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策士纵横,他们游走于列国之间,让列国君主找到相同的敌人,合力攻伐。这才有了战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那个时代,策士们绽放出了万丈光芒。
战国时期出名的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史疾、孙膑、庞涓等人,都有着策士的身份。
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纵横于列国之间,可以说,策士乃谋士的顶峰。
三国时期的谋士与战国的策士,还是有不小的区别。其实到了三国时期,策士这个职业,也已经渐渐没落。
这个时代两位比较出名的策士,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鲁肃。
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想要与东吴连横,共抗曹魏。而东吴集团中,能看清这点,并且极力促成孙刘联盟之人,也只有鲁肃。
别看演义之中的鲁肃,好像总是被诸葛亮愚弄,里外不是人。可是要说到对东吴影响最大的几个人,就不得不提鲁肃了。
鲁肃表字子敬,乃临淮郡东城县人氏,出生于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虽然乃是文士,却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有武将之风。
东汉末年,鲁肃见朝廷昏庸,官吏**,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拒绝袁术招揽,只求担任居巢县长的时候,境内缺乏粮草。
周瑜听闻过鲁肃之名,就带了数百人前来拜访鲁肃,想要请他资助自己一些粮食应急。
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就毫不犹豫用手指其中一仓,将其全都赠送给了周瑜。
经此一事,周瑜觉得鲁肃果真是与众不同之人,遂主动与他倾心相交。
从此,周瑜、鲁肃二人成为至交好友,时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势。
600。第600章 鲁肃(下)
说起鲁肃,很多人都感觉他像老好人一样。
可是只要详细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肃,将会跃然纸上。
前面已经提到,鲁肃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有武将之风;这样的一个人物,自然是胆略过人之辈。
历史上诸侯混战,在战祸将要波及到鲁肃家乡的时候,他就为了躲避战祸,举家迁居东城。
当时的东城乃是袁术辖地,袁术也听闻过鲁肃的名声,就想请他出任东城长。
然而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以成大事。为了逃避袁术的征辟,鲁肃就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在南迁的过程中,鲁肃让老弱之人行在前面,他却亲自率领敏捷强悍的青壮断后。
袁术得知鲁肃不理会他的征辟,反而南下逃避以后,当即勃然大怒,让州兵前去追赶鲁肃。
鲁肃见州军追兵已至,却是不慌不忙,也没有想着放弃老弱妇孺逃命,反而带领精壮之人排开阵势。
他让青壮之士全都张弓搭箭,对那些追过来的州兵说道:“卿等都乃大丈夫是也,当明晓大势;方今天下兵荒马乱,有功者得不到赏赐,无功者也不会遭受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话毕,他就亲自将盾牌立在地上,而后引弓射之,射出去的箭矢全都洞穿了盾牌,震慑州兵。
追赶的州兵觉得鲁肃之言有理,又思量凭自己这些人的力量,也奈何不得鲁肃,就领兵退去了。
这虽然乃是一件小事,却也可以看出鲁肃的睿智。临危不乱,恩威并施,晓之以义,慑之以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叶而知秋,鲁肃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日后发展构建出了宏图霸业;那么鲁肃与孙权的榻上对,却为东吴的发展构建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