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林语堂八秩大寿前,因健康的理由,还是毅然戒掉叼了数十年的烟斗。这不是林语堂首次戒烟。不过前一次,他只戒了三星期。
因心脏病突发过世
在家庭生活方面,除了父亲与奶奶外,林语堂毕生感谢二姐美宫。
由于家境不好,林语堂到圣约翰大学的学费是借贷而来,牵累到也从女子中学毕业的二姐林美宫。因男女之别,二姐无法如愿去福州升学,只能下嫁到山城。二姐掏出四角钱给林语堂作川资,对他说,“二姐是没有希望了,你要好好地读书,要成名”,这让林语堂相当内疚。没想到来年,怀孕的二姐感染鼠疫病故。此后,只要提到二姐与那四角钱,林语堂都不免流泪,他说,“我青年时所流的眼泪,都是为她而流” 。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8)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一生紧密相依,即使到了老年,两人也不离不弃,文坛传为佳话。夫妇俩有女儿三个,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都走文学路,幺女林相如学科学。生了三个女儿后,林语堂说不在乎传宗接代,廖翠凤就做了输卵管结扎手术避孕。
不过在认识廖翠凤之前,林语堂原钟情于厦门名人陈天恩医师的女儿陈锦瑞。他与陈锦瑞的二哥、三哥都是同学,有近水楼台之便。据林太乙记载,陈天恩不能接受这个不笃信基督教的小伙子,因此将林语堂介绍给厦门富商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这是林语堂第一次受到失恋打击。
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背景相似,林语堂是廖翠凤的哥哥廖照超的好友,两人是圣约翰大学同学,林语堂的姐姐也是廖翠凤在毓德女校的同学。相亲前,家人探询廖翠凤意愿,提及“林牧师家是没有钱的”,但廖翠凤说,“没有钱不要紧”,于是定下这桩好姻缘。
1915年,还是大学生的林语堂与廖家二小姐定亲,但直到两人定亲后四年,林语堂大学毕业、即将留学前,才决定结婚。四年内,两人偷偷通信,被允许在敞开大门的廖家大厅里对坐。两人在欢庆结婚五十年时,廖翠凤还对好友说,当时“未婚夫妇能相对而坐,已经是了不起的开明”。
廖翠凤虽是富家女,但与两袖清风的牧师之子结婚时,就决定婚后生活无论多苦,也绝不向家里要钱。林语堂在美留学时,清华无故取消官费奖学金,二人生活困窘,但廖翠凤始终没有向廖家求救。林语堂曾对朋友表示,廖翠凤没有有钱人家小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唯笃信耶稣的廖翠凤在初嫁林语堂时,对他不信上帝感到十分惊异。
不过林语堂对陈锦瑞那份纯洁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不仅对妻子、女儿从不讳言,在《八十自述》中他意有所指地写道:“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曾赴美国攻读美术的陈锦瑞,回国常到林语堂位于上海的家拜访。廖翠凤自信地对女儿说,林语堂是爱过“锦瑞姨”的,但嫁给林语堂的,不是当时看不起他的陈天恩的女儿,而是说过“没有钱不要紧”的廖翠凤。 接着她便哈哈大笑,林语堂则不太自在。
1971年,七十七岁的林语堂出现中风初期征兆。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长女林如斯,因为长年抑郁症而自杀,晚年丧女对林语堂夫妇的打击甚大,他们大声痛哭,精神几近崩溃。廖翠凤从此只说厦门话,常呢喃着“我活着干什么”。原本健步如飞的林语堂自此急速衰老,记忆也开始衰退。但他安慰二女儿,“活着要快乐”;他也在文章里讲到,故旧多半去世了,回顾一生无论是成是败,他“都有权休息”。
第二年,林语堂因身心过于疲劳引起十二指肠下垂、溃疡,健康更走下坡。廖翠凤则因精神不佳,只有与住在香港的小女儿林相如同住才比较自在,经常赴港与女儿同住;林语堂却离不开阳明山的“有不为斋”,体力日衰的他只能抱病在台港间奔波。
1975年底林语堂开始坐上轮椅。体力虽衰,真性情仍在。他有一次听到陈家亲戚说,初恋情人陈锦瑞还住在厦门,高兴地直说要去厦门看她。但廖翠凤劝他:“语堂,你不要发疯,你不会走路,怎么还会想去厦门?”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因胃出血送入香港玛丽医院,后因并发肺炎、心脏病突发,于3月26日晚间病逝于香港。4月1日移灵台北,一部《圣经》伴随,长眠于阳明山故居“有不为斋”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墓碑由挚友、国学大师钱穆题字。
林语堂过世后,廖翠凤一直住在香港幺女家中,用心整理出《京华烟云》和《林语堂当代汉英辞典》等巨著的手稿,之后存放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直到1985年阳明山故居原址改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这些著作和遗物才捐给台北市政府供公开展示。1987年廖翠凤于香港去世。
孔子之外最广为西方认识的中国文人
一如众多满腔热血的青年,林语堂早年思想左倾,在东西碰撞的大时代,他原选择了西化这条路,却又发觉,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是他必须担负的使命,因此毕其一生,都在为中西文化交流而努力。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林语堂倾全力将中国文化与精神通俗化地介绍给西方世界,是他毕生的功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9)
林语堂晚年选择到台湾定居,但他并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尽管蒋介石对他极为礼遇;宋美龄还在林语堂夫妇八十双寿时,为文赞誉林语堂具有多方面的卓绝才华,是一位“十足完美的文明人”,但他始终与官职保持距离,一度婉辞“考试院副院长”的职位。
林语堂著作等身。在中文的文艺创作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他翻译“幽默”一词,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半月刊。虽然作品不多,但《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尺度与态度,提倡幽默文学,形成一股风潮,“幽默大师”的美誉自此加冕在林语堂身上;《人间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倡导性灵文学,成为中国第一本纯散文小品刊物;《宇宙风》半月刊则以畅谈人生为主旨,以言必近情为戒约。这些都让林语堂在中国文坛占有相当分量。
这些提倡贴近人生的刊物,或许在现代社会不足为奇,甚至早已成为畅销书必备的要素,但20世纪初深受传统的束缚,过往中国社会对文章“文以载道”的要求,依旧深深影响着文艺工作者;纯情的新月派、左倾的创造社,虽然让中国文坛大鸣大放,却门户森严,笔战激烈。在这样严苛的环境限制下,林语堂于内师法清代名士袁枚等人,于外推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幽默的笔调写出寓意深远的文章,的确开启了中国文学新局。
然而他对中文世界影响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造了“幽默”二字。
他自己曾说过,“幽默”的意思或与“风趣”、“谐趣”相当,但是英文中的humour多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译意仍不如译音的直截了当。但同样是译音,译法可有十数种,当时有人建议译为“语妙”,兼顾音与义,不失为一种选择。林语堂也认为不无可取。
为何使用“幽默”这两字的组合?林语堂认为,“凡是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静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