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了一口气,道衍和尚平复了下心神看着面前一脸郑重的朱棣,笑了笑:“此举乃是为大明百姓的仁政!”
朱棣点了点头,可是眉毛依旧紧皱:“可是如今是不是过于急切了?现如今天下刚稳,时局未定北边还有元人虎视眈眈,南边的土司之乱刚刚过去,若是贸然行事是否。。。。。。”
道衍和尚摇了摇头:“殿下也是管理过自家的田产的,王府占了多少的土地有多少前来挂靠的土地想来也是了解一二的。就算是殿下仁慈,对于自己的百姓多有善待,但是全天下这么多的百姓,难道人人都如殿下一般?”
“况且朝廷重开科举,一次科举大明就要出了几千上百的秀才举人,他们不用交税,可是却可以接受百姓的捐献,这样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钱。而近些年来,大明灾害不断,只要是遇到灾害农民颗粒无收就只能卖地,他们借机收购土地便只会越来越富。逐渐成为地方上的大族,而朝廷可收上来的税收便会越来越少。”
“而一旦中央财政出现问题,那么对于地方上的管控就会减弱,对于地方上灾害的救助也同样会减少,这样便是会陷入一个绝望的循环之中。而要不了多少年,大明的读书人逐渐多了起来,那么不交税的田地也就多了起来,到时候民间虽富,但是富的却不是百姓,富的是那些利用朝廷优待而吸附在朝廷身上吸血的蛀虫!”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的财政也就会越来越吃紧,对于动乱无力镇压,对于灾祸无力救济。况且当今。。。。。。也是高龄,以当今的性子既然想到了,就决计不会将他留到后面的。”
燕王朱棣注视着面前的道衍和尚,面色复杂,可以说刚刚这个和尚的已经是将大明说的几乎要亡国了!
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而且还是当着他这么一个藩王的面说的!
不管怎样他的态度还是要表现出来的,朱棣敲了敲桌子:“大师有些过了,我大明兵强马壮,必定万世无忧!”
道衍和尚也没有反驳,只是再度斟了一杯茶水,推到了朱棣身前:“殿下知道我所说的真假,若是不知殿下也不会来找我。”
朱棣的眼神闪了闪,看着自己面前黄色的茶汤:“大师可有什么想法?此次行动,吾可有什么需要警惕的?”
道衍和尚却是摇了摇头道:“殿下安心即可,只需要回到封地,勤练兵马警惕北方即可。”
“你是说本王不必因为这件事情发愁?不用提前做被征调的准备?”朱棣奇声问道。
“当今圣上一向是谋定而后动!就如同当年的胡惟庸一样。”道衍和尚抿了一口茶水。
“这个咱知道,之前大师你也分析过,那是因为上千年来皇权与相权之争,他的爹只不过是借胡惟庸之手将这个千古相权给收回到自己手里。但是这不是顺势而为么?还有其他说法?”
“当然!要知道当今圣上想要做到这一点,可是从洪武六年就开始准备了!”道衍和尚撂下了石破惊天的一句话,直接将朱棣给震的站了起来。
“这怎么可能!”朱棣大声喊道,要知道当时中原还没有被全线收服,当时自己的老爹就已经考虑着那么久远的事情了?
“没错!”道衍十分坚定的点头:“当时洪武六年圣上就不断以各种理由增加六部的人手,到了洪武八年中书省下面的六部光尚书就有了二十七名!权利已经分散的不行。而且死后又将行政大权一分为三,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同时进一步分化中书省,将其军政权利规划到大都督府。等到了洪武十年又设立通政司,将中书省的批阅职权给分割。”
可以说老朱一步步,将属于中书省的权利给收拾的一干二净!
“这也是为什么,在胡惟庸案爆发后,老朱就能极快的完成权利的更换,重新整合权利将臃肿的尚书给重新规划,将大都督府拆分成为五军都督府,同时将中书省裁撤!这一件件那件不是惊天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