的摇篮。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英雄是一面永不飘落的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纵观中国历史,三国当属最迷人的时代。在三国的英雄中,周瑜是著名的一位,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赤壁之战,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死在伐蜀的路上,并非被诸葛亮气死。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周瑜会有更大的作为。
这本《三国谋将———周瑜》正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借史书的描绘与记载,来赋予主人公有别于野史的形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现象千变万化,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则是不会变的,人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也是不变的。
今天,经济领域群雄四起,一个个传统模式下的产业正面临转型。新思想主宰下的企业主如曹操、刘备、孙权一般,迅速崛起;也涌现出了如诸葛亮、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超级经理人,他们审时度势,找到了最合适的舞台,名利权势兼收,同样也名垂千古;还也有袁绍、袁术、刘璋、刘表、吕布等企业领导人,只风光一时,就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了,更有沮授、田丰、许攸等经营人才,错误地选择了企业,满腹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却撞了个头破血流。
美国人在研究《三国演义》,日本人在研究《孙子兵法》,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事实。现代社会的政府和企业界,都流传“打天下,读三国;守天下,读红楼”的说法。三国时代的人和事,是创业者的智慧实库和精神力量,而《红楼梦》里的管理思想,对今天企业的管理者仍然有借鉴价值。
周瑜出身世家,天资聪颖,少年时就才名远播,素有“江淮之杰”的美称。周家世受皇恩,周瑜算是汉皇朝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按照正常的成长轨迹,他应该是保皇派,即使不沦为汉皇朝的殉葬品,待乱局已定省悟过来时,也已经错过了创业的大好时机,注定一生难有作为。
然而,少年时的周瑜通过对学长们的追踪调查,敏锐地感到一个乱世即将到来和儒学在乱世中的软弱无力。在和鲁肃周游的途中,他又目睹了民间的苦难和血腥,最后毅然背叛了家族,背叛了师门,放弃看似一片光明的大好前程,中止对儒学的钻研,一边行万里路,一边广读兵书战策,如醉如痴地等待预想中的乱世。
果然,天下大乱,周瑜从一个被主流社会所不啮的浪子,迅速崛起,指导孙策和孙权平定江东,成就一方霸业,又在“赤壁之战”中,击溃不可一世的曹操,一举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从主流社会的骗子到一个被迫游荡天下的浪子,再到奠定一个时代的名将,周瑜的成长经历,值得许多现代人去深思和领悟。
今天的全球经济也正处于所谓的“三国时代”,古今社会的许多规律都是相通的,原则也是不变的,周瑜在乱世中雄起,他的成功经验和思想历程,或可作为今日创业者的借鉴。
楔子
周瑜坐在顺安邸舍的门口,望着近处的一棵大树,目光像是被粘住了。
那是一棵将枯的杨树,比周围的树都要高大,枝节很多,一杆枝头上有一个鸟窝,麻雀妈妈正在给几只雏雀喂食。它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仰着脖,张着嘴,一边吃,一边欢快地叫着。麻雀妈妈喂完食,抖了抖翅膀,也爬在窝里睡着了。
客栈老板将沏好的茶端上来:“周公子在书院里闭门读书,看到小鸟喂食,很稀奇吧。”
“我不是稀奇,而是领悟出了一个惊人的道理。”
“什么道理?”老板很胖,堆着笑脸。
周瑜想说,又咽了回去:“三言两语说了,你也不会明白,还是开好你的店吧。”
这一年,周瑜14岁,是合肥城内的淮江书院最年少的学生,其才学名满江淮。比他大十几岁的同窗们对他都十分恭敬,甚至连父辈的读书人,都以“学棣”相称,不敢视他为晚生,都称他是“江淮之杰”。
周家住在庐江郡的舒县,累代为官,其中不乏朝廷重臣,是江淮一带的名门旺族。父辈们喜欢结交宾客,出入都有百余辆的马车相随。
周瑜的目光离开那鸟窝,看着短街的尽头,喃喃似地说:“商谷怎么还不来?”说完,他又忍不住看那鸟窝。
他在淮江书院以苦读勤学著称,外面只有一个朋友,就是商谷。
商谷是合肥城的一个小吏,主管全城客栈的税收,虽然有点小油水,但远不是朝廷命官,一年连太守都见不到,更不被清高而富贵的淮江才子们放在眼里。很多人奇怪,惜时如金的周瑜怎么会和商谷交上朋友。
周瑜小时候背诵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问时任洛阳县令的父亲周异:“看到远方的朋友来了,为什么会高兴呢?”
父亲摸着他的小脑袋说:“远方的朋友,很久都没见面了,当然要高兴了。”
周瑜觉得父亲的解答没错,但他又认为孔圣人这句被广为传颂的名言,其真谛不会这么简单。有一天,任太尉的堂伯父周忠来了,他又问了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
“远方的朋友能带来新的消息。天下很大,而且相互影响。远方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很重要。比如扬州发生了水灾,洛阳就会有许多人挨饿。如果你事先知道了这件事,每顿省一点米,或是事先收购,就不会挨饿了。”
周瑜听了,心里顿时大亮,认定这才是真意所在:伯父能当上太尉,而父亲只是个县令,这是必然的事。
那时,周瑜才七岁。进了淮江书院,别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在读书之余,还千方百计想知道远方发生的事情。如何才能知道呢?他想到了途经合肥的各地客商。他们到了合肥城,首先要住客栈。客栈老板和客商打交道最方便。但客栈老板太多,周瑜不可能一一结交,他就想到了主管客栈税收的小吏商谷,和他成了好朋友。
商人走南闯北,见闻最多,尤其是乱世中的商人,对政治的关心和把握并不亚于政界要人。否则,他们不但会血本无归,连性命都可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