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如此少的幸存者,在赵虎说完之后整个大殿都沉默了下来。
朱雄英对着赵虎淡淡开口:“好了,做的很好下去休息一番吧。”
被沉默的气氛吓到的赵虎如蒙大赦,急忙叩首然后在小喜子的带领下走了出去。
等到赵虎退了出去,徐达有些虚弱的咳嗽了一声道:“大军在外,本身战场就是瞬息万变,况且倭国远在海外,更是不可能事事禀告,虽然不至于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地步,但是朝廷这边也没有发出什么命令,所有的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可以理解。”
徐达平静的声音回响在大殿之上,文官们纷纷抬头,看着已经十分虚弱的魏国公。
身为开国功勋,同时还是老朱的同乡,其战功赫赫简直无人能敌,其在军中的影响力更是独一无二,要不然老朱也不会连续让两个儿子取其女儿为王妃。
徐达似乎是没有注意到众人的目光,而是颤抖的起身,对着老朱躬身行礼:“陛下倭国当时是个什么情况,我们相隔万里根本无从知晓,就算是现如今倭国的情况,我们在这里也是道听途说,甚至在场的衮衮诸公根本就不了解倭国那个地方是个什么样子。若是将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事事等着朝廷的命令再做事,那么如今听到的就不可能是大军胜利的消息了。”
“相隔这么远,本身将领就有便宜行事的权力,而且本身就是在异国他乡,倭国不是本朝倭国的百姓是否心向大明也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有歹人裹挟民众作乱那么大军的神情必然是紧绷的,生怕出了一点差错,更是时时刻刻都要提防,除了提防叛乱者自杀,就连饮水和食物都要注意。”
“在如此高压的情况下,还要将士们认真分辨是否面前的倭人是否对大明怀有敌意实在是强人所难。况且大军远离故土本身就精神高度紧绷,主将在此时最应该关心的是将士们的状态,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若是做出什么事情只要不影响朝廷政策,危害朝廷利益都可以接受。”
徐达已经很少在朝堂上说出这样一番长篇大论了,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只是这个话说的属实意图太过于明显了,一众文官的脸色变得更差了。尤其是原本理学子弟,一个个将目光望向了躲在一众尚书身后,身为翰林院主管的刘三吾。
而刘三吾也是忍不住上前道:“魏国公此言有些严重了吧。”
徐达微微侧目,只是淡淡道:“刘大人可能是不知,军阵之上尤其是深入敌后,四处皆敌草木皆兵可不是说说而已。况且我朝已经定下了要经略瀛洲道,而且要在瀛洲实行跟家深入的统治,那么征倭的大军就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还有军心的稳定,同时也要尽可能为未来大明的统治营造出来一个安稳的基础。”
“征倭大军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瀛洲,若是大军不能保证将所有的叛乱一网打尽,等到大军撤退瀛洲叛乱四起,那么大明还如何迁移我大明百姓,如何派遣官员管理?”
“魏国公所说有理,朝廷自然是需要一个安稳的瀛洲,才好方便治理。”朱雄英看了眼还要争论的刘三吾,直接抢先开口。
徐达再度冲着老朱躬身:“陛下,朝廷需要一个安稳的瀛洲,那么就需要相信大明的将士,杀戮过剩不是大军本意,而是实属无奈。大军已经有过行动,试图拯救过倭王以及远藤家族,此乃大明仁义之举,但是未曾救下也是天意,如此并无过错。”
“而且攻下京都,这些狼子野心之辈裹挟百姓犯上作乱,依照大明律也是格杀勿论,更不要说大明军队远在海外,更是需要小心谨慎,为了快刀斩乱麻,动用兵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之后收拢百姓,想要将百姓迁移,也是为了以防万一的无奈之举。况且既然倭国已经被攻下,改日就会成为瀛洲道,那么到时候自然都是大明百姓,迁移其自然也是无过错的。”
“魏国公说的有理,微臣恳求陛下,给予征倭大军便宜行事之权,若是实在是不放心,此时倭国形势未定,则可派遣督察院官员前往瀛洲,监察大军行事。”常升也站起身来,代表了郑国公一脉的意见。
这下文官那边是真的急了,若是真的给了征倭大军便宜行事的权力,就算是派督察院的御史过去也是无用的啊!
毕竟征倭大军主帅可是秦王朱樉!
那个混不吝,别说是是一个御史了,就算是左都御史该不给面子也还是不给面子!
到时候真的等倭国全面平息下来,上面还剩多少人可就不一定了。。。。。。。。
就连方孝孺也都有些坐不住了,若是战场需要那么方孝孺觉得死多少人都无所谓,反正都是敌人,但是若是屠杀百姓以作军功,那么方孝孺认为就需要出来制止了。
方孝孺知道过犹不及的说法,军队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子,若是主人能够控制,那么他就是手中利器,大军将九万多士兵轰杀,方孝孺觉得很正常,除了意外明军现如今的战力之外,没有其他想法。
但是京都中不可能全部都是叛匪,那些死去的有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平民百姓,若是乱杀实在是有违天伦。
但是大军给了很合理的理由,况且之前倭国在中原大地上也犯下了罪孽,所以方孝孺便没有开口只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