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暴怒之下的董卓,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四世三公的袁氏一门,尽数诛杀。
可以说,董卓的如此行事,完全将自己推到了世家大族的对立面,再也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董卓虽然迁都逃跑,联军仍畏惧董卓军强盛,所以不愿出兵。
只有曹操认为既然起兵讨董,就应有所行动。所以便率兵向西,准备进驻成皋,张邈亦派卫兹领兵随军。
曹操军到荥阳汴水时,遇上董卓大将徐荣。双方交战,曹军因兵少不利,曹操更被箭射中,坐骑也受伤。
曹操堂弟曹洪将马给了曹操,曹操不接受,曹洪便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
曹洪便让曹操上马,自己徒步追从,趁夜逃走。
而徐荣见力战了一日,酸枣又不容易攻打,便率领兵马回去。
曹操回到酸枣后,见联军虽有十多万人,但每日都只在设宴聚会,不图进取,曹操十分不满。
于是曹操便向他们进计:只要袁绍领河内兵到孟津,酸枣将领进驻成皋,占据敖仓,在轘辕、太谷建立营塞,控制险要。
袁术则由南阳到丹、析,入武关偷袭关中,那时形势便可大定。
又认为,如果只是在此不图进取,只会失去天下名望,招来耻辱。
但张邈等人不听曹操的话,曹操心中恼怒,便带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募得四千余丹阳精兵,准备再次攻打董卓。
却不想,曹操带兵到达龙亢的时候,士兵背井离乡,不愿与董卓作战,就发生了叛乱。
这场叛乱,使得曹操都差点死在军营之中。幸好夏侯惇骁勇善哉,拼命保护着曹操杀出大营。
曹操不得已,只得前去投奔袁绍。
另一方面,孙坚由长沙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后,终于与袁术会合,被表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部属袁术,准备北攻。
冬天,孙坚派长史公仇称回州督促军粮,于城门东外设帐幔,邀请官属为仇称设宴送行。
刚好董卓军数万步、骑突然出现,但孙坚仍在行酒令、谈笑自若,整顿部曲,命他们不可妄动。
后来董军骑兵渐到,孙坚才起来,徐徐率军入城,对他们说:“我所以不立即起来走避,是怕士兵互相争先,令各人反而不能入城。”
董卓军见孙军整齐,不敢攻打而归还。
后来孙坚改屯梁东,而董卓派徐荣、李蒙四出虏掠,与孙坚在梁县发生遭遇战,孙军大败,孙坚与数十骑突围而走。
因为孙坚喜欢用红色的头巾,被董军认出,便脱下来给了近将祖茂戴上,引开徐荣军骑兵,孙坚则由小路逃出。
祖茂被敌军追得困迫,便下马将头巾放在一条烧过的柱上,自己则隐藏在草堆中。
骑兵看见头巾,以为是孙坚,便将头巾重重围绕,到近看才发现是柱,便离去。
孙军大多兵将被俘,更以残酷手段所杀,如颍川太守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则以布缠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热油灌杀。
另外,屯兵河内的王匡亦派泰山兵屯河阳津,准备进攻。
董卓便派出疑兵,摆出要由平阴渡河的样子。暗地却派遣精兵从小平北面渡河,绕过王匡军,在后方攻击,在津北大破王军,死者甚多。
韩馥惧怕袁绍危及自己,便一步一步减少对河内、酸枣联军的粮食输送,军粮耗尽后,联军各自回到守地,但各军仍保持盟友关系。
同时,刘岱与桥瑁二人一向交恶,刘岱便杀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而董卓见盟军撤退,便派韩融、阴修、胡母班、吴循、王瑰想与袁绍等人议和。
众人到河内后,王匡告知袁绍,袁绍不答应,要王匡杀死胡母班、王瑰、吴循等。袁术亦杀了阴修,只有因韩融有德名以幸免。
次年,袁绍与韩馥以献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控制,相隔关塞,不知献帝是否平安为由,想立刘虞为帝,曹操拒绝参与,而袁术亦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