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一边走的同时,一边命令继续纵火焚宫,顿时大火燃烧得更猛烈了,火光熊熊,灼天烤地,把整个金碧辉煌的大内,尽行毁去。
这时众臣之中,还有侍郎廖平、侍郎金焦、检讨稍亭、中书舍人梁忠节、钦天监正王芝臣、镇抚牛景先等十余人,见建文帝要出走,便一齐伏地痛哭。建文帝也垂泪道:“你等也不必伤心,只等将来好好地去侍候新君吧!”不想梁忠节一听,大叫着“臣愿舍生报国”,便一头撞在石柱上,顿时脑浆迸裂,鲜血直流,纯洁的雪白并浓烈的艳红再次一起盛开在又一位殉道的周身上下。是的,这是南京金陵应天府不是山东的德州,这是皇帝陛下的金殿皇宫不是明伦堂,但是,舍生取义,为留清白在人间,敢于捐躯赴死,却是一模一样,中华魂魄炎黄精神华夏气节长存不息,代代相承,一脉永远。
建文帝目睹着这种惨状,哀痛非常,又忍不住流下泪来,可是他此时根本来不及厚葬这位忠臣;一时间众臣也无不放声痛哭。
热泪奔流的建文帝刚要回身出殿门,忽见内监飞跑来报:“宫中火起,马皇后自焚了!”原来在宫中烈火四起的时候,皇后马娘娘亲自率领被建文帝临幸过的嫔妃,赴火自焚而死,最可怜的是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其时只有七岁,也随着他母亲葬身火窟。建文帝听了内监的话,反倒不哭了,只直着眼连叫了两声:“好!好!这才是帝王家子孙的结果!”相随的诸臣听了,更是呜咽欲绝。镇抚牛景先牵住建文帝的衣袂,叩头流血道:“愚臣愿随陛下同去。”侍郎金焦也同样坚决,在殿尚有臣子五六十人,都伏在地上大声痛哭,都情愿随建文帝朱允炆出亡,说:“臣等受陛下深恩,纵不剃发,也须陪同陛下一起出亡,多少效点力,臣等也能安心啊。如何能忍心多年食君奉禄,而一旦危亡,便戛然弃去,只顾自己!”
建文帝感动得垂泪道:“众卿忠诚相随,实在是难得,难得啊!令我非常感激。但我已做了出家人,况在逃难的时候,人多了反觉不便,若惹出是非,追悔不及。我此行若得安身之所,再来招你们前往就是了。”牛景先和金焦抵死不舍,建文帝只得允许了。
御史曾凤韶牵住建文帝的衣襟,叩头道:“臣愿一死以报陛下大恩。”建文帝生怕他也触柱身亡,便不回答,只管麾衣出走。程济在旁也同样劝阻众臣说:“事情危急,不是留恋之时,大家不要一片好心,反误了大事。”建文帝这时不说什么,只是连连摇手,让诸臣退出。
诸臣无奈,呆呆地望了半晌,只好痛哭着拜别而去。各人回到家里都闭门不出,后来一个个都被燕王假罪诛戮。
程济遵太祖遗命,先令御史叶希贤,按察使王良,参政察运,教授杨应能、工资、刘伸,中书舍人梁良玉、宋和、郭节,刑部司务冯口,待诏郑洽,钦天监正王之臣等十三人,从御沟水关而出,约于神乐观相会。
然后程济与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侍读史仲彬、编修赵天泰、检讨程亨、刑部郎中梁田玉、镇抚牛景先、太监周恕等誓死相从的九人,跟随建文帝到了鬼门。
鬼门在内城的太平门内,系内城一矮扉,是修理御沟时进出所用的,门高不过三尺,宽只得尺余,仅容一人出入,人若经过,必须得伛偻着腰、侧着身子。鬼门内门在大禁之中,外门直通太平门外的水道,乃太祖暗设下的一条私路,以备不虞,比如此时燕兵满城,断断不敢从宫门直接出走,走鬼门是最合适不过了。平日紧紧封锁,无人敢走,如今大家不知内中是什么样的路径,全都惶惶然。建文帝见鬼门的砖门坚厚,砖门外又有栅门紧护,不禁心惊肉跳地问道:“似这般牢固,如何能够开启?”
牛景先说:“陛下勿忧,待臣来开它。”然后从近侍手中取了一条铁棒,要将栅门掘开。他本来以为要费不少的气力,不期只是用铁棒轻轻地一拨,那一扇厚重的铁栅门,便随着就拨转去了一边,露出砖门。牛景先再用铁棒去敲砖门,谁知铁棒才到门上,还不曾用力,那两扇砖门早就呼啦一声响,双双大开了。却见通道已有东西塞紧,众人又都吃了一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四面危机(27)
程济忙上前,将塞通道的东西扯了些出来看,原来是灯草,于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奏道:“太祖为陛下,真是心机用尽!”建文帝忙问缘故,程济说:“留此路,已足见太祖的亲爱之心,但太祖又恐空洞中蛇虫成穴,一时难行,所以将灯草填满其中,这样蛇虫不能容身又无人窥视。如今事急,陛下要由此通行,只消一把火,便可肃清道路,通畅无阻了。非亲爱之至,谁能想得这样周到?”建文帝听了,本已哭得快干的眼泪又泉水般涌了出来,不胜感激不胜感动地望着太庙方面,拜了四拜,然后命近侍点起火把,一路烧去。
果然灯草见火,一点就着,顷刻就化成一把灰。不消半个时辰,内鬼门直至外鬼门一路塞得紧紧的灯草,就被烧得干干净净,而且竟然还是一条草灰之路,温暖而无阴气,君臣们平平稳稳地走了出来。程济唯恐被别人发现了踪迹,又吩咐近侍将内外鬼门照旧关好,不露一丝破绽。
于是就这样,建文帝在前,伛偻着腰侧着身子先出了鬼门,秋云跑在后面,最后金焦、牛景先和程济也鱼贯出门,末后便是廖平等一干人在后相送。
■ 神秘的一叶小舟
鬼门外便是御沟的河埠口,当时程济等九人随建文帝到了后湖边,正要寻船渡水,不想鬼门外恰好停着一叶小舟,舟中有一道装老人正驾着船在那里观望,看见建文帝众人走近,忙招呼让他们来乘舟,还向着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同时将船撑到岸边,迎请建文帝上船。
到了船中,建文帝坐下就问道士:“你是什么人?怎么知道我会到这儿,特意整舟相待?”那老道士跪下奏道:“小臣姓王名昇,乃神乐观住持,以前曾蒙太祖圣恩。昨夜三更,梦见太祖万岁爷,身穿大红龙衣,坐在奉天门上,叫两个校尉,将臣缚至御前,责问道:‘你官阶提点,职居六品,这都是皇恩所赐,可你受恩图报了吗?’小臣应道:‘臣虽犬马,岂能知恩不图报?但愧此身为道士,欲报无门啊。’万岁爷于是就说道:‘你既思报恩,明天午时,当今皇帝要亲幸你观中,你可整一舟,到后湖鬼门外伺候。迎请到观,便可算你报恩了。你殷勤周旋,不走漏消息,则后福无边;倘若不遵奉我的话,定遭阴遣。’然后太祖就命校尉解开捆臣的绳子,臣这才惊醒。所以才会有陛下驾临,小臣操舟相候的事。”建文帝听了,再次感动得泣泪不尽。
■ 亡命天涯
建文帝等人登舟后,舟随风驶,不多一会儿船到太平堤边。上岸后,道士王昇在前引路,君臣们随行。到观中时,日已薄暮。
坐了不多一会儿,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来了,建文帝此时身边有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编修赵天泰、编修程济、检讨程亨、按察使王良、参政蔡运、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中书舍人梁良玉、宋和、郭节等三人、刑部司务冯口、镇抚牛景先、王资、杨应能、刘仲等四人、翰林待诏郑洽、钦天监正王之臣、徐王府宾辅史仲彬、太监周恕共是二十二人。
杨应能、叶希贤等见到建文帝,仍然俯伏称臣。建文帝本已听习惯的称呼,此时听来,倍觉伤怀痛心,重叹了口气说:“今日沧桑已变,君臣二字,只能永藏之于心,不可宣之于口。我既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以后都应以弟子相称,我作为你等的师傅,也就是尊重我了。唉!也不必再行君臣大礼了,其余礼节,也一概不必拘束,这样才方便往来。眼下道观也不可久留,须得赶快离开这里。”
程济答道:“师言甚是。”众人也都涕泣应诺。程济又说:“大家随师出走,原是一片恋主的诚心,但倘若相从而惹是非,不如不相从。大家既要相从,必须斟酌一个相从的行藏踪迹,才不至于引人怀疑。必须得是无家室牵累,并有武功可以护驾的,方可随师左右,并且最多不能超过五人,其余都遥相呼应互为援助,师傅看这样可好吗?”
建文帝称赞有理,于是当下酌定杨应能、叶希贤两个和尚,与程济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