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这首诗里隐藏着一种猪肉的做法,依法烹调出的猪肉就是中国名菜“东坡肉”。
唯有这样一个关注市井的人,才能发现市井百姓所使用的“粉笔”,然后才能想到用石灰刷墙。如果古代中国的文化精英都像他一样观察市井,那么……
赵兴心有所思,回答苏轼的问题显得有点心不在焉,再加上他确实说不出自己的师承来历,所以回答变得不着边际:“门生出身于乡野,所会所能,无师自通也!”
苏东坡流露出讶然的神情。
或许,这种讶然带有点轻蔑,或许,是赵兴的学生误会了,他们看到苏东坡不信任的神色,程爽忍不住跨前一步,骄傲的说:“吾师学的是武侯遗学,惜当世无人能识,故自谦学究天成!”
“武侯”——这名字正捎到苏东坡痒处,他是四川眉县人,武侯正是川人最敬仰的人物。苏轼立刻悚然动容:“你去过蜀地?”
赵兴拱手答:“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
四川可是苏东坡梦魂缠绕的地方,他自从出了四川后,终身未能再返故乡。
为何如此?
为了避嫌!
苏东坡的遭遇传到四川后,有个四川人认为朝廷待他不公,或者说:以朝廷待川人苏轼不公的名义发动了“起义”,他并不是希望起义成功后迎接苏轼回乡,而是希望成功后自己坐上龙庭。随后,朝廷费尽周折才把这场叛乱镇压下去……
此后,苏东坡终生不敢提回乡,结果他死在常州,葬在颍川。
苏东坡是轻信的!
宋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什么叫宗法社会,现代词把它叫做“改版奴隶制”。以前,奴隶都是戴着枷锁镣铐,在监工的监督下进行劳作,改良后,有形的枷锁取掉了,无形的枷锁套上了,这个无形枷锁就叫“户籍制”。也就是说,改良后,奴隶们的监禁方式改为“出生地监禁”,他们的活动范围大了,但整个囚牢就是他们的户籍所在地。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古人是不可能随随便便未经批准前往外地的。当时也没有电影录像,如果一个古人知道外地的情况——哪怕是知道片言只语,也只能说明,他绝对在当地待过。
赵兴仅仅一句简单的诗文,苏轼就确信面前这人确实在四川待过,他一声叹息,长吟思乡诗——“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听到赵兴介绍表字“离人”后,苏东坡更高兴了,他翻箱倒柜,摸出一件手稿,神神秘秘的问:“此诗稿被我去年中秋写成,离人读过这首诗吗?”
诗写的什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赵兴不自觉的念出他最欣赏的几句:“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妙!绝妙!”
其实苏东坡问的不是这个,他这首诗里最后两个字是“离人”,谪居黄州之后,他在感慨自己是背井离乡之人,偶然遇到赵兴,看到对方狂热崇拜的架势,他以为赵兴是因为读了这首诗,心有同感,所以取字“离人”。
拿出这首诗时,苏东坡是很得意的,赵兴的表现的像自己的铁杆粉丝。这让他饱受世态炎凉煎熬的心感到温暖,所以他才不顾危险,拿出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