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由于时局紧张,大批自由派学者随蒋介石迁往台湾。钱穆虽没有赴台,却也因为左派学者对他的排斥,以及忧心时局,并未留在祖国大陆。钱穆先是拒绝上海、北京等地学校的邀约,又应江南大学荣德生之聘,返回家乡无锡教书;继而应张其昀之约,与不少知识分子经广州南避香港。
处在战乱时期的英国殖民地,自认是流亡知识分子的钱穆,除在徐复观主持的《民主评论》发表文章外,又与谢幼伟、唐君毅、崔书琴等学者,借用华南中学在九龙伟晴街的课室三间,筹办“亚洲文商夜学院”,招收港台学生六十余人,开始钱穆在香港的办校生涯,实现为中国人办教育的目的。
1950年秋,上海商人王岳峰斥资在九龙深水埔桂林街61…65号购得新楼三楹,供作新校舍。占地虽不大,也无图书馆,但亚洲文商从此由夜校改为日校,并更名为“新亚书院”,钱穆出任院长。
“新亚”之名,据钱穆所言,希望借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钱穆之子女指出,钱穆看到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失去精神支柱,希望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新亚书院的创办宗旨,强调上溯宋明书院的传统,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宗旨,沟通中西文化。 钱穆教中国通史,唐君毅教哲学,崔书琴教政治学。
最初,新亚书院只是一所难民学校,收容流亡青年,以免断了学业,教师不支薪。钱穆担任校长兼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坚持曾国藩“扎硬寨、打死战”的精神,为新亚书院四处奔走募款,争取优秀学者任教。他还说服当时的香港政府,认定新亚书院是以办教育为理念而非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让学校免于商业登记,以免损害学院的教育精神与本质。
度过极度艰困的草创时期,新亚书院获得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与耶鲁大学合作交换学人,情况有所好转。新亚书院在1952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三人,其中一人便是史学大家余英时。
积极办校的钱穆自奉简朴,创校时栖身在简陋的新亚校舍中;日后搬到贫民区的钻石山,赁屋而居,每天搭巴士到学校;后又搬到偏远乡村沙田西灵寺旁,仍旧每天搭巴士、火车上课,从未向校方申请公费补助。
赴台演讲意外 造就一段姻缘
钱穆虽在港办学,并没有断开与台湾的联系。随着蒋介石在台政务与各项文化建设逐渐展开,钱穆多次受邀赴台讲学,传授中国文化与历史精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钱 穆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3)
1956年1月30日,钱穆与胡美琦在九龙亚皆老街更生俱乐部举行婚礼,老夫少妻相差三十五岁,且是师生恋,外界议论纷纷。
抗战时,钱穆就数度于四川晋见蒋介石,谈及理学与历史。蒋介石托钱穆编写《清儒学案》,邀他到重庆中央训练团演讲,素有交情。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后,蒋介石不但亲自邀请钱穆去台一叙,而且由宋美龄、蒋经国招待,同时指示台湾行政当局每月拨给港币三千元,供新亚纾解资金困境,前后长达四年,直到耶鲁大学提供新亚书院补助为止。1950年之后,钱穆大约每年受邀到台湾演说或与蒋介石小叙,蒋经国多会作陪。钱穆曾考虑在台兴办新亚书院分校,但因未获国民党支持,不了了之。
1952年4月16日,钱穆应朱家骅邀请,赴台为“联合国同志会”演讲。活动借用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但尚未验收的“惊声堂”举办,有四百余人前来聆听钱穆关于唐宋史的看法。演讲完毕,在答问之际,讲台前的屋顶突然掉下大团的水泥块,第一排的贵宾听众、活动主持人以及钱穆均遭波及,多人受伤,应邀听演说的“立委”柴春霖当场死亡。
意外发生时,钱穆头部遭到石块重击昏厥,险遭掉落的碎石活埋。众人将他从石堆中救出,送台北中心医院急救,幸无性命危险。蒋经国、张群、何应钦等人闻讯,立即赶赴探望。钱穆身受重伤、不便行动且须治疗,只能赴台中存德巷养病四月,直到1952年8月才返港。
讲堂的塌陷却意外地开启了钱穆的另一场人生意外。养病期间,任职于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新亚书院学生胡美琦,常来照料,陪同钱穆到台中各地散步、旅游,也协助钱穆搜集藏书研究,为日后共结连理埋下了种子。
胡美琦出身名门,江西南昌人。父亲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江西省主席胡家凤,与钱穆本是旧识,1950年由港赴台任“国策顾问”;兄长胡美琼曾担任台湾省公路局局长。胡美琦对历史与教育别有研究,日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文笔颇佳。钱穆晚年因眼疾无法专心著述,皆由胡美琦代整理付印才能顺利出版。
胡美琦曾说,两人之间并非浪漫的爱情,她因景仰钱穆的人格学养,愿意委身下嫁,照料不时为胃疾困扰的钱穆。
1956年1月30日,钱穆与胡美琦在九龙亚皆老街更生俱乐部举行婚礼,老夫少妻相差三十五岁,且是师生恋,外界议论纷纷。这对新人因而格外低调,仅邀新亚书院同事眷属十余人参加婚礼。
婚后,钱穆与胡美琦仍暂住九龙钻石山,虽然不富裕,但生活饶富情趣,夫妇俩每天必然携手散步。著名作家金庸日后于小说后记中提到:“看到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生活,实感敬佩。”
婚后钱穆并未忘记学术,《先秦诸子系年》由香港大学再版,《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也陆续出版。新婚这一年,钱穆为新亚书院争取到美国方面每年两万五千美元的补助,解除了新亚书院的经济危机。注重英语教学与文化的香港大学,也在同年颁给钱穆名誉博士学位。
从新亚书院迈向创设中文大学
1960年1月,时任新亚书院校长的钱穆,应美国耶鲁大学东方学系邀请讲学半年,并获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一生未上大学的钱穆,不愿浮夸穿戴礼服方帽,在颁赠典礼上依旧穿着普通衣服出席,以强调他是以普通人的身份接受荣誉学位的头衔而已。钱穆在美国讲中国史,依旧力主历史须以人为重心的观点;强调没有人就没有历史,即使没有具体功绩也能因为人格的优越让颜渊、伯夷、叔齐等人物在历史中留名。
钱穆在耶鲁讲学期间并赴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考察,又赴英国牛津、剑桥、伦敦等大学参观。新亚书院也在当年添设物理化学系。
不过为了大批在香港攻读中文的中学学生升学需要,香港政府决定在主要提供英国学生就读的香港大学外,合并由美国人支持的崇基、新亚、联合三家书院,催生一所新大学,这为钱穆办校带来新变化。
钱穆等人为在香港弘扬中国文化,希望设立有别于香港大学英语教学的大学,加上创校初期收容流亡学生的意义不再,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历承认问题,因此积极呼应英国政府的主张,倡议重新组织各个流亡学校,另创新校,这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也因此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教务筹设委员会成员之一。
当时为取校名争议难下,有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