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须仁穿着一身黑制服,戴着墨镜,毛发稀疏的大背头梳得整整齐齐,更显得风度翩翩。他的心情特别兴奋,因为这个大会是他精心策划的,他觉得在谷亭召开“反托大会”,更有它特殊的意义。“托匪”是湖边地委首先挖出来的,“肃托”又是他王须仁一手抓的,取得如此辉惶战绩,还不值得庆贺吗?何况在今天的大会上,还要除掉心腹大患。孙衷文这个突破口又算叫他选准了,攻下这个点,震慑住一大片。
王须仁神气活观地巡视了一下秩序井然的会场,大声宣布道:“同志们,乡亲们,静一静,反托公审大会现在开始了。下面就请八路军苏支后方办事处主任、苏鲁豫区党委白书记讲话。”他带头鼓掌起来。
台下稀稀疏疏想起掌声。
白子明还是那身半新不旧的灰色军装,只是没戴帽子,偏分的长发被风吹得莲蓬乱乱,遮住了前额。他双手按着桌子,瞥了一下会场,马上收回了目光。
“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我们召开的是公审大会,也是宽严大会。近来,我们边区挖出了一个托匪集团,他们充当日寇侦探,破坏抗战大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纯洁了革命队伍,巩固了根据地,这是一件大好事。因此,我们必须把这场肃托运动进行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往日湖边的干部、群众,谁没听过白子明的讲话?他嗓门高,吐词清,开了板 滔滔不绝,是那样激动人,鼓舞人。可今天,他的声音微弱得叫人听不清楚,浑身上下没个精神头,象害了一场大病。
台下的人们心里猜测着,嘀咕着:“今天白书记怎么了?”
白子明的话音一落,王须仁紧接着宣布:“把大托匪头子押上来!”
会场立时鸦雀无声。人们伸长脖颈,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望着雾气笼罩的土台子。
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被两个战士推上了讲台。他被五花大绑着,面色显得青紫,络腮胡须上沾着血疤,上身穿的红背心已破烂不堪,下身穿的白裤头被血染得红一片紫一片,赤着双脚,走起路来一瘸一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台下的群众瞪着惶惑的眼睛
台下的群众瞪着惶惑的眼睛,张着吃惊的嘴巴,一时很难辨清这个犯人到底是谁。
但还是有人惊讶地说:“难道这是王文彬?”
犯人那双深邃的眼睛,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那两道墨染似的卧蚕眉,人们又太熟悉了。
不一会,台下的议论声就象开了锅——
“不假,是王部长。”
“他怎么也成了托匪?”
“这是咋回事,我看有些蹊跷。”
犯人正是区党委组织部长王文彬。
王文彬往台角一站,抖抖宽阔的肩膀,耸耸浓黑的双眉,用深情的目光向台下扫视,象是对乡亲们问好,向同志们致意。他的目光投向哪里,哪里就引起了一阵骚动。
王须仁有些惊慌,觉得这种现象必须马上扭转。
于是,王须仁急忙摆动着荷叶般的人手对台下吼道:“同志们,没想到吧?王文彬这个人多么狡猾,伪装得多么巧妙,隐藏得多么深!长期以来,他骗取了党和人民的信任,竟窃据了组织部长的要职。这次肃托,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群众检举揭发,终于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他就是边区托匪集团的总头目。今天,就要彻底揭开他的假面具,让他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原形!”
王须仁见群众的情绪趋于稳定,立即转身大声命令台下的战士:“快把托匪孙衷文带上台来!”
停了一阵,竟没有动静。
群众的眼睛—齐注视着主席台,只见那些一向稳重的首长们也都显露出焦灼不安的神色。
大约又过了几分钟,一个战士慌慌张张跑到台上来,附在汪须仁的耳边说了几句话。王须仁的面孔立刻阴沉下来,气愤地说:“抬也得把他抬上来!”
孙衷文被两个青年战士连拉带拖送到了前台。
孙衷文躺在台上,面色蜡黄,脸血污,低垂着脑袋,闭着眼睛。
台下又响起—阵嗡嗡的议论声。
“怎么像个死人?”
“是审的吧?“
王须仁急忙自我解嘲地说:“大家看看,托匪多么顽固、狡猾。他本人要求在会上揭发,立功赎罪,可事到临头又耍赖皮,碰头自杀,威胁组织。这吓不倒革命者,吓不倒群众。越是这样越得让他亮相,越得叫他当众出丑!”说着,他走到孙衷文跟前,厉声喝道:“孙衷文,坦白揭发问题!”
孙衷文不抬头,不睁眼,不说话,没有任何反应。
王须仁恼怒地抓起孙衷文的头发,狠狠摇晃他的脑袋:“你听见了没有?”
“哼,哼……”孙衷文在昏迷中发出微弱的呻吟。