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陈果夫和陈立夫是亲兄弟吗 > 第49部分(第1页)

第49部分(第1页)

湖林城冬天十分暖和,是美国著名的避寒胜地,这里有很多颇具规模的大旅社,冬季生意兴隆。

同时,湖林城又是美国有名的养鸡中心,大大小小遍布众多的养鸡场。

这时,有个叫胡定安的人,过去曾任江苏医学院院长,也在美国谋生,他与陈立夫过去私交很好,便找到陈立夫,提出到纽泽西去办养鸡场,陈立夫没多考虑便一口答应。

陈立夫为什么愿意到纽泽西去养鸡呢,据他所说,有三条理由:第一,可以照顾女儿生活;第二,美国蛋价较高,养鸡颇能赚钱;第三,此前投身政治,伺候蒋介石和党内党外不少人,而竟不被谅解,此后不想再伺候人,现在去照料鸡,去找一种与伺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

恐怕第三种理由是最重要的,也是他之所以要去办养鸡场的内心真实写照。

陈立夫约好胡定安,先去纽泽西考察了数十家养鸡场,最后选择一家比较便宜的小型养鸡场并买了下来。

成交时要47000元美金,可先付2万元,其余分期10年内给付。

尽管首期只付2万元,但对陈立夫来说,是一笔大数额,他当时只有4000元家当,而胡定安也只能拿出4000元,陈立夫只好向一些朋友去借,孔祥熙十分慷慨,一下子拿出8000元,另外4000元则由其他朋友凑足。

这样,养鸡场终于买了过来,陈立夫也开始从事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职业。

美国养鸡,一般都是机械化,饲料都是用机器定时传送和控制,鸡蛋的挑选、分类、装箱也一般用机器。

而陈立夫的鸡场则是简陋的小鸡场,十间鸡舍,每间养500只鸡,总共养了5000只鸡。

什么都是人工,好在当时陈立夫50多岁,健康状况还好,一百磅的饲料,他一弯腰就能扛起来,成天在鸡场干得乐呵呵的,甚至过去有的脊背疼宿疾,也经鸡场的劳动而不再复发了。

陈立夫是学工程的,什么都讲按科学办事,实现从党务专家向养鸡专家的转变并非难事。

他喜欢钻研,喜欢看书,他很快掌握了一些养鸡的专业技术,如他自己所说:“干哪一行,必须了解一行”。

通过学习,他懂得了“买小鸡也是一项大学问,最重要的是能辨别雌雄问题,因为买了雌鸡才会下蛋,如买来公鸡就蚀老本了”;小鸡买回来,“冬天又怕冷,要有保暖设备,待慢慢大起来,并须请专家打针,然后放到室外,且应严防黄鼠狼侵害,因此门窗要紧,日夜加以照料”;鸡下蛋后,对蛋的销售,“也有一定程序,通常是以机器挑选、分类,使蛋能保持一定重量,不使过小者掺杂其中,并加以洗濯,以维护生产品质与信誉,为保持新鲜度,须当天装箱,以供收买者取货”等。

为了节省运费,陈立夫买了一辆破旧汽车,鸡蛋装箱后,他自己亲自驾车,将鸡蛋运到附近销售。

客居异国(2)

在陈立夫的辛苦努力下,鸡场顺利办下来了,半年下来,竟赚了5000元,为了减轻劳动力,加快鸡场发展,陈立夫用所赚之钱买了三部输送饲料的机器,并开掘了一口深水井,逐步改善了养鸡的条件。

再加运气好,没有出现鸡瘟等麻烦事,鸡场的利润也提高很快,一片兴旺景象。

陈立夫十分开心,精神比以前好多了,开始从“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的苦闷情绪中解脱出来。

但好景不常,几年后,美国东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纽泽西养鸡中心的地位受到巨大威胁。

因西部地区养鸡是放饲于田野间,鸡蛋质量好而且成本低,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之能够非常便捷地运到纽约市场销售,纽泽西失去了近水楼台的优越性,市场份额逐步被抢走。

陈立夫隔壁是一个犹太人办的鸡场,他很有眼光,告诉陈立夫说:“高速公路一通,西部鸡蛋源源运来,竞争困难,我们不能养鸡了。

”于是,犹太人断然把鸡场卖掉了。

与陈立夫合伙的胡定安见势不妙,也抽掉股份走了,剩下陈立夫夫妇留下来惨淡经营。

陈立夫的鸡场每况愈下,每月最少减收3000元,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尽管一再节省开支,还是周转不灵,不得已,只得向朋友借贷维持,待辛苦赚得一点微薄利润时,又忙着去还贷,处于负债经营,捉襟见肘的境地。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知道陈立夫的窘境后,出于旧情,每年总有一两次寄来二三千元,数目虽不多,对陈立夫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这也使得陈立夫在岁月洗刷下逐步抹去怨蒋情绪时,又淡淡生出一丝感激之情。

虽然鸡场经营困难,生活艰难窘迫,但陈立夫十分乐观,白天,他像年轻人一样奔忙于鸡群之中,手不停脚不停地做着重活、苦活;晚上,闲了的时候,陈立夫找来一本《易经》,看得津津有味。

这部完成于殷周之际的书,一下子对陈立夫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那晦涩的语句阐述的万物交感、发展变化的观念,似乎与心有灵犀的陈立夫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书中所强调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这种物极必反的原则,似乎早就为陈立夫指明了他在国民党中由泰到否的这种必然归宿,他越看越有兴趣,以至一放下手中的农活便拿起这部奇书,不倦地看、反复地读,并融汇自己的体会,写出读书心得。

同时,陈立夫将儒学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四书全部集纳,重加次序,归纳诠释,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整体。

后来汇集成册,取名《四书道贯》,本来,陈立夫从抗战时就已开始做这一巨大的文化工作,但由于处于战争年代,没能做成。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周恩来见了陈立夫,都关切询问《四书道贯》的撰写和进展,称赞他在进行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但由于政治事务缠身,也无暇完成这一工作,现在异乡他国,终于能坐下来,完成这一心愿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